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裏頓的百年紀念活動(1 / 3)

布裏頓的百年紀念活動

音樂之旅

作者:鄒彥

提到本傑明·布裏頓,恐怕很少有樂迷會不知道其歌劇《彼得·格賴姆斯》和樂隊作品《青少年管弦樂指南》。他的確是古典樂壇中一位成就卓著的大作曲家,他那令人震驚的藝術才能使其在包括管弦樂、獨奏作品、歌劇、室內樂乃至電影領域都留下了許多傑作。他在世時與其密友皮爾斯於1948年所創辦的一年一度的奧爾德堡音樂節也是舉世聞名,他的許多作品都是首演於這個音樂節。巧合的是,他的生日11月22日恰好與音樂的保護神聖·塞西裏亞(St Cecilia)的生日在同一天,因此他的天才經常被解釋為聖·塞西裏亞的轉世。布裏頓本人似乎也默認了這一說法,他曾經在1942年創作了《聖·塞西裏亞讚美詩》(Op.27)。他是一位堪與莫紮特相比的神童,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寫下了第一部音樂作品。至今,每年世界上有超過一千場音樂會演出布裏頓的作品。

在英國,布裏頓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他在英國人的心中真的猶如天神;因此,在他百歲誕辰的2013年中,他的紀念活動格外豐富也就不足為奇——從倫敦到愛丁堡,從牛津到劍橋,紀念布裏頓的音樂會幾乎天天都有,其數量簡直無法計數。不過,當布裏頓的生日在2013年11月下旬到來的時候,他畢生工作的海邊小城奧爾德堡便成為了紀念其百年誕辰的重鎮——三天的音樂節使奧爾德堡成為了全世界音樂界所關注的焦點。

音樂節的開場大戲是其歌劇《諾亞的洪水》。這部為切斯特的神秘劇所譜寫的音樂需要成人和兒童的獨唱、兒童的合唱、室內樂隊和兒童的交響樂隊演出,演出模糊了觀眾和演出者的界限,無論是演奏者還是劃船者都加入到了歌唱的行列,這一創作思想無疑受到了路德教派讚美詩傳統的影響。並且,這部歌劇並非是為舞台、而是為教堂而創作的——其首演是在奧爾德堡的奧福德教堂,一大群兒童扮作動物的樣子,一對對走進諾亞方舟。

這次紀念演出的地點是在洛斯托夫特(Lowestoft)的聖·瑪格麗特教堂。洛斯托夫特是布裏頓的出生地,離奧爾德堡約四十五公裏。演出的參與者大部分都來自於洛斯托夫特。兒童主要來自當地的學校,樂隊大部分的成員都是業餘演奏者,樂隊編製也是名符其實的“雜牌軍”——豎笛、布格號、弦樂器和懸掛的馬克杯(這是布裏頓的奇思妙想),布裏頓點石成金般地采用這些不需要太多演奏技巧的樂器,創作了這部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歌劇。這種群眾參與的方式繼續在其康塔塔《聖·尼古拉斯》中延續,兒童、業餘歌手和來自倫敦的一流樂器演奏家聚集在奧爾德堡教區教堂演出了這部作品。這裏是這部作品的首演地,同時也是布裏頓埋骨之處。

2013年11月22日,布裏頓百年祭日的下午,世界各地的十萬名青年唱響了布裏頓的合唱作品《星期五下午》(Friday Afternoon),這是其百年慶典最大的一個活動。布裏頓為音樂愛好者和年輕人寫下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這一盛事在格林尼治時間淩晨4點從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開始,最後一個演唱的合唱隊來自美國加州桑塔·墨尼卡,時間是格林尼治時間夜晚10點,包括亞太地區的北京、天津以及曼穀、奧克蘭、美國的十餘個城市、歐洲近十個城市和英國的幾十個城市超過二百場次的演出。http://www. fridayafternoonsmusic.co.uk/記錄了這一全部的過程。

為音樂愛好者創作的作品隻是布裏頓天才的一部分,他為專業音樂家所寫的作品在其生日當天的晚間音樂會上得到了充分展示。這場百年慶典的音樂會無疑意義非凡,它將世界各地紀念布裏頓的音樂會推向了高潮。當晚,Maltings音樂廳座無虛席,BBC第三電台現場直播了這場音樂會。音樂會由英國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亨利·普塞爾的作品拉開帷幕,演出了布裏頓的三首音樂作品,並且有音樂節委約英國當代青年作曲家的新作。這一匠心獨具的安排起到了一擊兩鳴的作用——不僅是對布裏頓的紀念,同時這場音樂會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濃縮的英國音樂史。本尤尼斯四重奏(Benyounes Quartet)在音樂會上所演奏的最重要的曲目——布裏頓的《第二弦樂四重奏》就是布裏頓為紀念普塞爾逝世二百五十周年而創作的,而用普塞爾的《幻想曲》和《恰空》作為音樂會的開場並且作為這部弦樂四重奏的“序言”可謂恰如其分,同時也顯示出了英國巴洛克遺產對布裏頓音樂創作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