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媒共話道轉型(1 / 3)

報媒共話道轉型

獨家策劃

中國城市報業的競爭市場,南京曾是其一大陣地。《揚子晚報》是我國發行量最大的晚報,並且早在1998年就開通了揚子晚報網,也是我國最早涉足全媒體的新聞單位。

當下,報媒的黃金期公認已經過去,它們需要在新的時代找到新的應對方式。作為我國報媒的“重鎮”之一。江蘇報媒對於傳統媒體的轉型和新媒體的融合,也自然有話要說。

2014年7月6日。江蘇13個市的晚報總編輯們在揚州舉辦的江蘇城市晚報總編年會上,各抒己見,共話轉型之道,本刊整理了各家之言,以饗讀者。

江飛(金陵晚報總編輯):新媒體不隻是報紙的延伸

《金陵晚報》也在探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課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思維方式的問題,包括運營模式和理念等。如果用傳統大眾傳播方式來經營新媒體,不太容易,這也是報紙做網站、微博常常不成功的原因所在。

紙媒的經營者如果認為報紙仍然是中心,而新媒體隻是其延伸,那是錯誤的觀點。我們應該用互聯網思維來改造自己,改變觀念。

其次要以產品為抓手。網絡時代,議程設置很重要,產品要讓用戶感興趣,不再是紙媒生產、傳播,而應該由更多、更寬廣的平台來推廣和傳播。這裏的產品可以是一個策劃、一個創意、一個活動,甚至是一個項目,表現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應當是大融合,在更開放的平台進行融合,而不僅僅是在自己的網站和微博上,這樣的融合仍然顯得有些封閉。互聯網的核心就是開放、分享,因此,媒介的融合應當與外部世界互聯、開放,要與外界互動。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還體現在資源整合和做產業上。做產業要形成一個商業模式,把產業推進與媒介融合結合起來。

馬漢清(江南晚報總編輯):紙媒需要洗洗腦

目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仍處於共存期。新媒體所傳播的新聞內容,大部分還是依靠傳統媒體的信息來源,但傳統媒體必須順應發展趨勢,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

不能把傳統媒體的思維用在新媒體上,新媒體上的內容應該是即時的、新鮮的,不存在截稿時間。我們去英國某報業考察,他們的辦公區並沒有分為單位和格子間,而是呈放射型,中心是值班總編,身邊是各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牆上掛著幾個電視機,實時滾動各類新聞,以及新聞網站的訪問量。這樣的好處就是總編能迅速下達任務,指揮新聞報道放在紙媒上合適,還是利用新媒體先行傳播。

在紙媒轉型的道路上,許多人雖然接受了新媒體,但是傳統觀念卻改變不過來。我們需要洗洗腦,在與新媒體融合方麵,需要把受眾放在第一位,與受眾平等互動。再利用新媒體優勢,讓紙媒與新媒體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綜合新舊媒體時需注意權重調整。

朱佳偉(常州晚報總編輯):做足地方特色是立足點

對於地方報來說,未來發展的立足點就是將地方特色做到位。以前是做獨家的新聞,現在更要做獨家的服務,用這樣的方式來貼近、服務和吸引服務群體。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光是單向地傳遞信息,而是要將微信等新媒體平台與營銷結合起來,通過新的手段,用微信和微博等方式來為商家做宣傳。

如今報網互動是報業發展的大趨勢,紙媒發展也要借助新媒體思維。借用網絡媒體常使用的形式,將以往活動的單向傳播模式,改為現在互動的更加精細化的方向。

張成林(姑蘇晚報副總編輯):要銘記新聞人的屬性和責任

媒介融合是一個發展趨勢,而新媒體其實是一個技術和平台的概念,微博、微信、網絡隻是具化的一個平台。我們需要從中學習的是新媒體的思維,包括用戶第一和用戶體驗。但是,我們又不同於社會上純粹的新媒體概念,傳統媒體承擔著最重要的社會引導功能。因此,在此概念上的媒介融合,更需要融合用戶引導,即利用新媒體的概念和思維平台,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

“紙媒死亡”是個偽命題,傳統媒體目前隻是“被霧擋住”而已。做新媒體,也需要堅持和依靠傳統媒體品牌影響力。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輔相成,傳統媒體有好的平台,新媒體有無限的潛力、活力,傳統媒體需要借助新媒體來擴大傳播渠道和影響,同時又需要時刻想著最終的新聞人屬性與身負的責任,二者互相聯合,共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