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前斜位片見心後緣上段左心房向後上方隆凸,可推壓使左主支氣管向上後方移位或變窄。右前斜位及左側位片,食管鋇餐檢查,可見食管中段或略偏下的局限性壓跡和受壓移位。
2)左心室增大後前位片可見左室段延長,心尖下移;左心室段向左膨隆,相反搏動點上移(左心室段與肺動脈段的搏動方向相反,兩者交點稱相反搏動點,它是衡量左右心室增大的一個重要標誌),心腰凹陷。左前斜位可見心後緣下段向後向下膨凸、延長,室間溝向前下移位。轉動60°以後心後緣超過胸椎前緣,即心後間隙消失。心後食管前間隙變窄或消失。由於左室增大,心髒向右呈順鍾向旋轉。左室向前向右,與膈肌接觸麵增加,主動脈弓顯示開大,使升主動脈及主動脈結分別向右、向左膨凸,左室上段抬平,心腰凹陷構成“主動脈型”心髒的外觀。
3)右心室增大左前斜位可見心前緣向前膨凸,室間溝向後移位,心室麵延長,心前間隙變小或消失。後前位可見心尖上翹、圓隆,左第三弓向左增大。右前斜位可見心前緣之圓錐部明顯膨凸,心前間隙變小或消失。肺動脈段凸出為右心室增大重要的間接征象。
4)右心房增大後前位可見右心緣下段向右膨凸,常以右房心弧長度大於心高一半為增大表現。左前斜位可見心前緣上段向上或向下膨凸,有時與其下心室段構成成角現象。上腔或下腔靜脈擴張,可為其間接征象。
(2)肺循環異常在心髒疾患診斷中除了了解心髒變化外,還要了解肺血管的變化。
1)肺血增多(肺充血)指肺動脈中血流量增多,常見於左右分流的先天性心髒病、心排血量增加,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和貧血等。肺動脈段突出,右下肺動脈擴張;肺血管紋理增粗、增多;擴張的血管邊緣清楚,肺動脈及分支搏動增強;肺野透亮度正常。
2)肺血減少指肺動脈血流量減少,主要見於:肺動脈狹窄、法洛三聯症、法洛四聯症、三尖瓣閉鎖、肺動脈閉鎖;原發性和繼發性重度肺動脈高壓;肺動脈血栓栓塞、一側肺動脈缺如、發育不全等疾病。X射線表現如下。肺門陰影中動脈縮小,搏動減弱;肺動脈段平直或凹陷,肺動脈瓣狹窄時可有凸出;肺血管紋理變細、稀疏;肺部透明度增加,有時可見粗細不均、扭曲或明顯增多呈網狀的側支血管形成。
3)肺淤血為肺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後靜脈壓力升高,X射線表現為兩側肺門陰影增大,模糊;兩肺紋理增多,上肺較下肺為粗,鹿角征;兩肺亮度下降。
3.常見疾病X射線表現
(1)風濕性
心髒瓣膜病風濕性心髒瓣膜病是常見的器質性心髒病之一。各瓣膜病變中以二尖瓣最多見。
1)二尖瓣狹窄X射線表現為二尖瓣型心髒:左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右心房一般不大,但右心衰竭時可見到增大;左心室及主動脈結縮小;二尖瓣可見鈣化,呈片狀或分散小斑片狀密度增高陰影,隨心髒搏動而跳動。
2)二尖瓣關閉不全X射線表現為心髒為二尖瓣型,若關閉不全嚴重時可能為二尖瓣普大型:左心房和左心室明顯增大,左心房增大越顯著,診斷越確切,可出現巨大的左心房;右心室亦可增大,但不如左心室增大明顯;肺淤血;左心室和左心房區搏動增強。
(2)肺源性
心髒病X射線表現為:
1)肺部病變以較明顯的肺氣腫最多見,其次為慢性支氣管炎、兩肺廣泛纖維性改變的炎症或肺結核、胸廓畸形及胸膜廣泛增厚等。
2)心血管方麵的變化以肺動脈高壓的表現為主,肺動脈段凸出,中心肺動脈擴張,外圍分支細小,右下肺動脈擴張超過15mm;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右室最為顯著。左心房、左心室一般不大;肺動脈血流量增多,肺動脈高壓可使心緣和肺動脈段搏動增強,可見肺門舞蹈征。
(3)高血壓性
心髒病高血壓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長期動脈血壓過高可引起高血壓性心髒病。X射線表現如下。
1)心髒大小及形態改變X射線表現左心室段圓隆,心搏有力。病變繼續發展,左心室腔可明顯增大。
2)主動脈型心髒主動脈擴張、迂曲延長、心腰凹陷,使心髒呈主動脈型。
3)肺血管改變左心衰竭時左心室增大,左心房亦可增大。肺靜脈壓升高出現肺淤血改變,甚至發生間質性或肺泡性肺水腫。
(4)先天性心髒病
1)房間隔缺損X射線表現為心影呈梨形增大;右房,右室增大;肺動脈段突出,肺充血。
2)室間隔缺損X射線表現為心影呈梨形增大;左右心室增大,右室增大明顯;肺動脈段突出,肺充血。
(五)消化係統
1.X射線檢查方法
(1)普通檢查
普通檢查對胃腸道疾病的檢查價值有限,包括普通透視和攝片兩種,主要用於急腹症、腹部外傷和不透X射線的異物檢查。
(2)造影檢查
分為如下幾部分。
1)上胃腸道造影,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
2)小腸係造影,可在上胃腸道造影後每隔1~2h檢查一次,用於空、回腸及回盲部的檢查。
3)結腸造影,分為鋇劑灌腸造影及口服鋇劑造影,主要用於觀察食管、胃腸道的形態、位置和功能。常用的對比劑為醫用硫酸鋇,其次為空氣和水溶性有機碘化物。硫酸鋇在使用前依據造影要求將鋇劑加水調製成不同濃度的混懸液。①稠鋇劑,鋇水之比約3:1~4:1,用於上消化道造影的黏膜像;②稀鋇劑,鋇水之比約為1:1~1:2,用於胃充盈像及小腸造影和結腸造影。
2.正常胃腸道X射線表現
(1)食管
為起自第6頸椎水平,下接賁門,相當於第10-11胸椎水平,全長約25cm的肌性管道。食管可分為上、中、下三段,主動脈弓水平以上為上段;主動脈弓上緣至第8胸椎水平為中段;第8胸椎水平以下為下段。右前斜位可見食管前緣有三個壓跡,自上而下為主動脈弓、左主支氣管和左心房壓跡。食管還有兩個生理性狹窄,即食管入口和食管穿過橫膈裂孔處。食管異物容易在狹窄和壓跡處停留。食管黏膜皺襞表現為2~6條纖細縱行條狀透亮影,下端與胃小彎黏膜皺襞續連。食管充盈時寬度達2~3cm,邊緣光整。蠕動呈對稱性、波浪形,自上而下,在吞咽動作或受食物團刺激時出現。
(2)胃
胃分3部分。賁門以上稱胃底,因站立位時內含氣體,又稱胃泡,從角切跡到幽門處為胃竇,胃底與胃竇之間稱胃體。胃的形狀隨體型和張力不同分四型,即牛角型、魚鉤型、無力型及瀑布型。正常胃底部的皺襞呈不規則網狀,胃體處為縱行的條紋,靠大彎處漸變斜行,因而大彎緣呈鋸齒狀。胃竇部黏膜皺襞為胃體黏膜皺襞的延續,可斜行或與胃長軸一致。
(3)十二指腸
分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球部呈邊緣整齊的等腰三角形或圓錐形,尖端稱頂部連接降端,底部中央為幽門管開口,兩側稱彎隆角。黏膜皺襞呈縱行集中於球頂。降部向下直行,水平部向左直走一小段,然後反轉向左後上方至十二指腸懸韌帶為升部,黏膜皺襞變化較大,可為縱行、橫行的羽毛狀。
(4)空腸與回腸
空腸上接十二指腸,回腸經回盲瓣連於盲腸,空回腸之間無明顯分界。空腸主要位於左上、中腹部,黏膜皺襞分布較密,呈環行條紋或羽毛狀,回腸位於右中、下腹和盆腔,黏膜皺襞分布較稀。回腸末段的黏膜皺襞常為縱行走向。服鋇後2~6h鋇前端可達盲腸,7~9h小腸排空。
(5)結腸
結腸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六部分。盲腸和直腸較粗,直徑約6cm。結腸袋呈對稱的袋狀突出,降結腸以下不顯著,過度充盈亦可使腸袋變淺或消失。闌尾充盈時呈蚯蚓狀位於盲腸內下方,邊緣光滑,移動性大。結腸排空一般在24~48h。闌尾排空時間與盲腸相同,有時可達72h。
3.基本病變X射線表現
(1)形態改變
1)黏膜皺襞
黏膜破壞:黏膜皺襞影像消失,代之以雜亂不規則的鋇影。
黏膜皺襞平坦:皺襞的條紋狀影變得不明顯、消失。
黏膜皺襞增寬和迂曲:黏膜和黏膜下層的炎性浸潤、腫脹和結締組織增生,表現為透明條紋影的增寬、肥大、紊亂。
黏膜皺襞糾集:黏膜皺襞從四周向病變區集中,呈放射狀。
2)狹窄與擴張
胃腸道發生炎症、腫瘤、瘢痕、粘連、痙攣、外在壓迫或發育不良等時,可以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變窄。良性狹窄範圍較廣或有分段性,邊緣整齊。惡性狹窄範圍較局限,邊緣不整齊,管壁僵硬,局部常觸及包塊。狹窄的近側常出現擴張。
3)充盈缺損
是充鋇胃腸輪廓某局部向內突入未被鋇劑充盈的影像。
4)龕影
由充鋇的胃腸輪廓某局部向外突出的含鋇影像。
(2)功能改變
1)張力的改變是指胃腸道平滑肌收縮與舒張程度。張力增高表現為管腔變窄,局部持續性收縮,稱為痙攣;當平滑肌呈舒張狀態時,表現為鬆弛無力,管腔擴張、運動減弱,稱為張力低下。
2)蠕動的改變是胃腸道肌肉節律性收縮,使內容物前進的動力。蠕動增強表現為蠕動波加深、頻率加快,見於局部炎症或遠端梗阻;蠕動減弱或消失,即蠕動波變淺、速度變慢或長時間無蠕動波出現,見於腫瘤浸潤或梗阻晚期肌張力低下;反向蠕動,也稱逆蠕動,蠕動方向呈上行性,致內容物反流,見於胃腸道梗阻。
3)分泌的改變正常空腹胃腸道內無液體積存,在分泌功能亢進或遠端有梗阻時,則出現液體增多,表現為造影劑散在分布,呈團塊或雪片狀。由於黏膜表麵附著性能差,黏膜皺襞多不能清楚顯示。如有梗阻則有液平麵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