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樂讀網”)
品讀賞析
作者來過三次雙廊,但他卻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第一次見麵的雙廊,他稱這裏是“世外桃源”,傳統的白族民居,閑適的村民,特色的白族手工藝品……這一切構成了仙境似的雙廊,仿佛夢中一樣。這裏留住了“野人”流浪的心,也留住了“我”的夢。紛繁的世界令身處其中的我們浮躁,心靈的回歸讓我們找到了久違的寧靜,眼中有景,心中有景。
選文3
水墨上裏
楊誌丹
上裏,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子。她沒有周莊那高雅的氣質,也沒有麗江那樸素的美麗,有的隻是一股淡淡的水墨色秀氣。秀得你從第一眼見她起就不禁想去珍惜,想和她一起靜靜地等待時間的老去。
已經三百多年了,那昔日的繁華似乎還塵封在這裏。一場雨,洗盡鉛華。聽,石板在雨中輕和的聲音,想象許多年前,在這灰瓦木牆裏演繹的那些煙雨迷離。三百多年的曆史,也許算不得多麼古樸,不過鎮子裏那種曆經滄桑的氣息,縈繞著你,迷醉著你,讓你心甘情願去忘記她到底有過多少喧囂,有過多少孤寂。隻計較那古橋斑駁,綠水依依。
很多來鎮裏的人一下就會聯想到《天淨沙》裏的“小橋流水人家”,想到江南水鄉小家碧玉的溫婉。古鎮屬二水環繞格局,一條叫白馬河,一條叫黃茅溪。一條河安靜,靜得你甚至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或許隻有當你看到和風吹皺水麵,不小心泄漏漣漪時,你才會反應過來,原來眼前碧波上的景致不是玻璃鏡框中的畫麵,而是水影。另一條則活潑好動,隨處是流水的歡唱,讓你的心不自覺地和著那節奏跳得更加起勁。你一定不會相信,這條河竟然可以讓你沉積的抑鬱突然就沒有了蹤跡,隻記得那流水的叮咚。
俗話說,有水必有橋。上裏的古橋最為有名的是建在黃茅溪之上的二仙橋了。這座單孔大跨度的高拱石橋雖建在以活潑聞名的黃茅溪上,但是,恰恰此處是河水最為安靜的一小段,因此橋身和橋影有了完美的契合,形成一個正圓形,甚是有趣。自乾隆四十一年起它就在這裏了。把一代代的上裏人從橋這頭背到橋那頭去,不計較行人的足跡磨平它身上的石階,不在乎時間無止境地衝洗它清瘦的身影。
水和橋充斥著古鎮的氣韻。不過,要想真正了解她,不去街坊轉轉你一定會後悔的。說這裏是屋舍儼然你別不信。這裏的房屋幾乎都是上下兩層的“鋪麵式”設計。上層住人,下層經營,所以高度上很統一。街道的布局更是有新意,是兩橫兩豎的“井”字形布局,取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以防火患。還有種說法是“井中有水,水盛穀豐”,糧食豐產之意。所以又有了布局上的統一。這些木質的房屋留下了太多歲月的痕跡,無論是哪戶的屋子,你都可以輕易洞察時間無聲地流了過去。她沒有多麼恢弘的龐大建築群,卻到處透著隱隱的脫俗。下雨的時候,屋簷角紛飛的流雨更是和著叩響石板街的韻律將古鎮柔媚的一麵呈現給你。任你盡情享受,不受打擾。靜靜聽,聽窗外雨打芭蕉的聲音。
幽幽木香暈染著淡淡的憂傷,三百年的時光沉澱著幾代人的夢想。碧水藍天,灰瓦木牆,這小鎮早存放在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隻要你來過,就與她再也割舍不了,就算離開了,也注定以一種悠遠的心境閱讀她清秀的容顏,注定無可選擇地愛上這方土地,直到地老天荒。
清水,古橋,屋舍,水墨上裏,繁華過後的舊跡,你豈能不神往?
(選自《散文詩》)
品讀賞析
這篇遊記開篇把名不見經傳的上裏與赫赫有名的周莊、麗江相比較,突出了上裏“淡淡的水墨色秀氣”的特點,交代上裏三百多年的曆史,點出它“曆經滄桑”的特點,之後用古典詩句“小橋流水人家”概括上裏的景致,並依次描寫上裏的流水、小橋、人家,寫景時融入作者的體驗感受,結尾一句“你豈能不神往”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文章語言素樸淡雅,融描寫、敘述、議論於一體,生動地表現了上裏極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