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教育成就留守兒童的花開夢想
問題討論
作者:唐玉輝
主持人語
中國夢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夢,憧憬美好的生活;也應該有共同的夢,改變我們的生活。當下,一些成年人因為價值取向的扭曲,也會做些異化的“夢”,那不應是“中國夢”……對於兒童來說,他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有著共同的夢: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夠幸福成長。可是,在我們的教育對象中,有一個不容忽視且又特別需要關懷的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因遠離父母,在接受教育方麵有許多遺憾,也有諸多很難實現的夢想。教育如何滿足他們的成長需要,圓他們那些美麗的教育夢?有人認為,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難題無人指導,教師應幫助他們解決好學業困難;有人認為,留守兒童在生活上會有很多坎坷,教師應幫助他們解決好生活困難;也有人認為,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教師應幫助他們解決好情感困難……本期就此話題,約請一些教師談一談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目前的學校教育除了較多的關注知識教學之外,在生活指導教育方麵的缺失是很嚴重的。實施素質教育,關注的是人的教育,尊重人的生命成長和個體存在,並為人的一生健康幸福奠基。為此,留守兒童的教育應更加關注生活教育,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在學校,構建生活教育課程,培育兒童生活能力。兒童的生活常識、生活能力大多是在父母和同伴交往中潛移默化而成的。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因父母無法實施而缺失,需要在學校教育中通過強化同伴交往,培養他們對社會、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從而逐漸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為此,學校要建立同伴即課程,交往即成長的課程理念,通過構建選擇性、實踐性、交互性為主要特點的校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興趣小組、社會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自主合作學習和深度交往的機會,讓他們在交往中找到了傾訴的對象、生活的參謀、合作的同伴,增強學習和生活的樂趣與能力。
在校外,構建生活實踐活動,提升兒童生活能力。留守兒童教育已成為黨和政府、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事關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未來。學校要努力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搭建生活體驗平台,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一是建立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家長學校,向爺爺奶奶傳授正確的教育方法,避免隔代教育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做法,讓爺爺奶奶有能力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二是積極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留守兒童的教育活動。共青團、婦聯、文明委、民政、街道、社區等部門,都是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社會資源,學校應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不要滿足於送錢送物的物質幫扶,而應當在留守兒童的生活實踐上給予幫助,為他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提供實踐鍛煉的舞台。可和社會相關部門開展多種體驗實踐活動,讓兒童直接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與社會交往中認識社會。三是發揮孩子父母的教育作用。盡管父母不在身邊,學校老師仍要想方設法發揮家長在教育中的作用。比如定期組織留守兒童給家長寫信或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彙報自己的生活情況,讓他們有機會敞開心扉交流;利用中秋、春節家長集中返鄉時機召開家長會,交流孩子的生活情況及其需要關注的一些問題,指導家長利用這一時機加強對孩子生活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兒童健康地成長。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有快樂生活的夢想,成就他們花開的夢想是每一所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係江蘇省淮陰師範第一附屬小學校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