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代畫家文伯仁及其《金陵十八景圖》冊頁賞析(2 / 3)

據清代《石渠寶笈續編》記載,尤喜雅玩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曾多次留下禦題,並為每開冊頁題有“七絕”對詩,足見對之鍾愛嗜好程度。清代《石渠寶笈續編》還轉引明末清初文人鄭郊為該冊頁所題的跋語讚曰:“……此圖獨能出脫,動見雅致,生趣盎然,可掬也!”

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冊頁第一開中描繪的是聳立在金陵西南郊、長江之南的三山,但見江天一覽,秀色無限,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唐代詩仙李白在《登金陵鳳凰台》詩中,曾經吟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千古絕句。

第二開描繪的是古代名士周隱居金陵東郊鍾山之草堂。人們欣賞之餘,不禁讓人想起周後來因為抵不住世俗誘惑而棄草堂應詔入仕、不再歸林的曆史軼聞。南齊文人孔稚在《北山移文》中憑藉山神口吻,對周的“變節”行為進行了無情嘲諷:“風雲淒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第三開描繪的是金陵南郊名勝雨花台。相傳南朝梁代雲光法師於高台上虔誠講經,因為感動上蒼而落花如雨,故而得名。這一帶還是人們春日踏青、重陽登高的遊覽之地。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曾經三次登臨該台,眺覽金陵山川秀色,並且賦詩多首抒發情懷。

第四開描繪的是牛首山一帶的秀美風光。該山雄峙金陵南郊,東西二峰宛若牛首雙角,自然風光十分秀麗,曆史典故軼聞較多,還是釋門禪宗分支“牛頭宗”的發祥地和開教處。春花爛漫的季節裏,滿山蒼翠蔥鬱,令人賞心悅目,因此引來踏青者無數。乾隆皇帝在冊頁中欣然題詩:“石闕誠如天闕披,但司馬未足當先。峰對峙青雲表,蕩銘辭緬陸。”

第五開描繪的是金陵城南長幹裏之景色。東吳以降,這裏就是官民聚集、商肆繁茂之地,也是公元前472年範蠡所築的南京母城——越城濫觴之地。西晉左思在《吳都賦》中記載:“橫塘查下,邑屋隆誇。長幹延屬,飛甍舛互”、“水浮陸行,方舟結駟。唱棹轉轂,昧旦永日。開市朝而並納,橫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並都鄙而為一。”正是此間景象的客觀寫照。

第六開描繪的是金陵西郊白鷺洲的江畔風光。該水洲因為長江、秦淮河水的不斷衝擊,而長久淤積而成。平日江水蕩漾,蘆草密布,常有成群的白鷺或翱翔於天穹,或於洲渚棲息覓食,映入眼簾的景色殊佳,堪稱蔚然壯觀。

第七開描繪的是青溪之畔的幽秀迷人景色。“九曲青溪”久負盛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曾經巡幸於此,他在欣賞畫冊後欣然題筆:“發源鍾阜入都城,大內經流幾曲清。妙舞新歌久閱盡,官蛙尚作舊時聲。”心中的無限慨歎溢然紙上。

 ;第八開描繪的是金陵城北幕府山餘脈燕子磯。因為形如淩空飛燕、宛若鬼斧神工而得名,也是聞名遐邇的“長江三磯”之一。然而乾隆皇帝南巡於此所見,這一帶的長江航道一度北遷,冊頁中的題詠“插江當曰此雄磯,振翼翩飄儼若飛。此際漲沙成沃土,春來惟見麥菲菲。”便是這一帶地理形勝的真實描繪。

第九開描繪的是位於金陵城西側的莫愁湖。相傳由於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而名世,曾為明代“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家族的私園。莫愁湖畔因為秀麗景色,堪稱“金陵第一名勝”。而善良淒美的莫愁女的民間傳說,早已引起了無數人的心靈共鳴。

第十開描繪的是金陵東北郊的佛教名地攝山(亦名棲霞山)之景,山中棲霞寺乃佛教“三論宗”的祖庭,綿延迄今香火不絕。乾隆皇帝南巡時,曾經多次駐蹕棲霞山行宮。每逢深秋時節,滿山楓葉,層林盡染,因而老南京素有“春(遊)牛首(山)、秋(看)棲霞(山楓葉)”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