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外科疾病(6)(1 / 3)

約1周後,重點是清除腹腔內感染和促進胃腸道功能恢複。停止胃腸減壓,始進流食,每2小時給50~100毫升,後漸改半流質飲食。

[手術治療]

胃潰瘍急性穿孔如胃局部炎症較輕者可行一期胃大部切除術,局部汙染重或全身情況差可采用潰瘍穿孔修補術加腹腔引流術。十二指腸潰瘍病穿孔可行改良的胃迷走神經切斷術加潰瘍穿孔修補術,也可行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單純修補術,腹腔汙染重者加腹腔引流術。

[中醫藥治療]

初期可予針灸治療。取上脘、中脘、天樞、內關、足三裏等穴位針灸。

中藥用複方大柴胡湯加減,腹腔感染重者加金銀花,便幹燥者加番瀉葉,有淤血者加桃仁、紅花、赤芍.煎後每日1~2劑服用。

[預防與調理]

注意精神與飲食的調節,避免過度緊張和情緒不寧。避免暴飲暴食。忌辛辣食品、如煙、酒。

已有消化性潰瘍者更應注意平時生活調理,並控製病情發展,盡早治愈。

[預後]

本病發病急,變化快,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其預後取決於穿孔前胃內容物的多少及性質,穿孔的大小的部位,腹腔滲液的多少與全身健康狀況,當然治療方法得當與否更起決定性作用。

10.粘連性腸梗阻

[病因]

腸梗阻是指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或通過發生障礙。其中機械性腸梗阻最常見,有粘連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腸扭轉、腸套疊等。機械性腸梗阻又分為十二指腸、空回腸(小腸)及大腸梗阻。它由兩種類型組成:單純性和壞疽型。前者是血供未受影響,後者是腸段的動脈和靜脈血流被阻斷。

本病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先天性者較少見,可因發育不正常或胎糞性脂膜炎所致;後天性者多見。常因為腹腔手術、炎症、創傷、出血、異物等引起,以手術後所致者最多。

[症狀]

有陣發性腹部疼痛,伴腹脹、嘔吐、排氣排便停止,可見腸型和蠕動波,有腸鳴音亢進。當出現持續性腹痛、腹膜刺激征、血便、發熱及休克者應考慮絞窄性腸梗阻。常伴水、電解質紊亂。

[檢查診斷]

腹脹明顯,可有壓痛,腸鳴音亢進(絞窄性腸梗阻及麻痹性腸梗陪,聽診時腸鳴音消失或蠕動減弱),常可見腸型和蠕動波,有時可捫及腫塊。

診斷通過腹部x線檢查可獲得確認。x線檢查腸管積氣,擴張,或出現液平麵。必要時可進行內窺鏡或鋇灌腸,以至剖腹探查確診。

[西醫藥治療]

根據不同病因可分別采取以下方法。

單純性梗阻和血運障礙較輕的絞窄性腸梗阻以液體石蠟100~200毫升經胃管注入,腹部按摩。於單純性腸梗阻、不完全性腸梗阻及手術後早期發生的粘連性腸梗阻可保守治療。方法包括禁食,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應用抗生素,中醫中藥等。

蛔蟲團性腸梗阻,胃腸減壓後,自胃管緩慢注入氧氣,成人用量200毫升,兒童每周歲100微升。注氧1小時後,注入液體石蠟,用法同上。

腸套迭急性發病24小時之內者,可用空氣灌腸,在x線透視下觀察複位。空氣壓力維持在60~80毫米/汞柱。

[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無效;懷疑有腸絞窄發生:反複頻繁發作的粘連性腸梗阻者可用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