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大歌劇的楷模之作(3 / 3)

安金玉是我熟悉的女高音歌唱家,她飾演的閼雲是歌劇中最成功的角色。對於這個多情、善良、直率、正直的匈奴公主,作曲家賦予了她最鮮明、最感人的音樂,以裕固族民歌調式為主題的音樂,伴隨著閼雲這個人物的始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金玉的表演和演唱都非常到位,她演唱時的音樂衝擊力極大,身臨其境般的投入感令人為之“戰栗”。看到她的表演和演唱,我似乎又回到了當年她以“鋪平大道通長安”奪得電視大獎賽美聲頭名時的現場,那時的我作為樂隊演奏員與她同在台上。

除此之外,B角演員馬騰和王文娟的表現亦出奇的好。馬騰與米東風之間的差距僅在經驗方麵,他的聲音則更為高亢。王文娟是這次演出中的一個新發現,這位年輕的女高音歌唱家唱演俱佳,舞台經驗老到,聲音清晰漂亮。“鋪平大道通長安”最後的High C唱得相當充分,給人們留下了良好印象。其餘的角色演員亦有不錯的表現,飾演單於的劉觀波、飾演漢武帝的王歡、飾演張猛的雷萍等都發揮出了一定水平,他們的演唱和表演反映出陝西歌舞劇院歌劇團綜合實力的不容小覷。

《張騫》作為一部民族大歌劇,其音樂的個性和戲劇性張力離不開器樂的鋪墊和渲染,陝西歌舞劇院歌劇團交響樂隊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對於這支困難重重,連生存都受到威脅的樂隊來說,還有什麼比無私敬業的精神更為可貴呢?值得讚歎的是,盡管樂隊編製不足,狀態不佳,但發出的“內斂”性聲音,證明他們是一支有經驗的歌劇樂隊。說到此,我真希望有關領導能夠看到他們的長處,日後多多關心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指揮馮學忠也是令人尊敬的。作為陝西歌舞劇院歌劇團的團長,他為歌劇《張騫》的複排複演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作為歌劇演出的指揮,他則發揮出了更大、更全麵的作用。馮學忠是“陝歌”的老藝術家,他熟悉歌劇、熱愛歌劇,對歌劇指揮的各個方麵都有著豐富的經驗。演出中,他的全麵掌控力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於演員與樂隊之間的配合亦做到了調配得當和處理果斷。

當然,《張騫》並不是一部十全十美的歌劇,它在一些方麵還存在不少缺陷。我個人感覺,無論是戲劇、情節還是音樂,最缺乏的就是銜接部分的自然,整個歌劇的整體性還不夠完善,一些細小的情節還需做足鋪墊、轉折和交待。音樂上,很多地方有匆忙的“走過場”感覺,對音樂戲劇的完整性略有影響,宣敘調和詠歎調、重唱、合唱之間的搭配銜接,還應該做得更充分、更“融合”一些。再有,歌劇音樂的配器還顯粗糙,樂隊織體的安排略帶生硬之感,特別是銅管的運用,還應進一步細化和講究一些。

盡管《張騫》有著許多亟待改進之處,但它確實是我國原創民族大歌劇中的楷模之作。據悉,這部作品有可能沿“絲綢之路”巡演,如能成行,將是一個多麼好的創意啊,兩千多年前,張騫完成了通使西域、開拓絲路之舉,兩千多年後,歌劇《張騫》沿著先人的足跡,帶著複興中華民族的堅定信念重走“絲綢之路”,多麼的浪漫、多麼的悲壯、多麼的激動、多麼的豪邁。真心祝願歌劇《張騫》早日踏上西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