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高脂血病症常識(1)(2 / 3)

雖然痰濁是貫穿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機,但臨床上仍以本虛(主要為肝、脾、腎虛)標實者居多,也有一部分早期高脂血症患者因無臨床症狀而無證可辨。

中醫臨床在治療高脂血症時,多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見到以形體肥胖、嗜食肥甘、頭暈頭重、胸悶脘痞、惡心欲嘔、痰多、肢體重、舌苔厚膩、脈弦滑為主要表現者,則以化痰為主;見以胸痛胸悶,有時放射到頭、頸、肩、背而引起刺痛、頭暈、頭痛、氣短、心煩不安、手顫肢麻、舌質暗或有淤點淤斑、脈弦或澀者,以理氣活血為主;見以形體肥胖、身體困重、肢軟無力、頭昏頭重如裹、食欲不振、脘悶腹脹、便溏、白帶多、舌苔白膩、脈弦細或濡緩者,以健脾化痰為主;見形體偏瘦、腰酸腿軟、少寐多夢、健忘、遺精、盜汗、口幹、或見咽幹口燥、顴紅潮熱、五心煩熱、頭痛、舌紅少津、脈細數者,以滋補肝腎為主;見精神萎靡、頭暈乏力、形寒肢冷、麵白、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腰膝酸軟、麵部水腫、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沉細者,多以溫補脾腎為主;對無明顯的自覺症狀,僅在檢查時發現血脂增高,多見於肥胖體質,可以消積化痰治之。

高脂血症的分類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濃度超過正常高限。迄今為止,高脂血症仍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的主要因素。其不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且給社會、家庭帶來經濟負擔。高脂血症的發生與年齡、飲食,體質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的產生與肝、脾、腎三髒關係最為密切,其中尤以脾、腎為要,屬中醫“痰濁”、“血淤”、“濕阻”範疇,中醫辨證治療,一般分為以下幾型:

1.脾虛濕盛型

症見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腹瀉,頭昏身重,舌胖,苔白膩,脈濡滑。

2.氣血不足型

症見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麵色蒼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

3.痰濁中阻型

症見頭目眩暈,頭痛頭重,胸悶心悸,食欲不振,嘔惡痰涎,或見形體豐肥,閉經,舌苔白膩,脈滑。

4.肝腎陰虛型

症見頭暈目眩,健忘失眠,耳鳴如蟬,咽幹口燥,脅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5.肝膽濕熱型

症見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口氣臭穢,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或陰囊濕疹,或睾丸腫脹疼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舌苔黃膩,脈弦數。

6.肝火上炎型

症見頭目眩暈,耳鳴如潮,麵紅目赤,口苦咽幹,脅肋灼痛,煩躁易怒,不寐或噩夢紛紜,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糙,脈弦數。

7.氣滯血淤型

症見情誌抑鬱,易怒,胸悶而喜太息,胸脅或乳房脹滿,走竄疼痛,少腹疼痛,性情急躁,或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脈澀或弦澀。

8.脾腎陽虛型

症見血脂升高伴形寒肢冷,麵色白,腰膝酸軟,少腹冷痛,腹脹便溏,麵浮肢腫。小便不利,舌質淡,苔薄白滑,脈沉細弱。

血脂由哪些部分組成

(一)血脂

血脂,也稱脂質,是血液中所含脂類物質的總稱,它主要包括膽固醇、膽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及遊離脂肪酸等。人體血液中的脂質成分,既可從食物攝入經吸收後加工而得,也可利用其他物質在體內自行合成。以正常成人為例,血中的脂質含量比較穩定,存在一定的波動範圍。如臨床血清總膽固醇的正常值範圍為2.8~6.0毫摩爾/升(mmol/L)(或110~230毫克);血清膽固醇酯的正常值範圍為2.34~3.38毫摩爾/升(或60%~75%);血清甘油三酯的正常值範圍為0.23~1.24毫摩爾/升(或20~110毫克)。血清磷脂的正常值範圍為1.63~3.23毫摩爾/升(或130~250毫克);血清遊離脂肪酸(亦稱未脂化脂肪酸)的正常值範圍為0.3~0.9毫摩爾/升(或8~25毫克)。血液中脂質含量,與全身脂類總量相比,隻占極少的一部分,但卻是人體必需的物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脂主要是從腸道吸收的外源性脂類、肝髒合成的內源性脂類及脂庫中動員出來的脂肪酸中而來。因為血脂就像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油脂一樣是不溶於水的,所以在血液中它們必須和一類特殊的蛋白質相結合,形成易溶於水的複合物,這種複合物就叫做脂蛋白。換言之,脂蛋白就是脂類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運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