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外科疾病(5)(3 / 3)

患者應單間隔離,避免各種聲光刺激。並加強護理,預防交叉感染。

傷口的處理同治療措施中的傷口處理原則。這是最為重要的預防措施之一。

7.頸部淋巴結結核

[病因]

頸淋巴結結核是因為結核杆菌侵入頸部淋巴結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多見於兒童和青年。結核杆菌大多經扁桃體、齲齒侵入,少數繼發於肺或支氣管的結核病變。隻有在人體抗病能力低下時才發病。

[症狀]

頸側(一側或兩側)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初起為孤立性結節,無痛,較光滑,可活動。病變繼續發展,淋巴結融合成塊,不規則、活動度差。後期淋巴結壞死、液化,形成寒性膿腫則有波動感。膿腫潰破後成竇道,分泌物稀薄,含有幹酪樣物,潰瘍麵蒼白或暗紅,皮下潛行,經久不愈。

常有低熱、盜汗、納差、乏力、消瘦等全身慢性中毒症狀。

[檢查診斷]

根據患者症狀初步診斷。

胸部x線攝片、結核菌素試驗能幫助診斷。

[西醫藥治療]

適當注意營養休息。口服異煙肼1~2年。伴全身症狀或身體其他處有結核病變者加服利福平或加用鏈黴素肌注。

[手術治療]

少數局限、較大、能推動的淋巴結可手術切除。已形成寒性膿腫而尚未穿破者可行潛行性穿刺抽膿,注入5%異煙肼溶液衝洗,每周2次。形成潰瘍或竇道者如繼發感染不明顯可行局部搔刮術,用鏈黴素溶液換藥。寒性膿腫繼發化膿性感染者需先行切開引流術,感染控製後仍不愈合再行刮除術。

[中醫藥治療]

中醫治療時,根據症狀及脈象將本病分為幾種類型,然後進行辨證論治。

症見頸部淋巴結腫大,活動,或淋巴結互相粘連而呈團塊狀,皮色正常,通常無全身症狀時為初期(結節型)。此為肝鬱痰凝。適宜用疏肝解鬱,化痰散結之法治療。可用逍遙散加減。

症見形成寒性膿腫,皮色暗紅,微熱,中央變軟,伴有潮熱、盜汗,全身無力等症時為中期(成膿型)。此為痰毒凝結化熱。適宜用清熱化痰,托裏透膿之法治療。可用貓爪草湯。

症見寒性膿腫破潰後,伴有潮熱、盜汗,且舌質紅,脈細數者為後期(破潰型)。此為陰虛發熱。適宜用養陰清熱之法治療。可用抗結核湯。

[預防與調理]

日常預防。不隨地吐痰;注意口腔衛生,早期治療齲齒。切除有病變的扁桃體;兒童要接種卡介苗。

病期調理。應勸導患者保持情緒樂觀、心情舒暢,忌暴怒鬱悶和思慮過度,對預防複發有一定意義。手術治愈的患者為鞏固療效,預防複發,應堅持用抗結核藥半年以上。

應注意加強營養,尤其是膿腫型和破潰型患者,應供給高蛋白質和富含維生素的飲食。手術前後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魚腥發物。

8.臍疝

[病因]

臍疝即腹內組織從臍環中脫出,根據年齡不同,可分為嬰兒和成人臍疝兩類.但嬰兒臍疝較為常見。發病原因是臍環閉鎖不全或臍部疤痕組織不夠強韌,加上嬰兒經常啼哭,腹內壓力增高所致。

[症狀與診斷]

嬰兒臍疝。

屬先天性,多發生於1歲以下嬰兒。多位於臍上方。出現在臍帶脫落後的數天或數周內,呈球形隆出,啼哭或掙紮時有內容物進入疝囊,平靜時回納腹腔。多屬易複性疝,嵌頓少見。大多數在2歲以內自行閉合。

成人臍疝。

多發生於中年肥胖的經產婦女,係後天發生。臍部有半球形疝塊,內容物可回納,有衝擊感,常伴消化不良、腹部不適或隱痛等。巨大者可呈懸垂狀。臍孔處可融及缺損,較易嵌頓和絞窄。

[手術治療]

嬰幼兒臍疝。

2歲以內患兒可采用硬韌墊加壓法或粘膏貼擠法。手術治療適於2歲以上患兒或臍環直徑超過1.5厘米者。多用修補術。

成人臍疝。

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法,嵌頓時應作緊急手術。

[預防與調理]

照顧好嬰兒,盡量減少大聲啼哭。

成人注意原發病治療,控製肥胖。

9.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

[病因]

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是活動期胃十二指腸潰瘍逐漸向深部侵蝕,穿破漿膜的結果。可以穿通胃壁或腸壁,穿孔部位多位於幽門處的胃、十二指腸前壁,絕大多數穿孔隻有一處,穿孔直徑不超過0.5厘米。

[症狀]

腹痛。突然右上腹疼痛或上腹劇烈疼痛,呈持續性陣發加重,迅速蔓延至全腹,伴惡心、嘔吐。

休克。穿孔後,因為強烈的化學刺激,可導致休克。患者麵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脈搏細數,血壓下降。後期出現高熱、腹脹、脈快弱,血壓下降。

[檢查診斷]

全腹壓痛反跳痛與肌肉緊張,有板狀腹,壓痛以上腹明顯,肺、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

白細胞增高,x線胸腹透視或立位腹平片、腹腔穿刺、超聲波檢查可助診斷。

[西醫藥治療]

第一至第二日。止痛,阻止胃內容繼續外漏,促進穿孔閉合。取半臥位,通常情況不佳者可先平臥,情況好轉後改半臥位。胃管保持通暢,持續有效地胃腸減壓。輸液以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防止休克。病情較重者可用廣譜抗生素。腹腔積液較多.全身情況良好的患者可穿刺抽液,必要時重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