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教師要習慣用積極的語言肯定幼兒的進步,特別對於幼兒的分享行為要進行讚揚,使幼兒感受到分享行為為自己帶來的好處。另外,教師要更多地引導幼兒應用禮貌用語,當他人與自己分享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時,要對其表達自己的感謝。這樣一來,實施分享行為的小朋友就會從分享中獲得自我成就感。教師也要投入到幼兒分享環境的建設中,當幼兒幫助自己拿東西或者扔垃圾的時候,教師要對幼兒說謝謝,讓幼兒了解到為他人分擔一些事情是一種光榮。幫助他人也是分享行為的一部分,教師的有效引導可以使小班幼兒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分享氛圍中,推動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增多與分享意識的增強。
三、實現家校有效合作
幼兒園的在校教育對於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除了學校,幼兒生活的主要基礎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對於幼兒的健康發展同樣有重要影響。對於小班幼兒來講,其分享行為的有效養成在極大程度上取決於正確的家庭教育。因此,幼兒園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合作,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進行有效結合,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很好的引導。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與幼兒家長多多溝通,爭取與家長進行教育方麵的合作。家長要與幼兒園保持一致的教育理論,不得對幼兒灌輸不正確的行為思想。在家庭生活中,當家長為幼兒買了他們喜歡吃的零食,要引導幼兒與家人一起分享,體會分享行為在家庭中實施的快樂感受。在家庭中,家長要為幼兒樹立起良好榜樣。當家中有客人來時,家長要主動將好吃的東西或者好玩的事情與朋友分享,並在當時當刻告訴幼兒這叫做分享。家長與幼兒教師的合作體現在二者的交流與溝通上,家長與教師要就幼兒的分享表現進行交流,發現幼兒的問題與進步,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隻有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很好地結合,才能使幼兒的學習與生活中充滿分享元素,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養成。
四、結語
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會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及未來的社會生活。加強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有利於幼兒分享意識的建立,促進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筆者針對小班幼兒的日常活動,提出幾種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方法。希望教師與家長共同關注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對幼兒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高芳.多元閱讀中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案例研究[J].考試周刊,2013(88):187.
[2]田瑩瑩.關於小班幼兒分享行為培養的研究[J].新課程研究:學前教育,2012(1):187-189.
[3]孫娟.小班幼兒分享行為及教育策略[J].幼兒教學研究,2007(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