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媒共話道轉型(2 / 3)

王斌(彭城晚報總編輯):轉型靠“四化”

紙媒轉型,靠什麼?“四化”戰略尤為重要,就是:本土化、專業化、雜誌化、數字化。

本土新聞是紙媒生存之根,讀者可以從網絡上獲取熱點新聞、世界新聞,但是本地新聞資訊還是需要從報紙上獲取,這就要求報紙版麵紮實做好本地化服務。

其次,報紙不能丟棄深度報道的優勢。專題性、專業性的報道,是新媒體很難帶給讀者的,這就要求采編人員有“專業性”的思維,選取有質量的報道選題,全方位提供給讀者最直接、最深度的內容。同時,在傳播途徑上,報紙需要不斷增加不同的類型,充分認識到普通讀者的愛好存在著差異性而采取綜合的專門化,或者以專業化為主,增加綜合類的信息,受眾的需要促使媒體必須多樣化。

報紙數字化,是目前我們麵臨的最大難題。在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競爭的同時,最希望看到的局麵就是融合與共贏。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善於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自己的傳播能力,擴大影響力。

宋捷(江海晚報總編輯):傳統的記者會逐漸被淘汰

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情況下,紙媒不能失去主戰場,轉型迫在眉睫。內容為王是關鍵,但適當挖掘和激活舊聞,可以讓報紙展現新活力。50年前的報紙,很少有人會一張張翻看,但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它們儲存,資訊尋找就會很方便。

新媒體是依靠紙媒一路“攀升”發展的,而傳統媒體的轉型也需要依靠新媒體。紙媒的內容照搬到網站、客戶端等,隻是新媒體的初級階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在此期間,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借力成熟的技術與優秀人才,把紙媒與新媒體融入做得更好,讓讀者更容易接受。

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需要一批有“新媒體思想”的記者,傳統的記者會逐漸被淘汰。所以,記者自身也要有轉型意識,“技藝型”記者日後會大受歡迎。

翟明(泰州晚報總編輯):傳統媒體不能丟棄主業

傳統媒體就像是做布鞋的,而新媒體就像是做皮鞋的,雖然同樣是做鞋的,其實是屬於兩個行當,因此很難融合。

皮鞋的發展並不意味著人們就不穿布鞋了,隻要將布鞋做好,依然會有很多人願意購買布鞋。要做好報紙,不能因為新媒體的來到而丟棄主業。傳統媒體的發展除了要做好自身的采編,也要適當地借鑒新媒體的新思維和理念,為我所用。

新媒體,如微博、微信是不少傳統媒體正在運用的新的媒介手段。《泰州晚報》對傳統的版麵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並在不少版麵的邊欄增加了微信方麵的新聞,如樂活、樂購等欄目,增加了在市民之間的影響力,提高了紙媒的傳播度。

此外,《泰州晚報》還利用新媒體的互動平台來及時了解用戶的反饋,與讀者們交流信息。專門成立了網絡部,將傳統媒體的熱線和網絡結合起來,每天與讀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新媒體的平台,讓我們與讀者的交流變得更加快捷和方便。

談虹(蒼梧晚報總編輯):內容仍是主要競爭力

新媒體的發展,意味著以後的傳播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化,但不管是哪種媒體的發展,都要努力提高采編能力。

未來媒體所呈現的內容,仍是傳媒業發展的主要競爭力,而傳統的媒體在內容的采編上有著自身的優勢。要想將傳統媒體發展好,就要融合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利用好這一渠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同發展,才能走得更遠。

過去,隻能利用傳統媒體的平台推廣一些活動,現在《蒼梧晚報》將活動與微博、微信結合起來,如前幾個月13個城市聯合舉行的征集市樹市花的“護花使者”,就是發動新媒體平台,選擇了一位極具代表性的市民。

劉葆(淮海晚報總編輯):對新媒體有期待,但未找到盈利模式

做讀者必讀、必看的新聞,是紙媒的根本,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內容;其次則是做好服務谘詢。比如,以前教人倒車,你寫一大段別人都看不懂。現在你可以在報紙上放一個二維碼,掃一下就能看到老司機倒車的視頻,視文結合。

我們對新媒體也抱有期待,但是還未找到盈利模式,因此也和大多數紙媒一樣仍在探索階段。目前,我們正在與一家民營公司試點新的合作項目,叫“淮安微生活”。計劃做淮安最大的微信平台,主要做與教育和醫療等相關的服務。戶外大屏也是我們正在試水的新媒體項目之一,用於投放廣告,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