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家,他先沏上了一壺上好的六安瓜片(六安瓜片,廬州名茶,因為炒出來的形狀形似瓜子得名,從唐朝開始一直是禦前的貢茶)。詹少龍愛喝茶的習慣是跟他爺爺詹伯籌養成的,每天早晨必須用齊山內山的六安瓜片漱漱口在做事情。當然今天也不例外。
沏好茶,詹少龍從自己的保險櫃中拿出了詹伯籌留給他的那枚戒指,要說詹少龍這個保險櫃別看不大,好東西不少,除了這枚戒指外還有一尊琉璃盞,是詹少龍前幾年跟一個紅二代手裏收上來的,據說是當年陶朱公範蠡贈給西施的信物,被美人沾過朱唇,當然了,詹少龍是不大信這個的,天下的古董,沒有沒故事的,同樣是夜壺,慈禧老佛爺跟街邊老太太用過的自然不能同日而語,古玩行有句俗話說得好。故事故事,聽多了就是事故。越有故事的東西越有問題,當年一帶騙神司徒青就是用一個故事那一個民國新款瓷瓶騙了山東都督張宗昌20萬的現大洋。不過當時詹少龍一看這東西就喜歡上了,合了眼緣了,故事不故事的也不重要了,確定是真東西就收了。
詹少龍把兩枚戒指拿在手中仔細一對比,就發現問題了,這兩枚戒指雖然外形一樣,但是戒麵上刻的圖案不一樣,這下子詹少龍的好奇心就起來了。當時他爺爺詹伯籌雖然跟他說了這戒指不是孤品,可是卻沒提圖案不同這事,或許他爺爺根本不知道,這戒指不大,戒麵自然也是不大,所以雖然能看出圖案不同,但是也不是十分能看清楚。哪隻無意間詹少龍拿著戒指從喝茶的茶碗一過,茶碗內的茶水竟然映出了戒麵上的圖案,這個發現可是讓詹少龍驚喜異常,可惜茶碗太小,雖然映出來的圖案要比戒麵上大很多,但依然還是不大能看清,詹少龍趕緊用臉盆端了一盆水放在桌上,這樣映出來的圖案,詹少龍就看出了點端倪。這戒指上的圖案應該是一種文字,雖然詹少龍對文字學研究不深,但也知道現在發現的最早文字是商朝晚期的甲骨文,再之前隻是理論上有文字,但是考古一直沒有大的發現,,後來到了周朝文字慢慢發展出現了現代方塊字的雛形,大篆,後來直到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簡曆大秦帝國統一度量衡及文字,中國曆史就真正進入了小篆時代。按理說,一般周朝時期青銅器皿上麵刻的都是金文。詹少龍雖然了解不多,但是也知道這應該不是金文,如果不是金文那是什麼文字呢,想來想去詹少龍忽然想起一個人來,夏商周斷代工程發起人之一的張伯謙。
詹少龍認識張伯謙還是沈大福搭的線,沈大福這人做生意是把好手,一來腦子靈活好交朋友,二來祖傳的裝逼絕學,附庸風雅起來也一套一套的,所以在京城古玩圈子裏也是響當當的人物,京城有閑有錢的人多,古玩玉器生意一直好的不得了,但是有錢人玩古玩得多,懂的人卻不多,所以一般買古玩都希望專家能幫著掌掌眼,京城雖說能人眾多,但是夏商周三朝的文物鑒定張伯謙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沈大福也是這麼認識的張伯謙,後來張伯謙聽說詹少龍對考古也很有研究,所以就通過沈大富認識了詹少龍,而詹少龍因為爺爺詹伯籌的影響對青銅器皿也一直很有研究,所以倆人一見如故,倒成了忘年交,不過最近一陣子因為詹少龍重心都放在了旅行上,生意上的事反正有張冬呢,所以漸漸的跟張伯謙就有些疏遠了。
詹少龍想到這裏,先把兩枚戒指放入盒中,然後看了看時間,還不到中午,於是拿出手機給張伯謙打了個電話,說來也巧,張伯謙正好沒事,於是約好了下午三點詹少龍去張伯謙的家裏兩人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