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常見性傳播疾病的營養治療(3 / 3)

二期梅毒: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骨關節等組織器官的損害。

三期梅毒:主要為結節性梅毒疹和梅毒性樹膠腫。

2.胎傳性梅毒分為潛伏梅毒、早期和晚期先天性梅毒,特點是不發生硬下疳,早期病變較後天性梅毒重,骨骼及感覺器官受累多而心血管受累少。

(1)早期先天梅毒:多在出生三周後出現,少數出生時即有,主要以皮膚黏膜損害、梅毒性鼻炎、骨梅毒的表現為主。

(2)晚期先天梅毒:一般5~8歲發病,13~14歲才相繼出現多種表現,以角膜炎、骨損害和神經係統損害為常見。

(3)先天潛伏梅毒:有梅毒感染史,但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學檢查陽性外無任何陽性體征,其發生與機體免疫力較強或治療暫時抑製了TP有關。

四、一般治療

青黴素對梅毒螺旋體有很強的殺滅作用,青黴素血清濃度達0.03IU/ml即有殺滅TP的作用,可作治療的首選藥物。近年來頭孢曲鬆鈉也被證實為高效的抗TP藥物,可作為青黴素過敏者優先選擇的替代治療藥物。

中醫常用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中藥治療梅毒。

五、膳食營養

(一)飲食

1.飲食原則多吃具有清熱利尿、提高機體免疫力的食物、加強蛋白質的補充、攝入富含維生素和微量營養元素的膳食。

2.適宜食物蘿卜、胡蘿卜、大白菜、番茄、西蘭花、卷心菜、冬瓜、絲瓜、苦瓜、生菜、苦麥菜、土豆、梨、西瓜、楊桃、獼猴桃、鬆子等。

3.飲食禁忌忌服腥辣肥膩食物。

(二)藥膳

1.菊丹玄參解毒湯

成分 菊花100g、丹皮50g、玄參100g、生魚500g,煲湯分服。

功效 涼血解毒、清熱殺菌。

適應 早期梅毒。

2.紅花田七排毒湯

成分 紅花20g、田七20g、熟地100g、老鴨500g,煲湯。

功效 活血化淤、滋陰排毒。

適應 晚期梅毒。

(三)營養補充劑

紐崔萊蛋白質粉、維生素C、B族維生素、蜂膠、靈脂孢子粉膠囊、輔酶Q10。

第七節 艾滋病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的傳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目前尚無有效的治愈方法,並成為人類主要的致死性傳染病之一。截止2007年10月30日,中國累計報告HIV感染者22350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22205例。根據中國愛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估計,中國現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其中艾滋病病人約8.5萬,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趨勢。2006年1~10月,北京市新發現艾滋病毒感染和艾滋病人633名,截至2006年10月底,北京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人3462名,患者多集中在有高危性行為的人群中,其中吸毒人員感染率為39.2%,高危性行為人群26.7%。深圳市艾滋病檢出數年均增長61.5%,呈快速增長趨勢,絕大部分為青壯年,90%以上患者的年齡在40歲以下,最大83歲,最小僅2歲。

目前,我國艾滋病疫情仍處於上升階段,雖然從整體上看,我國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態勢,但在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區中感染率已很高,我國正處於艾滋病防治的關鍵時刻。自1985年我國發現首例艾滋病病例以來,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數迅速增加。在全國累計報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2000年為19.4%,2006年上升到27.8%,而在我國每年新報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已從20世紀90年代的5:1上升到目前的2:1。性傳播正成為艾滋病毒危害女性的主要途徑。

一、病因與發病機製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嚴重免疫缺陷為主要特征的性傳播疾病。根據血清學分型,HIV分為Ⅰ型(HIV-1)和Ⅱ型(HIV-2),其中HIV-1是艾滋病的主要流行型,HIV-2主要在非洲的少數國家呈局限性流行。HIV病毒進入人體後在繁殖過程中,不斷殺傷宿主細胞,使T淋巴細胞數目減少,單核吞噬細胞、β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和NK細胞等機體免疫細胞發生損傷,造成免疫功能缺陷,導致機體發生機會性感染和腫瘤。

無法徹底從機體內清除艾滋病毒是艾滋病治療中的一大難題。長期以來,醫學界在臨床治療時發現,所有接受強化治療的HIV攜帶者在停止治療後身體中又很快重新出現HIV病毒。並由此推斷在HIV感染者的機體中可能存在HIV病毒的隱藏之處,不但機體的免疫係統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控製,而且藥物也不能將其殺滅。經過大量的研究,結果發現,腸淋巴結為HIV病毒提供了一個絕好的保護屏障,是HIV在機體中的藏身之處,一些感染HIV病毒10年後血檢為陰性者的腸淋巴結中仍藏匿有艾滋病病毒。體內TGF-β細胞因子可抑製T淋巴細胞(細胞毒素T淋巴細胞)的活性,使其免疫活力下降,甚至出現早衰,從而導致HIV病毒藏在其中,並逐漸擴散到其他器官,使病情反複加重。

中醫認為艾滋病是陰衰腎虛、正氣不足、熱毒結集所致。

二、傳播途徑

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是本病的傳染源,其傳播途徑有:

1.性接觸傳播包括同性或異性之間的性接觸。

2.經血液傳播包括輸血、輸入血液製品、器官移植、共同注射器等。

3.母嬰間傳播即感染HIV的母親通過胎盤、產道、母乳喂養等傳染給新生兒。

目前還沒有發現HIV可以通過呼吸道、食物、汗液、淚液、昆蟲叮咬、握手、共用遊泳池等途徑傳播的證據。目前國內艾滋病流行特點為:

(1)流行範圍廣,疫情上升明顯,全國低流行與局部高流行並存。

(2)麵臨艾滋病發病死亡高峰。

(3)疫情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

(4)流行的危險因素廣泛存在。

三、主要臨床表現

從感染HIV到發展為艾滋病有一個過程,我國農村地區感染艾滋病毒者的中位潛伏期約8年,中位生存期約9年。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

1.急性HIV感染通常發生在接觸HIV後1~2周,HIV大量複製而T淋巴細胞急劇下降,造成50%~70%的感染者出現HIV病毒血症和免疫係統急性損傷。

2.無症狀HIV感染可由原發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狀消失後延伸而來,短至數月,長則20年,平均8~10年,臨床上沒有任何表現,但血清中能檢出HIV,具有傳染性。

3.艾滋病患者有發熱、腹瀉、體重下降、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常合並各種條件性感染和腫瘤。卡氏肺囊蟲肺炎或中樞神經係統的感染是大多數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未經治療者在進入此期後的平均生存期為12~18個月。

此外,90%的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在病程中會發生皮膚黏膜病變,可表現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皮膚損傷,以及皮膚腫瘤。

四、一般治療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常用的主要治療方法有:

(1)抗HIV治療:阻止HIV在體內複製、繁殖。

(2)免疫調節治療:可用α-幹擾素、白細胞介素、丙種球蛋白、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調節免疫。

(3)機會性感染的治療:針對病原微生物采用相應敏感藥物進行治療。

(4)中醫藥治療:近年來發現多種中藥對HIV有抑製作用,如紫花地丁、甘草素、天花粉蛋白等,人參、當歸、女貞子等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中藥治療可減輕症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艾滋病目前不能治愈,也無疫苗預防,由於我國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性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在於改變高危性行為。如對吸毒、暗娼、同性性行為人群的幹預措施。

五、膳食營養

(一)飲食

1.飲食原則宜吃清淡富含營養的膳食,多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優質蛋白質食物。

2.適宜食物如雞肉、鴨肉、瘦肉、魚肉、蛋類、大豆及製品、鱉肉、菠菜、蘿卜、番茄、胡蘿卜、冬瓜、苦瓜、獼猴桃、香蕉、櫻桃等。

3.飲食禁忌忌吃辛熱食品。

(二)藥膳

1.抗艾滋病湯

成分 黃芪100g、生地100g、淮山50g、冬蟲草10g、老鴨500g,煲湯。

功效 補氣健脾、涼血解毒、增強免疫力。

適應 艾滋病。

2.生麥抗毒湯

成分 生地100g、麥冬100g、玉竹50g、人參50g、鱉肉500g,煲湯。

功效 補氣抗毒、滋陰增液。

適應 艾滋病氣陰虧損者。

(三)營養補充劑

紐崔萊蛋白質粉、靈脂膠囊、螺旋藻、鬆花粉、維生素C、輔酶Q10、葡萄子精華素、大蒜素、膳存、B族維生素。

主要參考文獻

1.黃承鈺.醫學營養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葛可佑.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葉任高.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4.周仲瑛.中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5.高學敏.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6.王忠壯,胡晉紅.現代中藥學.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

7.謝良民,陳馨.營養抗衰老.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8.鍾曉,鍾曉東,鍾炳南,等.元素平衡保健醫學.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9.張洪泉.抗衰老藥理學新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10.張學軍.皮膚性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11.豐有吉.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