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英抱怨言語行為對比研究(2 / 2)

漢語言國家和英語言國家在文化內涵上的這種差異直接影響了雙方在對待衝突時的態度與風格。漢語言文化使用者在處理矛盾和衝突的時候,有著濃鬱的情感色彩,把彼此的公開對抗看做是一種令“我”沒麵子的行為,我們以感情為重,不願意做公開的對抗。英語言文化使用者會把矛盾中的事情和人分開來對待與處理,他們認為公開對抗隻是任務的去向導致的,在這件事情之外,我們依然是親密無間的夥伴和朋友。抱怨言語行為在國際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它作為言語行為特征,在表達形式上一定會帶有濃烈的文化特點,與自己國家的文化背景和內涵有著直接的聯係。對漢英抱怨言語行為的差異分析,要從抱怨雙方地位和抱怨策略選擇兩點上進行研究。

第一,抱怨雙方地位。漢語文化比較重視雙方的地位,對老人、對長輩、對上司采取抱怨言語行為,會相對於英語文化圈的頻率較少,而且言語相對平和。若晚輩對長輩、下屬對上司直接抱怨,則會讓長輩或者上司感覺非常沒有麵子,這是很失禮的行為。在英語文化圈,人人平等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使對長輩、對上司,也會發生很多抱怨言語行為。而且相對於漢語,英語抱怨言語行為的使用和策略選擇受到雙方地位的影響小很多。

第二,抱怨言語行為的策略選擇。漢語文化中,人們抱怨言語行為的實施盡量不傷及被抱怨人的麵子,有時候會選擇放棄抱怨或者間接抱怨,其總體來講是為了維護雙方之間的和諧。中國人一般情況下在抱怨行為上采用的力度較輕,多使用暗示表達不滿,甚至為了顧及雙方之間的關係,采取不抱怨的策略。英語使用者會選擇直接抱怨和警告威脅的策略表達心中的不滿情緒,這種策略的力度較大。英語文化圈中,人們認為人人平等,麵對冒犯行為的第一反應就是保護個人的利益和權益不受侵害,所以會直接明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不快。中國人把人們之間的感情看得很重,一般情況不作公開對抗,因此在研究和調查中發現,漢語言的抱怨比例明顯低於英語語言使用的抱怨比例。

結語

抱怨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言語行為,在漢語文化中,直接抱怨是一種嚴重的麵子威脅行為,為了不傷感情、不傷麵子,人們很少采取直接抱怨,而且言辭相對平和。英語文化中,抱怨言語行為頻率相對頻繁,言辭相對激烈。漢英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形成了抱怨言語行為上的不同,本文采用的較為詳細的對比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對兩種文化中抱怨言語行為作了總結,希望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國際交流場合中理解和使用抱怨語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潘自意.中美學生漢語直接抱怨言語行為對比研究[J].華東師範大學,2011.

[2]祝小軍.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抱怨言語行為對比研究[J].學術論壇,2011(10):93-96.

[3]蒲紅.中美大學生英語抱怨言語行為對比研究[J].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12(0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