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語文教學中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2 / 2)

表達方式由單一到綜合。先就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進行單項訓練,最後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材料性質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體生動、有形象感的材料訓練,如請同學在講台上模擬待人接客,然後請同學們說出過程。

在儀態方麵,則應在初一就開始作明確要求,無論是在座位上說還是到講台上說,都應要求聲音響亮,口齒清楚,語速適中;之後要求他們語調有頓挫,語言得體簡潔,態度大方,姿勢端正,並能配以適當的手勢和動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勤於實踐

對於說話時感到無話可說的同學,則要求他們多積累知識,豐富說話材料。如有的同學膽子很大,每次說話課都躍躍欲試,但真叫他說時,則往往剛說兩句就無話可說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知識不夠豐富,語彙貧乏,生活經驗不足,沒有從多方麵說明問題的材料,造成底氣不足。所以要想讓學生做到滔滔不絕,就要使學生具備豐富的知識,充分占有材料。在學生閱讀與積累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好書,以減少他們的盲目性。

另外,要激勵學生觀察生活,在實踐中鍛煉。中國有句老話:“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向書本學習,而且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投入到現實生活中,讓他們在生活中增長知識,善於從平常的普通生活中觀察思考,獲取典型材料,以備說話時能隨口拈來。

四、建立考核機製,激發學生動力

在教學評價方麵,布魯姆指出:“測量學習成果的考核目標是與教育目標一致的。”我們可把實現教學目標作為口試檢測目標,即以動態的觀點評價學生的知識、情感、意識、能力發展趨向,把口試評價指標納入學生素質的評價中,以全麵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發揮口試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學習行為,形成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語文老師應該把演講成績納入平時成績中,並占有相應的比例,以此增強學生說話的動力,教師應通過組織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我認為應當改革中考或高考製度,加試口語項目。從目前情況看,全國大部分地區隻是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生要想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就讀,必須經過中考,而中考語文隻考讀、寫能力。麵對初中語文教學指揮棒的中考和麵對社會對教師能力的評價取向,老師不得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而輕視甚至忽略學生說話能力的訓練。要想有效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發展,除了要對教師的工作能力有科學的、正確的評價外,還要中考命題中增加聽、說能力方麵的檢測,就像英語科那樣加試聽力和會話,這樣才能較客觀、全麵地反映初中生的語文水平。以上是我的幾點看法,為今後教育改革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