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珍
培植中國科幻文學的新生創作力量
攫拔先鋒和新銳作家
鼓勵題材和手法創新
如果說傳統文學是對曆史的現實的觀照的話,那麼,科幻文學則更是一種對未知的未來的觀照。
從上個世紀初梁啟超翻譯凡爾納的《十五小豪傑》始,到今天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走向世界,一百年來,科幻文學在中國經曆了從引進到輸出的輪回。這一輪回,既是科幻文學這一文類形成與發展的必要過程,也預示著中國的科幻文學開始獨立和走向成熟。應該說,中國人的世界和生活中,不能沒有科幻文學;而世界科幻大家族中,也不能缺失中國的身影。那麼,現在的問題是,目前的中國科幻文學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它有什麼樣的作家群體,創作了什麼樣的作品,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恐怕仍然不為許多人知曉。現在,大家手頭的“沸點”科幻叢書,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想回答正在進行時的中國科幻文學“是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就是想為了解和研究中國科幻文學創作現狀的人們提供一個“典型性”文本。
記得在2010年我擔任《科幻大王》主編時,曾經向劉慈欣約稿,他向我表達的觀點是他們這一代人在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相較於前輩作家來說,隻能算是個新生代,而正在出現並將逐步引領風騷的更生代作家已經嶄露頭角,他如數家珍,熱情地為我推薦了一長串名單,並且說這些人才是中國科幻文學的未來。這其中固然有大劉慣常的謙遜和低調,但如果冷靜分析,他之所述,的確也是一種客觀現實。因為放眼全國科幻界,國內第一個職業科幻作家兼科幻產業開發者鄭軍、具有阿西莫夫之風的上海女作家陳茜、文風剛柔並濟的北京女作家淩晨、台灣科幻、科普兩棲作家李伍薰、具有鮮明創作個性和獨立風格的陳楸帆、飛氘、江波、夏笳——紛至遝來,源源不絕的創作人才,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科幻代有人才出的現實寫照啊!
當然,成熟的文學類別是以穩定的作家隊伍、穩定的作品形態、穩定的讀者人群和穩定的社會反應為標準、為標誌的,以此來客觀而冷靜地觀照當今的中國科幻文學,其作家隊伍、作品形態、社會認可等固有元素,應該說距離成熟和獨立的文學類別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文學已經擁有三千年以上的曆史,而科幻文學如果以公認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為誕生標誌,至今還不到二百年的曆史。以二百年的發展過程,能達到今天這樣的發展程度,在西方許多國家甚至發展成為主流文類和主流產業,科幻文學旺盛的生命力、強勁的感染力和充沛的發展力,的確令人振奮。雖然說,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與繁榮之路還很長,但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也將傾盡全力做出我們的貢獻。
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希望出版社的“點點”科幻百部原創出版工程,同時推出“奇點”“沸點”“極點”“起點”四套科幻係列叢書,就是希望通過努力,培植中國科幻文學的新生創作力量,攫拔先鋒和新銳作家,鼓勵題材和手法創新,保護科幻文學創作者的燦爛思維和先鋒嚐試,保證科幻文學創作的持續健康發展,以更好滿足讀者的夢幻體驗和閱讀快感。這其中既有振興中國科幻文學的責任感,也有繁榮祖國文化事業的使命感。
201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