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保質期過“長”
盡量少吃保質期過長的食品。在3℃下貯藏的包裝熟肉禽類產品,采用巴氏殺菌的,保質期一般為7~30天。但在超市上發現這類產品標定的保質期有超過幾個月直至一年的,這就有問題了:據發達國家的食品法規,像這類真空包裝後采用巴氏殺菌的食品,規定在3℃下的保質期僅為28天左右。我國超市冷風櫃溫度大部分達不到3℃,所以實際保質期要少於28天,因此購買此類冷風櫃低溫貯藏包裝食品,除高溫殺菌產品以外,最好不要超過28天,買回來還應盡量加熱後食用。
4.防“反”季節食品
“反”就是反自然生長的食物,包括塑料大棚+化肥+農藥+激素催大快長的冬季的草莓、黃瓜、西紅柿、無根的豆芽菜及人工飼養的反常瘦的豬、快速催大的“快大雞”、碩大的甲魚、黃鱔等等。冬季不是正常草蝦上市季節,天氣冷,草蝦也不活動了,難以捕撈。為了春節期間賣個好價錢,有人將一定量的“敵殺死”農藥放入蝦塘,刺激蝦活動以便捕撈,這些蝦含毒量很少甚至難以檢測出,人吃了也不會馬上中毒。因此最好對反常的食品加以警惕。
5.防“小”作坊式企業
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業的產品,這類企業的食品平均抽樣合格率最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這些企業出現。
6.防“低”價格“貓膩”
“低”是指在價格上明顯低於一般價格水平的食品,價格太低的食品肯定有“貓膩”。當然市場上也有價廉物美的食品,在無法辨明真偽優劣的情況下,寧可買價格相對高些、有質量保證的大型企業產品。
7.防“散”裝食品
千萬要小心散裝白酒,每年各地都有發生因飲用私自勾兌和來源不明的散裝白酒引起的甲醇中毒事件。散裝果脯蜜餞、散裝醬菜、散裝熟食一直是食品監管部門頭痛的問題,有些集貿市場銷售的散裝豆製品、散裝熟食、醬菜等可能來自地下加工廠。
怎樣鑒別餅幹成分
買餅幹時你是拿了就走,還是先留意包裝上的成分和營養標簽?台灣最新一期《康健》雜誌有篇文章指出,仔細看一下這些標簽?其實就能判斷出,你所買的餅幹到底是不是合格產品。
判斷的方法包括以下幾個:
1.看脂肪比例及鈉含量
有些餅幹嚐起來不油不成,並不表示它的含鹽量少;而有些餅幹的鹽因為撒在表麵,吃起來感覺比較成,其實鈉含量並不高。正確的判斷方法應該是看餅幹的脂肪占熱量比和鈉含量。一般來說,食品脂肪占總熱量最好不要超過30%以上,每份食品(約30克)中鈉含量不宜超過240毫克。
2.看油脂種類
通常情況下,餅幹包裝上都會標出所用油的種類,通過它們可以分辨這種餅幹中是否含有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奶油、牛油、豬油、棕櫚油、椰子油中含有一定的飽和脂肪酸,氫化植物油(又名起酥油)中含反式脂肪酸。
3.成分表排位大有學問
盡管餅幹的成分多種多樣,但按照食品業的標準,添加愈多的成分,排位愈靠前。如果一包餅幹的成分上標明:小麥粉、白砂糖、植物油、花生、黑豆、杏仁……表示其中小麥粉含量最多,黑豆、杏仁添加量最少。如果產品標榜“天然”,含“蔬菜”成分,但成分表中卻未見任何天然食物或蔬菜,甚至排在鹽等食品添加物後麵,表示其添加得很少。台灣營養學會秘書長蕭寧馨指出,天然食物加得太少無足輕重,對於健康來說意義並不大。她還告訴大家一個小秘訣:如果餅幹中添加了有益於健康的穀類,營養成分中會出現鈣含量;如果沒有標,則表明穀類添加得太少,餅幹的宣傳有誇大的嫌疑。
怎樣鑒別罐頭食品的質量
製造罐頭時經過蒸煮,罐頭食品中的水變成蒸氣,封罐冷卻後蒸氣又凝結成水,罐內空氣變稀簿,外麵的大氣就將罐頭頂部壓癟一些。所以,好罐頭的頂部不是平的,而是稍凹的,如果罐頭食品因變質腐敗產生了氣體,頂端就會脹得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