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空洞與空腔空洞為肺組織發生壞死後,壞死物沿引流支氣管排出體外而形成肺內的空隙。一般分三種,蟲蝕樣空洞、薄壁空洞、厚壁空洞,蟲蝕樣空洞多見於幹酪性肺炎,薄壁空洞多見於肺結核,厚壁空洞多見於肺膿腫、肺結核、肺癌。空腔是指肺內腔隙的病理性擴大,其X射線表現與空洞相似,但壁很薄,內無液平。
腫塊肺內腫瘤以形成腫塊為特征,依據腫塊有無包膜、生長快慢、形態、大小、密度及周邊肺野、胸膜的改變等情況可大致分為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
(3)胸膜病變
正常胸膜分髒層和壁層,其構成的間隙為胸膜腔。
1)胸腔積液多種疾病
可累及胸膜產生胸腔積液,病因不同,液體性質亦不同。液體量不同、發生部位不同,X射線表現亦不同。遊離性胸腔積液,依積液量多少分為三種:①少量積液時,液體首先積聚於後肋膈角,積液量在300mL以上時,側肋膈角變平、變鈍,液體可隨呼吸及體位移動;②中量積液時,液體積聚於胸腔下部肺的周圍,表現為胸腔下部均勻致密影,同側肋膈角消失,膈肌不清,液體形成的致密影上緣呈外高內低的斜形弧線;③大量積液時,患者胸腔廣泛均勻致密影,縱隔向健側移位,同側肋間隙增寬;包裹性胸腔積液、胸膜炎時,髒、壁層胸膜發生粘連,使積液局限於胸腔某一部位。通常發生於側後胸壁,切線位片上呈現自胸壁突向肺野的半圓形或梭形致密影,密度均勻,邊緣光滑、銳利,上下緣與胸壁夾角常為鈍角;葉間積液,液體積聚在葉間內,形成梭形致密影。
2)氣胸及液氣胸
氣胸:空氣進入胸腔形成氣胸。由於胸腔內氣體將肺壓縮,使被壓縮的肺與胸壁間出現透明含氣區,其中無肺紋理存在。
液氣胸:胸腔內液體和氣體並存,為液氣胸。明顯的液氣胸立位檢查可見橫貫胸腔的液麵,液麵上方為空氣和壓縮的肺。氣體較少時,則隻見液麵而不易看到氣腔。
3)胸膜肥厚、粘連、鈣化輕度粘
連肥厚表現為肋膈角變淺變平,呼吸時膈運動受限,膈頂牽拉平直,膈上緣幕狀突起。廣泛胸膜肥厚呈沿胸廓內緣分布的帶狀致密影,同側肋間隙變窄,縱隔向患側移位。胸膜鈣化表現為片狀、不規則點狀或條狀高密度影。
3.呼吸係統常見疾病X射線表現
(1)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病人,臨床表現以咳嗽、咳痰、氣喘為主,冬季為重。每年發病至少3個月,持續兩年以上,無其他心肺疾病。X射線表現,單純型者主要為支氣管改變,表現為肺紋理增多、增粗、扭曲、紊亂、邊緣毛糙,以中、下肺野為重;喘息型者常合並彌漫性肺氣腫,肺紋理相對纖細、稀疏走行僵直。隨著病程延長,肺內均可出現索條狀、網格狀及小點狀影,係肺的纖維增生所致。還常出現肺部反複感染征象。
(2)肺部炎症
1)大葉性肺炎大葉性肺炎多由肺炎雙球菌致病。好發於冬季,多見於青壯年。起病急,以突然高燒、惡寒、胸痛、咳嗽、咳鐵鏽色痰為主要症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X射線表現,在不同的病理發展階段可有不同的X射線表現。①充血期可無陽性發現,或僅表現為病變區肺紋理增多,透明度稍低或呈密度稍高模糊影;②實變期表現為密度均勻的致密影,病變累及肺段表現為片狀或三角形致密影,邊緣清楚或模糊,由於實變的肺組織與含氣支氣管相襯托,有時在實變的肺組織中可見透明的支氣管影,又稱空氣支氣管相;③消散期表現為實變區的密度逐漸減低,常為散在、大小不等、分布不規則的斑片狀致密影。
2)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性肺炎,常由鏈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雙球菌混合感染致病,多見於嬰幼兒、老年及久病體弱、昏迷和手術後的病人。臨床有高熱、咳嗽、咳泡沫黏液膿性痰、呼吸困難等。X射線表現,病變多發於兩肺中、下野的內、中帶。支氣管及周圍間質的炎症表現為,肺紋理增多、增粗和模糊。小葉性滲出及實變可呈現沿肺紋理分布的斑片狀模糊致密影,密度不均。病灶可融合成較大片影。病灶亦可廣泛累及多個肺葉,小兒患者常見肺門影增大、模糊並常伴有局限性肺氣腫。
(3)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杆菌侵入肺組織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X射線檢查可確定病變的部位、範圍、性質以及類型,對本病的臨床治療和療效觀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型肺結核的X射線表現如下。
1)原發型肺結核(Ⅰ型)主要發生於兒童,也見於青少年,為初次感染所發生的結核。結核杆菌侵入肺部後,多在肺的中部近胸膜部位發生急性病變,即原發灶。
X射線表現為邊緣模糊的雲絮狀影,自原發病灶引向肺門的淋巴管炎可表現為數條索條狀致密影,肺門與縱隔腫大的淋巴結表現為腫塊影。原發灶、淋巴管炎、淋巴結炎三者組成的啞鈴狀或雙極征象,稱為原發綜合征。
2)血行播散型肺結核(Ⅱ型)以結核杆菌進入肺循環的途徑、數量、次數以及機體反應的不同,可分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粟粒型肺結核)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急性粟粒型肺結核,係大量結核杆菌一次或短期內數次進入血流播散至肺部所致,故結核中毒症狀較明顯。X射線表現為兩肺野出現分布均勻、1.5~2mm大小、密度相同的粟粒病灶,正常肺紋理不能顯示。表現為兩肺野分布不均,大小不等、密度不同的病灶。臨床症狀可不明顯或僅有輕度結核中毒症狀。
3)繼發性肺結核(Ⅲ型)繼發性肺結核為成年結核中最常見類型,小兒極少。X射線表現可多種多樣,一般為病灶周圍炎,多在肺尖、鎖骨下區或下葉背段出現中心密度較高而邊緣模糊的致密影,或小片雲絮狀影,病灶範圍可呈現肺段或肺葉性浸潤。病變發展過程較為複雜,可有滲出、增殖、播散、纖維化和空洞等多種性質的病灶同時存在。可出現結核球及幹酪性肺炎。
4)胸膜炎型(Ⅳ型)多見於兒童與青少年,可單獨發病,亦可與肺結核同時出現。X射線表現為胸腔積液或胸膜肥厚、粘連。
(4)支氣管肺癌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起源於支氣管的上皮、腺體、細支氣管或肺泡上皮。按肺癌發生的部位可分為:中央型,係發生於肺段支氣管開口以上的肺癌;周圍型,係發生於肺段以下支氣管直到細支氣管以上的肺癌;細支氣管肺泡癌,係發生於細支氣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X射線具體表現如下:
1)中央型肺癌
早期局限於支氣管黏膜內,平片可無異常發現。病情發展,使管腔狹窄可出現阻塞性肺氣腫、阻塞性肺炎、肺膨脹不全等。晚期可出現阻塞性肺不張。肺不張的範圍取決於腫瘤部位。發生於右上肺的支氣管肺癌,肺門部腫塊和右肺上葉不張連在一起,下緣形成典型橫“S”征。肺癌中心壞死可形成偏心性空洞,但為偏心性內壁不規則。中心型肺癌體層攝影或支氣管造影的主要表現為:支氣管內息肉樣充盈缺損、管壁不規則增厚,管腔不規則變窄或呈錐狀或鼠尾狀狹窄及阻塞截斷現象,斷端平直或呈杯口狀。
2)周圍型肺癌
早期表現為密度較高、輪廓模糊的結節狀或球形病灶。病灶進展,可因生長速度不均衡及局部淋巴播散灶的融合形成分葉狀腫塊,或生長速度均衡形成邊緣光滑的腫塊。浸潤性生長的腫塊,邊緣毛糙,常有短細毛刺形成。其與腫瘤浸潤和癌性淋巴管炎有關。生長較快的腫塊,中心壞死可形成空洞。
3)細支氣管肺泡癌
早期表現為孤立結節狀或肺炎樣浸潤影。晚期病灶彌漫性分布,肺野內出現大小不等、境界不清的結節狀影,為腺泡結節占位病變,可融合形成癌性實變。
(四)循環係統
X射線檢查,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常用它觀察心髒大血管的大小、形狀和位置,根據心髒的形態推斷各房室的大小,應用透視或X射線攝片觀察心髒和大血管的搏動,了解心髒功能,及肺循環的情況。
1.正常心髒、大血管X射線表現心髒各房室在平片上的投影相互重疊,因此必須通過多種位置的觀察,才能對各個房室及大血管的形態得出比較完整的立體概念。常用的體位有後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
(1)後前位又稱遠達後前位片,能透過心影看到降主動脈,能觀察因左心房增大而出現的“雙心房陰影”。心右緣分上下兩段,上段略平直,為上腔靜脈與升主動脈複合影,下段弧度較深,由右心房所組成,兩者之間有一較淺的切跡。心左緣可分三段,下段最長,呈明顯隆凸的弧形,由左心室構成,其上為左心耳,隻占下段的一小部分,正常時與心室不能區分。中段由肺動脈構成稱肺動脈段。此段較平直,亦可稍凹陷或隆凸。上段呈半球形,由主動脈弓與降主動脈起始部構成,稱主動脈結。
(2)右前斜位患者從後前向左旋轉45°-60°,X射線束從被檢者左後方射入,可觀察肺動脈段和右心室流出道的情況。右前斜位投照時,常吞鋇觀察食管左心房壓跡,以判斷左心房增大情況。前緣自上而下為升主動脈、肺動脈主幹前緣和肺動脈圓錐、右心室。後緣,上段由氣管、上腔靜脈組成並相互重疊,下段大部分由左心房構成,僅膈後一小部分為右心房。
(3)左前斜位患者從後前位向右旋轉55°~60°,X射線束從被檢者右後方射入,是觀察主動脈全貌和分析左、右心室及右心房增大的重要體位。前緣自上而下為主動脈、右心房、右心室。後緣上方為左房,占心後緣的小部分,下部為左心室,後者與脊椎前緣相鄰近。左前斜位可見到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降部,其間圍繞形成的透明區稱主動脈窗。
2.心髒、大血管基本病變X射線表現
(1)心髒增大確定心髒有無增大最簡單的方法是心胸比率。心胸比率是測量心影最大橫徑與胸廓最大內橫徑之比,正常應小於或等於0.5。
1)左心房增大後前位片見左心房耳部膨凸及長度增加,心左緣出現四弓影,或稱“新三弓”。向右膨凸的左心房可達右心房邊緣或超過它的邊緣,稱為雙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