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鐵性貧血
血象: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大小不等,多數較小,中央蒼白區擴大,嚴重者呈環形,嗜多色性紅細胞和點彩紅細胞增多,網織紅細胞數增多或正常。
骨髓象:增生活躍,紅細胞係增生更明顯,各階段紅細胞均增多,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有血紅蛋白形成緩慢和不足現象。粒、紅比值減低。
(2)溶血性貧血
血象:為正常細胞性貧血,常見有核紅細胞(中、晚幼紅細胞),嗜多色性紅細胞及網織紅細胞明顯增多。
骨髓象:紅細胞係增生顯著,以中幼紅細胞增多明顯。粒、紅比值顯著減低。
(3)急性失血性貧血
血象:為正常細胞性貧血。網織紅細胞數增多,出現有核紅細胞。
骨髓象:增生活躍,紅細胞係增生明顯。貧血明顯時,中幼紅細胞增多,其他無大變化。
2.增生不良性貧血係由於骨髓病變導致造血機能低下所致的貧血,故骨髓中可見紅、粒及巨核細胞增生均減少,血象中亦有相應的改變。再生障礙性貧血屬此類型,可分為急、慢性兩種。
(1)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象:為正常細胞性貧血。紅細胞、網織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皆減少,稱全血細胞減少。
骨髓象:增生減低或極度減低,紅細胞係中以晚幼紅細胞多見,粒細胞係中以成熟粒細胞為最多見,巨核細胞消失或偶見。
(2)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象:與急性型相似,但不如急性型顯著。
骨髓象:增生減低,但有灶性造血,故有時可見到骨髓增生活躍,甚至明顯活躍,但巨核細胞減少,借此可與增生性貧血相鑒別。
3.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由於葉酸及(或)維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礙所引起的一組貧血。其血液學改變的典型特征是除巨幼紅細胞外,粒細胞係也出現巨幼及分葉過多。
血象:為大細胞性貧血,紅細胞大小不均勻,但多數較大,並有異型紅細胞、染色質小體等,有時可出現中、晚巨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正常或稍高。
骨髓象:紅細胞係增生明顯活躍,有多數巨幼紅細胞,並可見多核巨幼紅細胞、多量點彩紅細胞、嗜多色性紅細胞、異型紅細胞及染色質小體等。粒細胞係相對減少,粒、紅比值低於正常,可見各階段的巨型粒細胞。巨核細胞數大致正常,呈巨型變或其核呈分葉狀。
(二)白血病
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1.急性白血病
常見有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三種。它們的血液學改變有共同特點。
血象:白細胞數一般為輕度增加,個別亦可達100×109/L以上,但也有正常或減少者;白細胞增多時,其血象的變化與骨髓象相似,以相應的原始細胞及早期幼稚細胞為主;白細胞正常或減少時,相應的原始細胞及早期幼稚細胞較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紅細胞和血小板數皆減少。
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相應的白細胞係高度增生,以原始和幼稚細胞為主。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原始粒細胞及早幼粒細胞為主;以異型早幼粒細胞為主,則為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原淋巴及幼淋巴細胞為主;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以幼單核細胞為主。紅細胞係明顯減少,紅白血病時則增多。巨核細胞係顯著減少。
2.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血象:白細胞數明顯增多每分升達數萬到數十萬,最高可達100×109/L,各階段粒細胞均可見到,以晚幼粒細胞和杆狀核粒細胞最多。嗜酸性及嗜堿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
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各階段粒細胞增多,以晚幼粒細胞和杆狀核粒細胞為主,嗜酸性及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巨核細胞增多,紅細胞係減少。
(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點為患者體內產生抗血小板抗體,使血小板破壞。臨床上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血象:血小板減少紅細胞數常隨出血程度減少,白細胞數正常或增高。骨髓象: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巨核細胞數在急性型正常或減少,以幼稚型居多,胞質少,顆粒少或無,可有空泡;在慢性型巨核細胞常增多,也可正常或減少,以幼稚型及成熟型多見,但血小板形成減退或消失。粒細胞係和紅細胞係無明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