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整合研究性學習課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模式,主要指學生在教師的輔助下,策劃、執行及自我評估的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的中心任務是學生分組研習一個特定專題,老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課主題,也可以結合鄉土文化設計新主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專題,引導學生探究曆史知識。如學生設計了《家鄉曆史名人考》這個總主題,接下來又分為不同的子課題,一起探討家鄉的曆史名人,銘記曆史人物,感悟家鄉風情。又如我校有《孫子文化進校園》的課題,可以把一些小課題分給學生研究,然後讓他們集中展示小組的研究成果,由此激發他們研究曆史的激情,培養學習曆史的興趣。通過課本學習和課外研究的整合可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所學知識綜合應用於實踐,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利用學習園地或黑板報
(1)編輯曆史知識小報,按學號分組,每組需設主編一人,組織本組成員共同編輯一份曆史小報,每組設固定專題,也可以按時間互換。如中華古代曆史知識篇可設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外交等編輯組,結合當前所學曆史知識製作手抄報,並打印成文,在知識園地集中展出。
(2)撰寫曆史評論。針對書本上的知識,可以以曆史評論員的身份,評價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做出客觀準確的評論,以加深學生對曆史事件的理解。如巴黎和會的召開,讓學生分別從英、法、美、日本、德國和中國等不同層麵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引出會議的性質和影響。
(3)可以在黑板報上開辟一個專欄——“曆史上的今天”,讓學生感受到曆史上曾經發生的事件,把曆史知識記憶分解到每天,趣味性加強,從而更牢固掌握知識。
每月評選出最佳編輯組和最佳評論員,引入競爭機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動”起來了,曆史課就“活”起來了。
4.結合社會實踐活動
上個學期我們綜合實踐活動地點是沙家浜,沙家浜景區是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學生普遍對這樣的景點沒有太大熱情,活動之前要求學生拍攝相關照片,查閱有關沙家浜的革命故事和曆史人物,並撰寫遊覽感悟,以在課堂上展示。或者讓學生根據查閱的有關故事編成小話劇,讓他們在課堂上展示。有了任務後,學生遊覽興趣被激發,不再走馬觀花,而是分成幾個小組,從不同角度了解有關沙家浜的曆史。通過學生的共同努力,一次平常的社會實踐活動變得更有意義,不僅探尋了革命曆史文化,感受了革命精神,還提高了自身曆史修養與素質。
曆史活動的組織可以有其他很多形式,如曆史知識搶答競賽、辯論會等。就學生感興趣又存在爭議的人物或事件組織辯論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例如,秦始皇的功過、洋務運動的成敗等都是很好的辯題,辯論的基礎是對曆史人物或事件有充分了解,所以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準備素材。辯論會上,學生各抒己見,出現了不少亮點,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認知,更改變了他們對曆史課的消極看法。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強製,而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打造生動活潑、妙趣橫生的曆史活動課,提高曆史課堂教學藝術,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其學習探究的激情。
參考文獻:
[1]初中曆史.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11.
[2]李瑾瑜.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