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體直立時,我的長度占身高的1/2,而且肌肉強勁,我是人體最有力的部位。
腿由3塊骨頭組成,大腿的股骨和小腿的脛骨與腓骨。股骨是人體第一長骨,上端的股骨頭以槌子般的彎曲和突出,與髂骨的髖臼構成了髖關節,股骨與股骨頭之間由演化過程中形成的角度,使得髖關節處於最佳的活動範圍與幅度。股骨的下端與脛骨和腓骨構成膝關節,脛骨和腓骨組成一個中間隆起的平台,任憑中間帶溝的股骨下端在平台上進行軸狀活動。脛骨與腓骨和前臂的尺骨與橈骨一樣,也是一粗一細,但與尺橈骨的交叉不同的是兩者是平行的。膝關節左右都有堅強的韌帶保護,強大無比的股四頭肌的下段形成堅韌的肌腱,止於脛骨上端的脛骨結節,並在膝關節前方,肌腱中增加了一塊“燒餅”形狀的髕骨,大大地增強了膝關節前方的保護,改變張力的方向而不改變張力的大小,並限製膝關節的伸直活動最大幅度隻能是180°,並且不允許左右活動。
人的體重,是通過大腿骨與脛骨而由麵積狹窄的巨骨來承受負荷,巨骨再由踵骨來把它牢牢的支撐著,這將在“腳”的一章內敘述。
組成小腿的兩根骨頭並不是相等的作用。脛骨是承重的主要骨頭,腓骨的主要任務是起到肌肉的牽引作用,這與上肢不同,直立後的上肢是不存在承重問題的。
小腿下端是與腳相連接的踝關節。一般所說的踝骨在脛骨下端內麵的叫做內踝骨,在外側的叫做外踝足骨,是腓骨的下端。內踝骨比較高一些而且朝前一些,外踝骨比較低一些而朝後一些,這種形態,是決定鞋楦的固有特性之一。
腿的肌肉特點是發達而堅厚。和股四頭肌一起,大腿後方的肌肉把股骨圍成管狀,以股二頭肌的內、外兩個頭分別止於脛骨和腓骨的後上端,使膝關節的屈曲活動也是強有力的,可屈至小腿和大腿貼在一起。若適當的屈曲後再來個迅速的伸直,是足球運動員慣用的技巧。小腿後方的腓腸肌和前外側的脛骨肌肉群,也把小腿圍成管狀,但隻是在前麵的皮下露出脛骨的前緣。
腿的血液供應是由股動脈擔當,股動脈是腹股溝動脈的延續,兩段動脈以腹股溝韌帶為界限標誌,腹股溝韌帶以下就算是股動脈了。但距腹股溝韌帶很近處就分出一個大的支子穿入深部的肌肉中,名為股深動脈,供應股的肌肉和骨骼,股動脈也分出幾條小分支供應肌肉,並與股深動脈溝成交通,而股動脈的主幹則沿著股內側下行到膕窩,分成兩支,一支穿過脛骨與腓骨之間成為脛前動脈,供應脛前的肌肉與其他組織;另一支沿著膕動脈繼續下行供應小腿後方的肌肉和其他組織。從這裏不難看出,一旦股動脈受傷或結紮,整條腿將不再有血液供應,後果將是整條腿的截除。
下肢的靜脈也很有特點,所有的血液都回到大腿內側的大隱靜脈,和小腿後方的小隱靜脈,小隱靜脈最後也彙到大隱靜脈。靜脈的血液是從下向上流的,這違反了水往低處流的基本物理原則,所以下肢靜脈的結構很特別,每隔一小段就有一個活塞一般的靜脈瓣,有了這些靜脈瓣後,阻止了血液的向下流,在肌肉運動的作用下,不斷地擠壓,把靜脈內的血液一段一段地擠上去,直到擠過大隱靜脈在腹股溝下方的靜脈瓣。這裏也存在一個問題:一旦大隱靜脈瓣處由於某種原因形成該處靜脈的擴張,大隱靜脈瓣就會閉合不全,造成血液的不能完全地阻擋,下麵的靜脈也跟著擴張,大腿和小腿都會出現“青筋暴柳”的擴張靜脈,名為大隱靜脈曲張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