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生日夜奔走,參加了對這批學生的營救工作。24日,吳稚暉帶著從國內招收的學生來到了裏昂。
黃齊生對吳稚暉久懷敬意。當然了,吳稚暉不僅是光複會員,國民黨的元老,而且在批判封建文化的高潮中,是被胡適稱之為“隻手打孔家店”的人物,早已飲譽海內。他想,陳篆、李石曾之流既然不可理喻,吳稚暉這樣的“先驅”、“聖人”總是會同情勤工儉學生的,找到他,一定可以解決問題。當周恩來、王若飛等決定讓王若飛、徐特立往見吳稚暉時,黃齊生自告奮勇,決意與二人同往。
他們一行來到裏昂,在校長室見到了吳稚暉。
就座之後,徐特立談了他們此行的目的,請吳稚暉設法讓125名被監禁的學生獲得自由。
不料吳稚暉一聽就生氣,怒道:“我能有什麼辦法?他們不守紀律,強占校舍,現在好了,讓法國人抓起來了,我吳稚暉能有什麼辦法?”
黃齊生不意“聖人”會有這樣大的脾氣,遂據理以爭:“吳稚老,您不是說過,裏昂大學就是為勤工儉學生開辦的嗎?學生進校,何謂強占?”
哪知吳稚暉竟大搖其頭,矢口否認:“我沒有說過此話,我吳某人沒有說過此話!”
黃齊生大大驚訝了,對於盡人皆知的事實,此公竟然當麵不予承認,黃齊生吃驚得說不出話來。
王若飛早就按捺不住,說:“吳先生身為社會名流,又任中法大學校長,怎地如此健忘?”
吳稚暉一時無言。
為了緩和氣氛,徐特立耐心地勸說:“就算是勤工儉學生不守紀律吧,那也是由於失業,又不能求學造成的。吳稚老,同學們身在異國他鄉,政府不予過問,實在是生活不下去。走投無路,為求生存、求學權,才不得不如此。”
吳稚暉火氣又竄了上來,說:“還說勤工儉學?我看你們這些人實在是‘既無勤工之誌,又乏儉學之能,除了會鬧亂子,還是會鬧亂子!”
王若飛頂撞道:“你不能誣蔑勤工儉學生!吳先生,你也留過學,但你是官費生,你哪裏知道勤工儉學生的艱難!兩年了,我們來到法國的2000多名勤工儉學生,為了求得高深的學問,進了巴黎和外省的許多工廠、田莊、農場和植物院,我們不僅僅是為了錢,也學到了各種勞動的技能。勤工儉學生們考進了法國幾乎所有著名的大學,有的還取得了博士、碩士學位,不少人成了電氣、農學、機械、礦務、地質,生物、數學、物理、化學方麵的專門人才……”
黃齊生說道:“吳先生,這些青年回到祖國之後,可都是棟梁之才呀。我們年長的人,應該對他們倍加愛惜才是。”
“我也是想愛惜他們呀,”吳稚暉叫起苦來,雙手一攤,說,“可兩手空空,拿什麼愛惜?人嘛,法國佬遲早會放的,關起來他們還管飯呢!”
徐特立見他假裝糊塗,索性一語道破:“我聽說法國警方要將這125名同學遣送回國!”
吳稚暉怔了一怔,搖搖手道:“哪裏會有這種事?不會吧,我倒是擔心他們放出來之後,吃飯問題如何解決……”
黃齊生見他如此說,也以為遣送之事恐係誤傳,便提議道:“吳先生,能不能設法先籌籌款?”
吳稚暉想了想,忽然大聲說:“對,籌款。我吳稚暉別的辦不到,要解決這個籌款的問題,還是有辦法可想的。”
王若飛問道:“那麼,請問吳先生用什麼辦法籌款資助我們?”
吳稚暉滿不在意地說:“這還不容易嗎?我寫封信給駐法公使陳篆,讓他們籌款!”
說了半天原來是這樣。黃齊生不禁大笑:“這就是你的辦法?別騙人了,吳先生,你不過一介名流,竟能命令駐法公使?”
徐特立說:“勤工儉學生被監禁,就是公使的主意!”
王若飛再也忍不住了,痛斥起來:“你們都是一丘之貉!串通好一塊來對付我們。卑鄙!”
室內空氣驟然緊張起來,可以聽見彼此的喘息。
吳稚暉站起身來,隻想早些將他們打發走,強笑道:“好好好,就算吳某人卑鄙,行不行?你們勤工儉學生隻要想得出好辦法,我就是賣屁股也願意去做!”
黃齊生看著他那一臉無賴相,一個神聖、美好的信念,在他心間終於動搖了。
從裏昂回到巴黎之後,黃齊生為解救學生繼續奔走。10月13日,周恩來和王若飛他們的一切努力均告無效,兵營裏除了陸續逃出的10餘名勤工儉學生外,剩下的104人通統被法國警察強行押送馬賽,驅逐回國。
“文明到此啟懷疑”,黃齊生在他切身的經曆和感受中,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總算又多了一層認識;而歸國之心,也愈加地迫切。爭回裏昂中法大學的鬥爭失敗了,勤工儉學生們的處境更加艱難起來。駐法公使館和華法教育會完全停發了學生的維持費,並按照北京政府的指令,向學生散發了申請歸國的通知書,擬將勤工儉學生分別遣送回國。
要繼續學業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堅持下去。“我們都是同在一條路上走的人。我的生命,就是奮鬥。我們當各自努力,開拓我們的生命”。王若飛寄給國內友人的信中說的話,表達了大多數留在法國繼續勤工儉學的學生們的信心和決心。
黃齊生支持若飛的想法。在以後的一年裏,他與若飛一起,為尋找職業走遍了法國和比利時、德國的許多城鎮,一起忍受失業和饑餓的折磨。他已是43歲的人了,不能做重活,所得便很有限。王若飛心疼舅舅,不忍讓他累著,經常將他留在寓所,獨自外出打工,以一人之所得,維持舅甥倆的生活。黃齊生後來在《王若飛行述》中回憶這段日子,仍然滿懷深情地寫道:“計餘旅歐三載,往來英、法、比、德間,生活所需,得助於甥之勞作者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