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的神經受脊神經和自主神經的支配。由腰椎 1~4 椎間孔出來的脊神經聯合並重新組成一個神經叢,叫做腰神經叢,有的還有胸 12 神經參加。腰神經叢出來的神經是大腿的主要神經,叫坐骨神經,沿著大腿後方到膕窩處分成脛神經和腓神經,腓神經繞過腓骨小頭向下,主支直達足背。當腰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炎時,從臀後部沿著股外側直到足背部的疼痛與酸麻成為固有的症狀。
腿是中醫經絡通過的重要部位,足三陰經分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分別自腿屈麵的脛側向腓側排列,穴位及走行如下。
(1)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拇趾內側端,行三陰之中)。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穀、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
(2)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拇趾端,行三陰之前)。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裏、陰廉。
(3)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凡十穴,左右同(起足心,行三陰之後)。湧泉、然穀、太溪、大鍾、照海、水泉、複溜、交信、築賓、陰穀。
足三陽經分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分別自腿部伸麵的腓側向脛側排列,穴位及走行如下。
(1)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起足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後)。至陰、通穀、束骨、京骨、金門、申脈、仆參、昆侖、跗陽、飛揚、承山、承筋、合陽、委中、委陽、浮郤、殷門、承扶、會陽。
(2)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厲兌、內庭、陷穀、衝陽、解溪、豐隆、下巨虛、條口、上巨虛、三裏、犢鼻、梁丘、陰市、伏兔、髀關。
(3)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竅陰、俠溪、地五會、臨泣、丘墟、懸鍾、陽輔、光明、外丘、陽交、陽陵泉、陽關、中瀆、環跳、風市。
這些穴位在治療的過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腿的運動可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健康,一切的運動都是以腿的運動作為基礎的,到年老體衰時,最好的運動要算是走路了,許多健康的老年人都堅持走路活動,因為這種運動無需任何設備條件,不受時間或氣象條件的限製,量力而行,若能走到微微出汗,就達到目的了。腿的運動除了一般的運動效果外,還有增強下肢的血液回流到心髒的作用,所以我有“第二心髒”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