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高脂血病症常識(1)(1 / 3)

正確認識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現代醫學的病名,祖國醫學文獻中沒有這一病名的記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對這一病症一無所知。事實上,我們的祖先對高脂血症的內容早就有了一定的認識。其內容多包含在胸痹、胸痛、中風、痰證、眩暈等證之中。如《素問·通評虛實論》說:“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意為像消渴、中風、半身不遂等都是一些體質肥胖、養尊處優的人過多地嗜食膏粱厚味所致。

在高脂血症合並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時,往往痰淤並見。痰濁停聚於血脈之中,阻礙氣機的運行,氣滯則血淤,故痰濁不消,日久必導致血淤。臨床上經常可見到胸痛、頭痛等部位固定性疼痛,及舌質紫暗或有淤斑、淤點、脈細澀等表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都明顯升高(如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加塊、血小板聚集率增加等),客觀地反映了末梢循環存在淤滯。

現代中醫臨床認為“高脂血症為血中之痰濁”,痰濁是高脂血症整個病程中的基本病機,這一理論已被一些臨床與實驗所證實。從臨床表現方麵看,臨床常見之高脂血症一般形體多豐滿肥胖,嗜好肥甘厚味,頭腦昏沉,胸痞脹悶,喘息不暢,心悸氣短,惡心欲吐,入睡作鼾,肢麻沉重,甚或中風偏癱,苔見滑膩,脈多弦滑,這些都是痰濁過盛的臨床表現。它的產生是由於過食膏粱厚味,加之脾不健運,水穀不能化生為精微,反而聚濕成痰。痰之為病,無處不在,流聚於脈中則引起高脂血症,滲於脈管則可致動脈粥樣硬化。有人曾對冠心病不同證型患者作血脂水平分析,並同時設立正常對照組,發現“痰濁型”患者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明顯高於非痰濁型和正常對照組,認為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升高是冠心病痰濁型的重要基礎;又有人進行了動物實驗研究,利用化痰、消淤兩法對家兔動脈硬化進行比較觀察,發現化痰組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顯著低於空白對照組和消淤組,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顯著高於空白對照組和消淤組,同時表明化痰法對家兔動脈硬化模型的抑製作用優於消淤法,因此認為動脈硬化初期病機可能是以痰濁內阻為主。

至於痰濁形成的機製主要包括:

(1)飲食不節,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或久病傷脾,脾失健運,導致痰濁內生。早在《素問·經脈別論篇》中指出:“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說明水穀精微的輸布無不依賴於脾主運化的功能。如果脾不健運,水穀精微輸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濁滯於血脈,就會導致高脂血症。正如《證治彙補》中所言:“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而痰生。”故祖國醫學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

(2)先天不足,或久病傷腎或房勞傷腎,腎虛水泛為痰。中醫認為腎主水,先天不足,或久病,或房勞傷腎,導致腎氣不足,不能主水,致使水泛為痰。也可因腎虛不能溫煦脾陽,痰濁內生,從而使痰濁加重。痰濁留滯於血脈之中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而痰濁的形成則多責之於脾腎,正如張景嶽所言:“痰之化無不在脾,痰之本無不在腎”。研究表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增高,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下降已被認為是腦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共同特點,可見高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下降是高脂血症患者體內脂質代謝紊亂的主要表現。現代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與腎氣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腎氣盛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高,而血脂不易升高,並且抗動脈粥樣硬化能力強;反之,腎氣衰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低,而血脂易升高,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能力弱。

(3)情誌抑鬱,肝失疏泄。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肝鬱不暢,肝脾不和,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或肝鬱化熱,煉液成痰;或鬱火灼傷肝腎陰精,陰虛生內熱,煉津為痰。

(4)過逸傷脾,脾不運化。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由於過度安逸,水穀精微不能化生陽氣,從而蓄積停滯,轉成痰積。

痰濁內生以後,加重氣滯,進一步產生血淤,阻塞經脈而發生胸痹。所以《金匱要略》治療胸痹用“瓜蔞薤白白酒湯”以豁痰通陽。《醫學心悟》指出:“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則濕從內生。……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卒然昏倒無知也。”治療上用燥濕除痰的“蒼白二陳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