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電視旅遊類節目主持人的專業素養(2 / 3)

2、體驗者

眾所周知,電視旅遊類專題節目為觀眾展現的是旅遊景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而很多景觀通過電視播出之後對於觀眾來說隻是肉眼看到的不附帶其他信息的單一景觀,而其內在的文化或感官體驗就需要通過主持人的語言來傳遞給觀眾,因此,除承擔串聯節目各個環節的“串聯者”這一身份之外,電視旅遊類專題節目主持人還應承擔“體驗者”的身份。

以《遠方的家》為例,每期節目選擇一個地方進行深度遊,介紹當地的自然風光、地質地貌、曆史遺存、人文景觀和特產美食。作為主持人,其本身也是一名旅行者,要替觀眾先來這裏體驗一把,再講出自己在旅行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故事,滿足受眾探知的需求。

三、電視旅遊類節目主持人的專業素養

筆者通過對旅遊類節目的觀摩分析認為,電視旅遊類專題節目主持人首先要具備一般主持人的基本素養,如政治素養、業務素養等等,但與此同時,還要結合旅遊類節目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麵培養自身的專業素質和修養。

1、觀察發現的眼光

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戶外拍攝的旅遊節目需要主持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很強的把握信息的敏銳度。到訪過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衛視的主持人阿澀,每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就與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社會背景的當地人接觸和溝通,“勤於發現、敏於感受”是他的旅行宗旨,正是基於這樣良好的觀察力才打造出洞察人性和反思文化的一種全新類型——旅遊紀錄片,先後推出《有多遠走多遠》、《大駕光臨》、《心旅程》等叫好又叫座的電視旅遊類專題節目。

2、文化知識的積累

旅遊節目涉及的知識麵很廣,包括文學、曆史、地理等,作為旅遊先行者的主持人,如何能給大眾提供權威的旅遊信息,需要主持人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再者當今受眾審美能力也與日俱增的影響,看旅遊節目不僅僅是休閑娛樂,還想要獲取知識、打開眼界,可見知識型的主持人是節目質量的關鍵和保障,不容忽視。

例如在千年之交,香港鳳凰衛視聯手餘秋雨先生做了一檔《千禧之旅》的專題節目,這是一部拍攝曆時4個多月,跨越4萬多公裏,踏遍全球10個國家的世紀力作,帶領觀眾重遊四大古文明發源地和三大宗教發祥地,一起探索、破譯古文明的演變和興衰。主持人陣容中餘秋雨先生這位特邀主持人作為文化學者、藝術理論的研究者,用厚重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與陳魯豫、許戈輝等名嘴共同探討了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3、協調溝通的技巧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溝通是為了一個設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或群體間傳遞,並且達成共同協議的過程。對於旅遊節目主持人來說與各個環節溝通是否暢通直接影響到做節目的效率,各部門協同作業才能做出優質精品的節目,主持人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從前期定選題,到實地了解景區撰寫策劃案,再到采訪,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主持人參與進去,有人認為溝通是編導的工作,殊不知要想把節目做的精彩,把串詞說的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很多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倘若隻是被動的等待編導把要說的內容告訴主持人或是期望沒有“備課”就能有好的臨場發揮,可想而知節目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這也就是近年來尤其是基層電視台越來越需要編導型主持人、記者型主持人的原因。主持人除了與各個工種之間協商溝通,還要重視與嘉賓的互動溝通。嘉賓在鏡頭前的表現有時會不盡如人意,怎麼才能打消他的顧慮和緊張的心態,使其語言流暢自如,這就需要在正式采訪開始前多了解采訪對象的年齡、性格、職業、經曆等個人信息,多與嘉賓溝通使其對主持人產生信任。善於溝通、善於提問、問的巧妙、產生互動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