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叉神經第Ⅱ支痛:點揉四白、巨髎;刮或點揉合穀。
3.三叉神經第Ⅲ支痛:點揉下關、頰車、迎香、承漿;刮或點揉合穀;點揉俠溪。
四十三、麵神經麻痹
麵神經麻痹亦稱麵癱。可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麵癱兩類。周圍性多由急性非化膿性莖乳突內的麵神經炎所致。
【刮痧部位】
刮風池;點揉陽白、四白、地倉、頰車、翳風;點揉或刮合穀、內庭。
四十四、麵肌痙攣
麵肌痙攣是一側麵肌出現陣發性、無痛性、不規則的抽搐。開始僅有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動),以後可逐漸發展至麵部其他肌肉,甚至和嘴角一起抽動,多見於中年以上女性。
【刮痧部位】
點揉攢竹、四白、地倉、頰車、翳風、合穀。
四十五、肋間神經痛
是指一個或幾個肋間部位沿肋間神經分布發生經常性疼痛,並有發作性加劇的特征,常伴有相應皮膚的感覺,過敏及肋骨邊緣的壓痛。原發性者較少見,繼發性者多與鄰近器官的組織感染、外傷或異物壓迫等有關。此外,髓外腫瘤和帶狀皰疹亦常為產生本病的原因。
【刮痧部位】
刮大杼、膈俞、膽俞、曲池、支溝;刮神藏、天溪、膻中、期門及前胸;挾章門;刮陽陵泉、陰陵泉、太衝、行間。
四十六、多發性周圍神經炎
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又稱末梢神經炎,是對稱性的肢體遠端感覺障礙。弛緩性癱瘓和營養機能障礙,多由全身性感染、營養缺乏、代謝障礙等因素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四肢遠端麻木、刺痛等感覺障礙,並可出現手足部肌肉萎縮、手足下垂等運動障礙。
【刮痧部位】
刮肩髃、曲池、外關、陽池;挑八邪、八風;刮髀關、梁丘、足三裏、解溪。
四十七、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屬於神經官能症的一個類型,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臨床症狀可有失眠、多夢、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減弱、易激動,同時還可伴有心慌氣短、易出汗、食欲不振、情緒低沉、精神萎靡不振,或性情急躁、情緒不穩,病人可訴全身不適、十分痛苦。部分患者還可出現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等。本病多因精神過度緊張、思慮過度、起居失常,致使大腦皮層興奮過程增強和抑製過程減弱而誘發,多見於腦力勞動的中青年人。
【刮痧部位】
刮風池、心俞、脾俞;刮或點揉合穀、內關、神門;刮足三裏、三陰交、太衝。
四十八、失眠
失眠是指難以入睡或睡眠不久即醒、醒即難眠,甚至徹夜不眠而言。患者常伴有頭暈腦脹、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記憶力減退等。
【刮痧部位】
刮百會、風池及後頭部、肩井、魄戶、心俞;點揉神門;刮足三裏、三陰交;點揉行間、厲兌、湧泉。
四十九、健忘
大腦是容易疲勞的器官。長時間用腦,不注意休息,可引起頭昏腦脹、思維能力下降、反應遲鈍。隨著年齡的增大,大腦皮層功能會逐步減弱,腦力逐漸減退,出現記憶力差、健忘等現象。年老體弱者,腦力減退更為明顯。
【刮痧部位】
刮百會、膏肓俞、心俞、誌室、次髎;點揉中脘、大赫;點揉或刮內關、神門;刮足三裏、複溜、中封。
五十、中風後遺症
中風後遺症是由急性腦血管病後所遺留的症狀。主要表現有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吞咽困難、手足麻木等症狀。其症狀是由腦血管病變部位所決定的。最多見的是半身不遂,即一側肢體癱瘓或半癱瘓,早期的半身不遂,肢體癱軟無力、知覺遲鈍、活動功能受限。隨著時間的延長,肢體逐漸趨於強直拘攣,姿勢常發生改變和畸形。故應積極治療和鍛煉,爭取最大可能恢複肢體功能。
【刮痧部位】
刮督脈(啞門、天柱穴至腰俞)、兩側膀胱經;刮肩髃、曲池、手三裏、陽池、合穀;刮環跳、陽陵泉、懸鍾;刮髀關、伏兔、足三裏;點揉解溪、太衝。
五十一、中暑
中暑俗稱“發痧”,常發生於夏季或長時間從事高溫作業的人員。缺乏必要的防暑降溫措施,體質虛弱,過度勞累均可誘發此病。中暑的病情有輕症及重症兩種。輕症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昏、胸悶、惡心、嘔吐、口渴、發熱不出汗、煩躁不安、全身疲乏、肢體自覺酸痛等。重症病人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可有肢體發冷、麵色蒼白、心慌氣短、全身冷汗,嚴重者可出現神誌昏迷、腓腸肌痙攣及四肢抽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