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代畫家文伯仁及其《金陵十八景圖》冊頁賞析(3 / 3)

第十一開描繪的是聳立於金陵城西南隅的鳳凰台,相傳因為南朝梁代曾有鳳凰落棲於此、百鳥朝鳳而得名。後人嚐於此築台觀覽,訪古尋蹤者絡繹不絕。唐代大詩人李白慕名遝來,該台又因其詩詠《登金陵鳳凰台》而蜚聲天下。

第十二開描繪的是位於金陵南郊的新亭(史載亦稱“勞勞亭”),昔為著名的送別之所。“永嘉南渡”以後,東晉丞相王導等人在此留下“新亭對泣”的成語典故,他號召人們振奮鬥誌,不忘收複故國半壁河山之誌。

第十三開中描繪的是位於金陵城西側的石頭城,史載戰國時期楚威王在此始建金陵邑,三國東吳大帝孫權複建石頭城。相傳一代名相諸葛亮曾來金陵,飽覽此間的險要形勢後,發出了“龍盤鍾山,虎踞石頭”的由衷喟歎。

第十四開描繪的是金陵城北明珠——玄武湖畔太平堤的春景,但見畫中秀色空,煙籠堤柳,別有一番情致趣尚。乾隆皇帝欣然題詠:“太平門外太平堤,煙柳雙行葉已齊。蘸影後湖真恰當,碧蓮上下總淒迷。”

第十五開描繪的是位於城南秦淮河上的桃葉渡,相傳為東晉才子王獻之迎接情人桃葉的地方。“桃葉複桃葉,渡江不明楫。但渡無所苦,我自來迎接……”一曲纏綿動人的《桃葉歌》,更讓此地聲名大噪,膾炙人口的美好傳說綿延迄今。

第十六開描繪的是相傳東晉建康(今南京)都城的南門——宣陽門(亦名白門),然而隋文帝掃蕩江南後,下令將建康都城夷為平地,故白門便成了昔日南京的懷古別稱。“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描繪《白門》中的六朝故跡早已不存,惟有遙遠的想象依存,更是令人抒發思古之情。

第十七開描繪的是位於金陵南郊的方山。相傳秦始皇東巡江南時,感見金陵王氣頗重,遂下令將該山頂端削平,藉以抑製王氣,該山亦名天印山。乾隆皇帝不禁詩歎:“方阜常隱者流,秦淮經下水悠悠。賀循迎得因張,曾幾分裨克複謀。”

第十八開描繪的是金陵西南郊牛首山西麓、長江之畔的新林浦的悠曠景致。乾隆皇帝觀賞之後衷情感慨:“港出牛頭江水通,謝家江樹辨濛。連朝近攬兼遐眺,總在德承幾幀中。”

文伯仁在《金陵十八景圖》畫冊的創作中,主要采用“高遠”、“深遠”、“平遠”法布景入畫,並參糅了王蒙、文徵明等前輩名家的筆墨意趣,勾、勒、皴、擦等皆較為細密精致,而且蘊含著不少個人的天真率性。畫麵中除以水墨表現外,文伯仁多施以淺絳、石青、花青、花綠等色彩敷染、點。所作構圖疏密開合,繁簡有致,筆法遒勁清脫,墨色幽秀淡雅,意境清新雋永,富有小中見大之態勢。如第十開《攝山》以披麻、解索等皴法表現,尤得南宗山水畫之意境魅力;第十一開《鳳凰台》的筆墨表現,則具有“吳門”畫家小青綠山水技法的影子;第十八開《新林浦》中描繪的滔滔江水,因受南宋時期的北派畫家馬遠“畫水法”的影響,表現得十分浩瀚壯觀……

山水城林交相輝映,曆史與自然融為一體,乃南京人文地理的重要特征。明代文伯仁的《金陵十八景圖》冊頁,為人們了解“華夏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昔日的自然勝跡和人文景致,提供了形象鮮活的圖畫文獻。從中也可窺見,文伯仁嫻熟高超的筆墨技法和藝術才情,確實非同尋常,不愧為明代畫壇“吳門四家”門人弟子中之佼佼者。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