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由54塊小骨頭組合的精美結構,每隻手由8塊腕骨,5塊掌骨和14塊指骨,其中8塊腕骨排成兩列,這8塊腕骨的名字分別叫做舟、月、新、豌、大、小、頭、溝骨,這是醫學院的學生們都記得滾瓜爛熟的名字。手上的肌肉除了大、小魚際肌肉和幾條骨間肌以外,都是肌腱。魚際肌是牽動指與指之間的運動用的,骨間肌是用於掌骨間的併攏和運動,每個指頭都有3個指節,唯獨拇指隻有兩節。指節之間、指骨與掌骨之間都形成關節,這些關節都隻能屈曲和伸直,手指的伸直要靠前臂伸肌的收縮,經肌腱的牽引,同樣的道理,屈曲則靠前臂屈肌的收縮,才能完成,這些活動非常精密,所以手指可以完成任何精細的動作,但不能左右活動。

每一根肌腱都有一層薄而韌的外鞘包裹著,鞘與肌腱之間有天生的潤滑液,以減輕彼此間的摩擦,用不著特意加潤滑油。每一條肌腱在關節處,都有一條纖維帶束縛著,使肌腱的伸縮活動得到滑輪一般的省力和安全。而這一切又都受到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中樞的直接操控,某種意義上說,手竟是大腦的“直屬單位”,真是妙極了!

手的末端常常是經絡的起點,而且手上的穴位在針灸治療上的作用更大。

手掌表麵有3種皺紋,是褶曲紋、彈性紋和斜溝紋。褶曲紋是能反映手的運動的皺褶,因每個人的運動情況不同而異。手掌上的彈性紋還是有用的,在汗液的滋潤下,對於掌握物品起到牢固的作用。這種彈性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細小的紋路,年紀大了,彈性消失了,彈性紋也便固定了。

手指頭也有皺紋,最常見的是環形紋,其次是螺形紋,更罕見的拱形紋。我國把指紋類型分成弓形、箕形、鬥形。鬥形紋又可分為環形紋、螺形紋、囊形紋、扁形紋等8種,箕形有正箕(箕形開口於尺骨方向)和反箕兩種,弓形的紋線雖趨於平行,但由於弓彎的高度不一,也有幕帳形和拱形之分,每種紋型按紋脊數多少還有不同。再加上十個指頭的排列與組合,把指紋擺弄的更為複雜,但指紋的確有人人都不一樣的特點,所以成為銀行、保密機關和刑事偵察的重要工具,應用麵比虹膜要廣泛得多。

手的汗液分泌也很特殊,與身體其他部分出汗主要是為了平衡體溫有所不同,手的出汗隻是心理壓力和緊張的反應。有的人掌心幹燥,反映了心態平和,沒有壓力,若是非常急躁,那手心就會濕潤。一個手掌多汗的人,隻要睡著了,心理沒有了壓力,出汗也就停止了,這些說法是科學的。

手的另一個微妙的特點是皮膚泛紅。當手在一般寒冷環境中受凍後,與身體其他部分一樣,手掌也凍得發白。但離開該環境5分鍾後立馬轉而泛紅,而其他部位則無此功能,這是由於手的血管到時候能突然擴張,是一種保護性效應。有人在玩雪球時作了試驗,手掌變白後5分鍾泛紅,泛紅後繼續玩雪球使手掌再現變白,奇怪的是再過5分鍾又變紅了。這5分鍾效應一直存在。有研究認為,手掌的這一應變體係的功能,可能在冰河時期就已獲得,那時受凍的雙手很容易受到損傷,而5分鍾效應能對手的功能起到挽救作用。

手的功能主要體現在5個指頭上,而在這5個指頭中,“老大”麵對其餘4個指頭,起到握捏的作用,尤其是拇指與示指的對握,絕大多數精細的動作和操作,都要由這兩個指頭來完成,所以“老大”和“老二”的作用最大,而以“老大”的貢獻最為突出。早在中古時代就對這一點有相當的認識,失去拇指要比失去其他各指得到多出3倍的賠償。當今的傷殘鑒定中,對於各指的損傷,在肯定不能再植的條件下,各指都有占不同的功能缺損百分率,和相應的賠償比例。

我的最頂端是指甲,指甲是一種不斷生長卻又不斷老死的特殊組織。指甲從甲溝裏生長出來,附著並沿著甲床逐漸推伸向前,每天生長0.1毫米,有的人可能長得更快,若不修剪,3個月就能長到1厘米。手指甲的生長速度要比腳指甲快約3倍,這一優勢讓有的人專門保留手指甲,世界指甲第一長的人是叫屈拉爾的印度人,他的左手指甲總長度為293厘米,而僅拇指指甲即為75厘米,這第一也給他帶來了諸多不便,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