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兵發驪山的前奏(3 / 3)

此時,馮樂天剛想說話,卻忽然想起那天晚上於老說起的一句話:“沒有他你們哪兒都去不了。”

連於老都這麼肯定廖東風的能耐,所以她還是沒有說出自己心裏的疑惑,然而讓她更為疑惑的是,於老是從哪兒看出廖東風有能耐的?

單單是憑他那晚麵對紅眼耗子王時不懼一切的好心態嗎?那樣的心態是非常老練的獵手才能具有的,是見過大風大浪的前輩才有的膽識,可怎麼會出現在麵前這個也就18歲的年輕人身上的,難道他原本就深藏不露?

如果是這樣,那麼那晚出手救他就是他自導自演的大戲了?馮樂天越想越擔心,到嘴邊的話也又咽回了肚子裏。

說實話,當時在場的很多人都對廖東風不屑一顧,跟段老一起工作多年的組內重要成員李崇亮更是首當其衝的提出質疑,這也正好替馮樂天說了心裏的疑問。

“那麼我請問小廖同誌,既然你說驪山底部或許有水脈貫通內外,那麼既然有活水,就必定有空氣,如果真是如你所說,那麼大陵內部的中華遺產豈不是會完全腐朽?這也跟史書記載的內容有很大出入呀!”

李崇亮的一言引起了廖東風的重視,他也抬頭看了一眼李崇亮這個人,隻見他帶著一副深度近視鏡,眼窩深陷,皮膚蠟黃,一副學問淵博的迂腐樣子,看他的模樣就知道是跟著段老見過不少的世麵,所以接下來自己的回答一定要小心,否則自己勢必會成為眾矢之的。

想到這裏,廖東風整理了一下思緒,這才慢慢說道:“李老的疑問確實存在,不過我想說的是,既然古時的工匠能創造出這樣一個經天緯地的大工程,那麼他們自然也能想到避免腐蝕的方法,或許驪山底部水脈的盡頭另外有個大門也不一定,與其我們在這裏胡亂揣測,倒不如我們實地去查證一下虛實?然後再斷定史書記載是否有誤?”

“如果段老允許的話,我們也願意去。”馮樂天也搶著表態。

“不急不急,小廖方才說的兩點確實有理,不過老李對史料查證的也挺多,你們應該多聽聽他的說法,大家的意見統一起來才能有明確的方向,對吧?”段老一方麵肯定了廖東風的說法,一方麵還是維護了老部下的顏麵。

既然段老放話,李崇亮也就說起了史料上對地宮內構造的記錄:“說實話,段老請諸位來其實是有原因的,一方麵我們擔心地宮內有大量的機關埋伏,另一方麵則是懷疑地宮內確實有水銀江河湖泊的存在,機關埋伏事小,水銀毒氣事大,史書上說地宮內灌注了上萬噸的水銀,時隔兩千年,這些水銀早已形成毒瘴,一旦見天,它足以使得方圓百裏範圍內生機全無。

這兩點雖然暫時不能確定其存在,但我們不得不防。說起地宮,乃是千古之謎,考古工作組在發掘過程中發現地宮周圍地麵有大量的溫泉水溢出,換句話說就是地宮下一定有水脈存在,自古皇室陵寢都講究風水望靠,有風有水有望有靠才能做百年安息之所。

秦時的講究更是多的不勝枚舉,這起碼的講究必定不少,更何況那時的機關大家大有人在,算數尺寸上的考究更是精確,什麼地方該有什麼不該有什麼都有固定格式,有無內藏的凶險也都是未知數,考古界無論是誰都想去一探究竟,但是誰也沒有這麼大的膽量去麵對一個自己未知的世界,換句話說這或許就是一張單程票,有來無回的可能性非常大,要是沒有安全保障的話誰也不願意去冒這個險,甘願冒險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瘋子。”

李崇亮的說完,段老頻頻點頭,現場氣氛壓抑,眾人半天沒發言。廖東風也是思考成熟後才說的話:“李老擔心的確實有道理,不過現下我還有個說法,大家不妨聽聽,在座的有的是機關方麵的高手專家,地宮內的埋伏不足為懼,至於說水銀江河湖泊,我感覺是史書記載危言聳聽,我還聽說當時地宮內安放了長生燭,經久不滅,如果地宮真的與外界隔絕,長生燭豈能不滅?

還有,古來關中地震頻繁,才使得地宮外圍滲水,就算是古時工匠技藝高超,總不至於把整個地宮澆築完成吧?如果水銀毒氣要泄露的話早就應該發生事故了,時隔兩千年,這些毒氣也應該弱化到最輕程度了。”

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下,考古工作再度擱淺,段老也覺得一味假設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決定三天後全隊再次進發驪山,順便也讓這些初生牛犢去曆練一下。

但是第二天一早就聽說了一件大事兒,那就是之前廖東風和大耗子搏鬥過的地洞塌陷了,地麵上留下了將近10米寬10裏長近30米深的大溝。

當時有不少人掉進了溝裏,當地老鄉在救人的同時,挖出了不下百具兵馬俑像以及綠色的人骨架,還不小心把死人和大耗子的屍體一並給帶出來了,這可是之前廖東風一直極力要阻止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