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巨核細胞及血小板的數量及形態。
(3)其他細胞如漿細胞、網狀細胞等的情況。
(4)有無寄生蟲,如瘧原蟲、黑熱病小體等。
4.血塗片
觀察在檢查骨髓時,需同時作血塗片觀察。①注意白細胞形態有無異常,有無幼稚細胞;②注意紅細胞染色及形態有無異常,計數100個白細胞範圍麵積中所發現的有核紅細胞數及其所屬的發育階段;③粗略估計血小板的數量,注意形態有無異常;④注意有無寄生蟲(如瘧原蟲)。
5.填寫檢查報告單
觀察完畢,依次記錄骨髓塗片和血塗片的各項數值及其他發現。
四、正常骨髓像
(一)有核細胞增生情況
增生活躍,粒:紅比(2~4):1。
(二)相互間的比例
各細胞係、各階段細胞的比值在正常範圍內,相互間的比例也正常。
1.粒細胞係占50%~60%。原粒細胞<2%,早幼粒細胞<4%,原細胞+早細胞<10%,以後階段依次增多,分葉核細胞<杆狀核細胞;嗜酸粒細胞<5%,嗜堿粒細胞<1%。
2.紅細胞係占20%。原紅細胞<1%,早幼紅細胞<3%,中、晚幼紅細胞各占10%,無巨幼紅細胞。
3.淋巴細胞係占20%。
4.單核細胞係<5%,漿細胞<2%。
5.巨核細胞係7~35個/(1.5×3cm)。
6.其他細胞少量漿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堿細胞。
(三)細胞形態
各係統、各階段細胞形態正常。
(四)無其他異常細胞和寄生蟲。
(五)有重疊造血細胞組成的造血島。
五、常用的血細胞化學染色
細胞化學染色是以形態學為基礎,根據化學反應原理,應用骨髓塗片進行固定、化學反應顯色、複染等程序染色,然後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化學成分及其變化的一項檢驗方法。常用的血細胞化學染色如下。
(一)過氧化酶染色
過氧化酶主要存在於粒細胞中,單核細胞次之。在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時,片中的細胞主要是粒細胞,故呈強陽性反應;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時,多為弱陽性反應,但原粒細胞和原單核細胞均為陰性反應;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時,大多呈陰性反應,因此,過氧化酶染色對鑒別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與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最有價值。
(二)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
堿性磷酸酶主要存在於成熟階段的中性粒細胞(分葉核和杆狀核),其他血細胞均呈陰性反應。
【參考值】成人NAP陽性率10%~40%;積分值40~80(分)。
由於實驗室條件不同,參考值差異甚大。應建立本實驗室的參考值,以上參考值僅供參考。
【臨床意義】
(1)積分增高(酶活性增強)見於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細菌感染等。
(2)積分降低(酶活性降低)見於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病毒感染等。
(三)鐵染色
細胞或組織中的鐵在酸性溶液中與低鐵氰化鉀起反應生成藍色的鐵氰化鹽(普魯士藍),定位於含鐵部位,又稱普魯士藍反應。用於檢查患者體內鐵儲存和利用情況的一個指標,分為細胞內鐵和細胞外鐵。
【參考值】細胞外鐵1+~2+,大多為2+。細胞內鐵20%~90%,平均值為65%。
由於實驗室條件不同,此參考值也有差異。應建立本實驗室的參考值,以上參考值僅供參考。
【臨床意義】
主要用於鑒別鐵代謝異常性疾病,如缺鐵性貧血時,細胞外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低於正常範圍,幼紅細胞中僅見一個染色很淺的鐵顆粒;非缺鐵性貧血,細胞外的量多為2+~3+,鐵粒幼紅細胞正常或超過正常範圍;鐵粒幼紅細胞貧血時,鐵粒幼紅細胞增多,並可出現環狀鐵粒幼紅細胞,對該病有重要診斷意義。
六、常見血液病的血液學特征
(一)貧血)
依據骨髓象的特點分類,按骨髓增生情況可分為增生性貧血和增生不良性貧血。
1.增生性貧血係由骨髓以外的病因導致的貧血,其血液學特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