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轟動一時的《夏紅秋》(1 / 1)

轟動一時的《夏紅秋》

龍史紅印

作者:江南塵

1948年4月1日,地處佳木斯的東北書店將1947年刊載於《東北文藝》第二卷第3、4期的中篇小說《夏紅秋》正式出版發行。這本原創小說的出版時間比《暴風驟雨》還早了半個月。

20世紀40年代末期,我正在撫順市第二中學讀書。1948年10月,撫順解放,《夏紅秋》也走進了撫順書店。這本略微單薄的小書,居然在青年學子中廣泛流傳,掀起了一股《夏紅秋》熱。當然,我也是閱讀者之一。

當時的中學生,大多存在盲目正統觀念。恰如東北行政委員會《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所說:“東北知識青年主要是中學生,他們頭腦中盲目正統觀念還占統治地位”。在許多學生思想深處,國民黨代表中國正統,中央軍是名副其實的國軍。對共產黨、八路軍,知之甚少,存有諸多疑慮,甚至反感。解放前夕,我所在的中學裏,國民黨統治雖已搖搖欲墜,人心浮動,議論最多的是共產黨快要來了,是留下,還是和國民黨一起流亡?一些家庭富有的學生,已經開始做離開東北的準備。

這就是普遍關注的所謂“國共”問題。共產黨真的來了,絕大多數學生並沒有選擇流亡,但是“國共”問題仍然如同夢魘一樣,糾結於心。

恰在此時,《夏紅秋》在學生裏傳播開來。小說塑造的人物夏紅秋,可以說是20世紀40年代末東北青年知識分子的一麵鏡子,許多人從夏紅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品描繪了夏紅秋和一群知識青年如何從日寇、偽滿以及國民黨幾十年宣傳形成的精神枷鎖中獲得解脫,其敘述的質樸,情節的生動,內容的紀實性,為作品增添了誘人的魅力。

《夏紅秋》這樣一部好作品,卻成為解放戰爭時期第一個受到批評的小說。有的作家說夏紅秋“不夠現實”,“不算是東北青年學生的典型”,夏紅秋“廉價的轉變”不可信。有的作家說《夏紅秋》是“思想上的錯誤”,“原則錯誤”。他們指責夏紅秋是個完全喪失民族良心的人,像夏紅秋這樣的人,不可能對工農兵有感情,也不能參加八路軍,更不能成為八路軍的優秀戰士。說《夏紅秋》是一部壞作品。

直到1949年,圍繞《夏紅秋》展開的討論仍在繼續。著名作家舒群也參加了這場論爭。論爭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夏紅秋是否現實,是否有典型性?二是“八一五”前的夏紅秋,“八一五”後的夏紅秋,以及夏紅秋轉變的可能性。舒群肯定這部小說,他認為:“《夏紅秋》的內容,基本上忠實地反映了東北知識青年的現實問題,因此,夏紅秋有典型性”。“東北知識青年正需要這種小說對照自己,反省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他也說到小說主要毛病,如“個別觀點和個別措辭的矛盾和混亂”、“用農民的‘老太太’,民主聯軍的‘肖華將軍’和‘一個年老的工人’影響教育夏紅秋,或者由於材料結合的不夠密切,或者因為作者理解實際不深,使人感覺那影響教育的必然性不夠,甚至流於某種程度的形式”。“自敘體使作者容易掌握,使讀者容易感覺親切逼真,但也容易流於膚淺而不夠深入。”參加這次討論的人,還有當時的著名作家管樺、草明、柳青等。這在黑龍江文學史上也是一次重要的事件。《黑龍江文學通史》第七編“解放戰爭時期文學”中的第五章“新時代的文藝批評”一節,也說到對《夏紅秋》的“錯誤的批判”。

《夏紅秋》的作者範政多才多藝,才華出眾,名噪一時。他出身於紅色家庭,12歲參加革命,隨“新安旅行團”輾轉大江南北,為抗戰奔走呼號。13歲入黨,主編《兒童生活》、《兒童畫報》。1939年,範政隨金山組織中國救亡劇團,在東南亞巡回公演。回國後,寫出《海外一課》,是《少年文庫》中最受歡迎的青少年讀物之一。其為文、著述、演戲、演說、領導才能,無一不出類拔萃,被譽為“新安旅行團團員中最活躍、最受人喜愛的一位小領導人。”

1945年10月,剛剛20歲的範政,實現了他“打回東北老家”的夙願,進駐安東(今丹東),任遼東軍區文工團副團長,並在此時寫出《夏紅秋》。當時,範政隻有22歲。其後他又在哈爾濱、沈陽做過青年工作。1954年,範政到中央黨校學習。學習結束後以結業考試第一的成績畢業,調任中共長春市委宣傳部長。

遺憾的是,範政人生後期屢經困厄。1957年被錯劃右派,被迫害致死時年僅43歲,1981年平反。

責任編輯/杜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