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白虎通義(2 / 2)

小孩子們紛紛扒著門縫,好奇的看了過來。

蕭巧娘悄悄的扯了扯楊彥,她有些發怵了,別看這些士人落魄的很,但嘴皮子一個比一個厲害,自家的郎君,又怎麼可能辯得過如此之多的士人呢。

楊彥卻是雙手一壓,便道:”既然諸君都在,那好,楊某雖不才,今日便與崔老辯個清楚明白,若是理在崔老,楊彥自當執禮道歉,從此之後,對授學之事不再幹涉,但若是僥幸勝了一籌半籌,那麼今後諸君所授內容,須由楊某來定,如何?“

”哼!“

崔訪大袖一揮:”將軍,請!“

說完,就自顧自的返身進了教室。

崔玲也哼道:”將軍,雖然論起治政之道,妾不得不佩服,但大父浸淫經學半生,造詣之深豈是你能仰望,妾就事論事,還望將軍莫要見怪。“

楊彥笑了笑,並不與阿玲計較,徑直走了進去。

各人紛紛入內,教室裏的學生讓開座席,靠牆站成一圈,裴訪身後,坐著所有的士人與阿玲,楊彥身後,隻坐著荀華與蕭巧娘,明顯勢單力孤。

司馬氏代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在政治上,開創了權臣謀朝篡位的惡性循環,一代代的權臣,自王敦起、至桓溫,前赴後繼,及劉裕終取司馬氏而代之,並齊梁陳效法而為,如果不是隋滅陳,陳後主之子,必是下一個被篡對象,曆史一次次的輪回,似是永無休止。

這正是應了一句老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而且在學術上,這也是嚴重的倒退,正始之前,建安文學的昂揚基調是基於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自信,充滿著高揚奮發、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正始年間是曆史的分水嶺。

這一時期,從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從而實際控製政權開始,到師昭相續執政,十多年間,司馬氏大量誅殺異己,造成了極為恐怖的政治氛圍。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正是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許多著名文人死於權力鬥爭當中,同時司馬氏為了粉飾自己,竭力提倡儒家禮法,控製輿論,文人動輒得咎,因此正始文人很少直接發表政治見解,多以空談,抒發苦難為主,玄學也應運而盛。

不過逃避並不意味著妥協,逃避隻是發表不滿的另類手段,兩漢遺澤依存。

這些文人雖然附炎趨勢,在對待學術的態度上卻還是挺端正的,並不因吃楊彥,喝楊彥,受其收容之恩而與楊彥持同一立場,紛紛站在了對立麵上。

這倒是讓楊彥暗暗點頭,說到底,不管什麼人,都有內心的堅持,眼前的落魄士人或許也如此,他們失去了一切,為了生存不得不腆顏乞食,借以維係自尊的唯有對學術的堅持。

荀華與蕭巧娘均是相視一眼,暗暗苦笑,這一看就不成比例啊,況且自身作為女流,沒法在學術上給予楊彥幫助,現今唯盼望楊彥輸的不是太慘。

崔訪顯然頗為滿意,捋須沉吟道:“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陽唱陰和,男行女隨也,此句出自於《易緯乾鑿度》,若是老夫沒料錯,怕是將軍由此始生不滿,那老夫以此討教將軍,因何不滿,將軍又有何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