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勢動作左腳腳開步之後,雙腳與肩同寬,肩井穴與湧泉穴相對,靠著樁法中的踩勁兒,氣血不斷地從腳底湧泉循經脈向上輸布,猶如泉湧,但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有出就有製,肩井與湧泉相對,有助於氣血在肩井處進行收斂。起勢強調的是周身放鬆,特別是對兩肘、兩腋、兩胯、兩膕窩要充分放鬆,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八虛”。中醫講“真氣之所過,周身三百六十五節”,其中所敘述的就是關節為人體氣血所行走的地方,這就要求關節各處要鬆弛,才能保證氣血的暢通,“通則不痛”,對該八個關節的放鬆,是功法前的準備活動,但更為重要的是暢通氣血,防止氣血壅塞所導致的痛症。
3.2雙手托天理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屬手少陽三焦經,在中醫中有“孤府”之稱,是五髒六腑之間的一個係掛,主管通行元氣、疏通水道等,故《黃帝內經》稱它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既然履行通行元氣、疏通水道的功能,那就要保證三焦的暢通,該式正是通過兩掌的上撐下落,加以氣息的上吸下呼,達梳理三焦的作用,疏通了“水道”,把“元氣”“津液”源源不斷地由三焦輸布到五髒六腑,以充沛全身,激發各個髒腑的功能活動。兩掌的外翻上抻,能夠很好的抻拉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腎經,對有助於營氣血、調陰陽。呼吸隨動作的升降而進行吐納,在掌跟外抻時屏息凝神,能夠抻拉和疏通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腎經,對相應的肺、心包、心等髒器起到刺激作用。
3.3左右開弓似射雕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都是出腋下,從胸橫向走向手。該式通過雙手的開弓對拉,能夠有效抻拉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調理心肺髒的功能,能夠開胸順氣、清肺舒心。“八字掌”立掌,“爪”收中府,通過加大動作角度,增大了對經絡的抻拉刺激效果,一掌出,另一掌收於中府穴處,一收一放,達到陰陽平衡,能夠鬆解肩關節粘連,疏導經絡,暢通氣血。該式中上肢抻拉的過程中,下肢所保持的正是“太極渾元樁”裏的基本姿勢——雙腿屈膝半蹲,鬆胯斂臀,含胸拔背。正是通過以形導氣,抻拉督脈,刺激背俞穴,以達到疏通氣血津液輸布通道,使氣血津液循行。拔背通過背部弓形刺激命門穴,以養護腎氣,斂臀對會陰穴進行刺激,使氣門關閉,氣不下瀉,利於培本固元,養護先天之精。
3.4調理脾胃須單舉
該式主要通過左右上肢一鬆一緊上下對拉,抻拉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對二經的抻拉刺激,可對脾胃進行內在的按摩。呼氣上舉下按,通過胸隔膜運動牽拉運動,對五髒六腑也起到按摩作用,促進膽汁、胃液分泌。《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統血,主運化,被稱為後天之本,胃主受納、腐熟水穀,二者相輔相成,該式對脾胃對內在按摩,增強其脾胃的功能,通過攝取水穀中的精微物質,輸布至各髒器,以達到滋養全身的目的。
“單舉”的過程,呼氣,腳跟上提,腳尖抓地,有助於激發和刺激足陽明胃經井穴厲兌穴和足太陰脾經井穴隱白穴,特別是刺激足三陰經的交彙點三陰交穴,有助於疏肝利膽。
3.5五勞七傷往後瞧
“五勞”指心、肝、脾、肺、腎五髒勞損,“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傷害,“五勞七傷”是不良生活習慣和情緒過度隨人體五髒六腑造成的損害。該式雙臂伸直外旋,轉頭,夾脊,刺激督脈大椎穴,大椎穴為六陽經聚彙點,刺激大椎穴有助於益氣通陽,疏導一身之陽氣。氣為陽,陽主動,有推動溫煦作用,對大椎穴的良性刺激,有助於推動、溫煦髒腑經絡及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養護五髒六腑,以調理“五勞七傷”給髒腑造成的損害。
3.6搖頭擺尾去心火
中醫學將人體的內熱稱為心火。該式動作屈膝下蹲,擺動尾閭,可刺激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有助於調攝陽氣,調理氣血。搖頭,可對督脈大椎穴起到刺激作用。“搖頭擺尾”正是通過對督脈的抻拉刺激,通暢其氣血循行,進而疏經泄熱,達到散內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