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麗菁踏入這家華東地區知名企業的大門時,她就知道:她一定可以在這裏展露頭角。
此前,她在報社擔任記者,雖說是當地重量級媒體,風風火火三年下來,也積攢了一點資本,結交了一些商界名流,但是她總感覺缺點什麼。媒體行業的高壓,黑白顛倒,隨叫隨到的工作屬性似乎讓她有些厭倦了。反倒是企業裏麵的很多東西讓自己沉醉,她開始密謀跳槽。
此時,擺在她麵前的有三個選擇:大型網站擔任欄目主編;出版社任策劃人;民營企業擔任品牌經理;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三個。
當時整體的就業形勢是大批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除了公務員和出國,大家拚命地想往外企和國企擠。外企光是聽上去就讓人浮想聯翩:衣著光鮮,高薪福利好,飆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與金發碧眼的美女聊天……中國自古以來的崇洋媚外和漂洋過海的洋文化烘托出這樣一種錯覺。而相比於毫無根基的小私企,國企則被譽為鐵飯碗:一杯茶,一份報紙,悠哉地一天……王麗菁可不這樣想,在她看來:外企是人家的地盤,中國人想要往上爬,實屬難上加難。而進國企則好比戴著腳鏈跳舞,發揮的空間太小。這樣看來,民營企業,尤其是大型民營企業絕對是X,這種未知帶給她的不是恐懼,而是一種鼓舞和鬥誌。
她是通過獵頭進入這家公司的,因此,在來之前她接觸最多的就是人力資源部。在很多公司,人力資源部是和辦公室混在一起,簡稱人事行政部。在很多公司,甚至在很多人眼裏:人力資源隻管招人、辦社保、發工資這些瑣碎的事情。
這家公司雖然人力資源部人不多,但是看得出來:每個人都不簡單。人力資源部經理孫蘇林,在這家企業待了5年,從一個小小的人事專員,一步步爬到人力資源部經理的位置。他,尖下巴,挺鼻梁,高顴骨,星點的斑紋羅列期間,笑起來,臉上的肌肉浮動有致;生氣時,怒目圓睜,斑紋凸顯,讓人徒生不寒而栗之感。
她手下有兩員幹將:一男一女。男的名叫李想,女的名叫楊蓮;李想負責招聘和培訓,楊蓮主管績效。李想看上去屬於那種戲曲中小生的形象,年輕帥氣,配上襯衣西裝和一幅金屬質感的邊框眼鏡。坊間常說:人力資源拚的不是專業,也不是資曆,而是情商。如果一個高情商的人再有一個俊俏的外表,就更加完美了。
和李想的鋒芒畢露不同,楊蓮屬於那種略顯嬌弱的小女生。瘦瘦的個子,瓜子臉,愛穿清新質樸的衣服,看上去一副惹人愛憐的模樣。不過,切不可被她的外表所迷惑。蘇州分公司剛開業時,她就已經在這裏了,看著這個企業一步步成長起來。作為一家分公司,裏麵的人事也幾經沉浮。因此,對於這樣一個企業的人際關係,她有絕對的話語權。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她的眉目間總是露出一股清高孤傲的神色。
在王麗菁麵試時,與這兩個人都有過正麵交鋒,所以,她印象格外深刻。
當時,她與李想完成了前期的一些簡單溝通後,楊蓮對她作了二麵。她問了一個極其犀利的問題:以前的報社其實平台也非常不錯,從社會地位到人脈積累甚至財富積累,你為什麼會考慮跳槽到一家發展中民營企業?你覺得到底哪樣的平台是你想要的?雖說王麗菁能言善辯,反應敏捷,可是,看到從這樣一個顯得有些柔弱的女子問出這樣一句話來,她先是一愣,後來趕緊回答到:在一般人看來,報社和民營企業相比,優勢頗多,發展前景更好。我在報社的三年也的確學到了很多。可是,我相信,民營企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這樣一家多元化的知名民營企業。從媒體走向企業,我覺得這是對我個人的一種沉澱。在這裏,我的發展將有更多的可能。聽完她的回答,楊蓮的表情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她感覺得到,她是滿意的。她知道,在很多職場老將那裏,你很難從她的臉上讀到她的內心,這是職業素養對她的要求,也是她們向更高一層發展的必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