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一開始的詹少龍雖然滿肚子他爺爺詹伯籌傳給他的知識,但是所謂實踐出真知啊,所以一實踐,發現滿不是那麼回事,為此沒少被蒙過,不過正所謂久病成醫,學費交多了當不成老師1也能當個學霸啊,所以一來二去的漸漸詹少龍也總結出了自己一套可以少埃蒙多撿漏的方法。
有了方法自然是要賺錢的,那時候北京雖說經常時不時的會出現一兩個好東西,但正所謂狼多肉少,是僧多粥少啊,何況詹少龍這種沒什麼實力的小人物,別說詹少龍,就是沈大富那時候別看在琉璃廠有了自己的店鋪,那也屬於一般不帶著玩的水平。
所以更多的時候詹少龍還是選擇走街串巷當個打鼓的,所謂打鼓的,其實就是跑單幫收舊貨的,前麵我介紹過這裏就不過多的筆墨了。但是這時候在北京打鼓收東西已經很難遇上好東西了,偶爾有塊大料就了不得了,至於金銀財寶,古玩字畫,甚至瓷器玉器基本上已經滅絕了,所以詹少龍更多的是去鄉下打鼓。
去鄉下有去鄉下的規矩,所謂三去三不去,什麼叫三去三不去啊,三去說的是有三個地方可以去,一去是陵墓方圓一百 裏,說通俗點就是皇家陵寢的周圍,這種地方一來埋寶貝的概率大,附近村民挖到寶貝的概率也大,而且就算附近村民沒挖到,還可能碰見盜墓的,盜墓的和當鋪的關係曆來是不錯,從古到今,盜墓的跟古玩行是買賣關係,而跟當鋪確實同行關係,所以一般如果碰見當鋪的人,隻要你能證明身份,多少會勻給你一兩件挖出來的冥器,當然了錢是肯定會要的,不過也就是個辛苦錢,不會多要。
這是一去,二去呢是深山老林四周圍,深山老林曆來是出寶貝的地方,所以遇上好東西的機會要大很多,再加上附近的交通不便利,山裏的村民一年到頭也不見得出去一趟,你能進來收他們的東西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價格也不會要的很離譜,甚至還可能很便宜。這便是二去。
至於三去呢,就是長江兩岸走一圈,長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且因為國內統一基本上都是從北往南打,而長江天險曆來就是南方政權賴以生存的屏障,所以一般來說如果長江失手了,整個國家也就基本上到頭了,所以無論是漢末的東吳還是隋初的的南陳,甚至唐末的一代詞帝李煜乃至元末的陳友諒,明末的大西王張獻忠無不在萬念俱灰之際把無數的金銀財寶扔進了長江之內,正因為如此,長江兩岸生活的人不但依靠打漁為生,更多的時候一邊打漁一邊挖寶的也是大有人在,在這種地方遇見好東西的概率也會大很多。
這便是所謂的三去,至於三不去呢,且聽我慢慢的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