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減輕績效管理中的員工抗拒心理(2 / 2)

三、績效過程管理與績效溝通反饋不當

盡管現代企業績效管理更強調過程管理和員工參與,但目前大量的企業仍然還是以考核為核心。很多管理者平常缺乏對下屬的工作輔導與溝通,員工做得不好也沒有提醒和幫助,隻是到了考核時,用扣分來反映對員工工作的不認同(典型的以罰代管),這就非常容易導致員工的反感甚至憤怒。

在績效溝通方麵,很多企業的管理者不敢談、不願談、不知道怎麼談,由於缺乏麵談技巧,很容易在溝通過程中引起員工誤會,產生分歧和矛盾。

筆者建議,管理者要加強平時對員工的過程輔導與溝通,最好每周每月固定對每個員工做工作反饋溝通。人力資源部門也要組織對管理人具開展績效溝通反饋方麵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與技巧。

四、績效評估結果分布不合理

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很多企業在績效考核中實現強製分布與末位淘汰。鑒於中國文化的“中庸主義”,很多管理者喜歡做“老好人”,而且客觀上員工之間的績效表現本來就有差異,滿足正態分布(高斯)。因此,對員工的績效評估結果進行強製分布是有必要的。關鍵的問題是,很多企業在處理強製分布上缺乏足夠的技術方法,生硬地理解和執行強製比例,人為製造了很多矛盾。特別突出的有以下兩個問題:

一個是人數很少的部門如何按照比例來做強製分布(比如3個人的部門,10%的比例算幾個人?)。我們的經驗,一般用強製數量法或職能歸並計算法即可處理。

二是不同部門雖然人數相同,但部門總體績效有差異如何來處理?我們的經驗是,首先確定部門的考核等級(組織績效),再據此確定員工們的考核等級及其分布比例(個人績效)。

五、績效評估結果應用方式和技巧不當

績效考核結果總是要與員工利益掛鉤,這也是員工們最關注的。正是很多企業在這方麵做得不到位,誘發了員工對績效的直接抗拒。

一是績效分配拉差的方式(來源)問題。績效掛鉤主要有兩種模式:減量掛鉤,增量掛鉤。所謂減量掛鉤也可稱之為“羊毛出在羊身上”,即從員工原定工資總額中拿出一部分來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做得好的多拿,做得少的就扣減。這是當前中國企業界用得最多的模式。所謂增量掛鉤,就是保持員工原有工資不變,再增加一部分資金與績效表現掛鉤。毫無疑問,減量掛鉤的方法會遭到絕大多數員工的抗拒(當然企業老板們喜歡),因為它從根本上違背了“工資呈剛性”的原則——工資可以增加,但是不能減少。員工之間的矛盾。試看很多企業運用加權分配獎金的公式:

員工績效獎金=[(基準績效獎金×員工績效係數)/∑基準績效獎金×員工績效係數)]×部門績效獎金總額

這種獎金分配模式,實質就是在獎金總額不變時內部二次分配,典型的零和博弈:我多你就少,反之亦然。這就必然引起員工之間、部門之間為搶奪利益產生內耗,正如天外伺朗所說:“最後導致的結果是,業務部門相互拆台,都想方設法從公司的整體利益中為本部門多撈取好處。”這樣做績效,不但收不到正麵積極的效果,反而會影響企業的績效,難怪“績效主義害了索尼”。

筆者多年做績效的經驗,最好采用增量掛鉤的方法推績效,即增加一部分資金,或者把原來吃大鍋飯中的一部分資金拿來與績效掛鉤:做得不好的不扣或少扣,做得好的可以多拿,以此來拉開分配差距,建立正麵激勵的氛圍,往往更加有效。

二是如何。來拉開分配的差距。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界都在致力於解決吃大鍋飯的分配問題,體現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不一樣,卻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分配時拉開差距的方法不好。你認為以下幾種模式哪一種更好(具有獎優罰劣功效)呢?

答案是方案四。其理由在於,根據美國薪酬協會(ACA)長期的統計分析,每兩級工資或獎金之間的差異度如果小於15%,那麼會讓人們普遍認為差異不明顯;而且做得越好,應該給予越大的激勵拉差。前麵三個方案其等級之間的差異要麼低於15%,要麼等級差異沒有體現累進加大的規律;而方案四和方案五正好體現了這一規律,不過方案四更為理想。然而,絕大多數企業目前用的都是前麵三個方案。

總之,導致企業員工對績效管理與考核工作產生抗拒心理的原因眾多,企業必須認真分析,抓住重點,逐一找到應對之策。隻有有效降低員工的抗拒心理,績效管理工作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