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收集健康資料的方法(2 / 3)

6)認知-感知型態

有無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記憶力、思維過程異常改變;有無疼痛及其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等;采取何種學習方式及學習中有無困難等。

7)自我感知-自我概念型態

如何看待自己,自我感覺良好或不良;對自己的外表的滿意程度,近期對自己的看法是否發生改變;有無導致憤怒、煩惱、恐懼、抑鬱、焦慮、絕望等情緒的因素存在。

8)角色-關係型態

在家庭和工作中所處的地位及患病給其帶來的影響,有無角色問題;最近是否與家人、同事或其他人關係發生了變化;就業情況,工作是否順利、經濟收入能否滿足個人生活所需;是否參加社會團體;是否經常感到孤獨。

9)性-生殖型態

對性生活的滿意程度,近期性能力有無改變及影響因素,是否患有性病;女性月經初潮、周期、經期、經血量、末次月經日期及孕產次數。

10)應對-應激耐受型態近來生活中有無重大變故及危機;過去經曆中是否感到壓力以及為緩解壓力所采取的措施;是否經常感到緊張,用什麼方法解決。

11)價值-信念型態

有無宗教信仰,患病後是否對某些觀念或信仰有所改變,有無相互矛盾的價值觀。

(2)身體、心理、社會係統回顧

1)身體

①一般健康狀況:注意有無發熱、乏力、體重改變、睡眠及食欲狀況。②皮膚:有無皮損或其他異常,有無顏色、性狀、濕度、溫度、毛發和指甲的改變等。③頭部:有無外傷、頭痛、頭暈和眩暈;有無視力障礙、複視,有無畏光、發幹、發癢、流淚等;有無耳聾,外耳道有無疼痛、分泌物,有無耳鳴等;鼻腔有無分泌物、出血、鼻塞,有無反複感冒和嗅覺改變;有無口唇幹裂和顏色改變,黏膜有無潰瘍、牙齦腫脹或出血,有無齲齒、義齒,有無味覺改變等;有無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等。④呼吸與循環係統:有無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發紺、心悸、心前區疼痛、暈厥及水腫等。⑤消化係統:有無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腹瀉、便秘、嘔血、便血、黑便,有無吞咽困難、消化不良、黃疸等。⑥泌尿係統:有無尿急、尿頻、尿痛、排尿困難或尿失禁,有無尿液顏色、尿量改變和水腫等。⑦代謝與內分泌係統:有無多食、多飲、多尿、乏力,有無怕熱、怕冷、震顫、出汗、水腫等,有無體重、體形、行為、骨骼、皮膚和毛發的改變,有無外傷、手術、產後出血史,以往有無接受激素治療的情況。⑧造血係統:有無貧血、出血、骨痛,有無淋巴結腫大或觸痛,有無對造血係統有影響的藥物、毒物或放射線接觸史。⑨骨骼肌肉係統:有無骨骼關節疼痛、腫脹,有無關節畸形或運動障礙,有無肌肉痙攣或軟弱無力。⑩神經係統:有無頭痛、眩暈、震顫、意識障礙、抽搐、癱瘓,有無感覺或運動障礙。

2)心理

①感知能力:視、聽、觸、嗅等感覺功能有無異常,有無錯覺、幻覺。②認知能力:有無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等障礙。③情緒狀態:有無焦慮、抑鬱、失望、沮喪、恐懼、憤怒等情緒。④自我概念:病人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是否有信心、有價值感,還是無能為力。⑤對疾病和健康的理解與反應:病人對目前健康的認識,病人對自己患病的看法、對治療的希望及目標、所服藥物、效果如何、有無副作用。⑥壓力反應及應對方式:平時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怎樣解決,是獨立解決,還是與家人、與朋友、與同事協商,當時的情緒如何;近期有無重大事件發生,是如何解決的。

3)社會

①價值觀與信仰:對評估者最重要的是什麼,有無宗教信仰,患病後對其信仰或價值觀有無改變。②受教育情況:包括被評估者曾經接受過的各種專業教育及培訓。③生活和居住環境:包括衛生狀況、居民素質,注意有無飲食、飲水、空氣汙染及各種噪音等影響健康的因素。④職業及工作環境:所從事的工種、工作環境中的衛生條件、有無噪音、有無工業毒物接觸史,工作對被評估者正常的生活規律有無影響。⑤家庭情況:包括家庭的構成、家庭關係是否融洽、被評估者在家庭中的地位、病後對家庭的影響、家人對被評估者的態度等。⑥社交狀況:是否經常參加社交活動,與朋友、同事、領導等的關係。⑦經濟負擔:家庭經濟狀況如何,有無經濟負擔,檢查、治療等經濟負擔對被評估者帶來的心理壓力。

三、身體評估

(一)身體評估

身體評估是檢查者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手)或借助於簡單的工具(聽診器、叩診錘),對被評估者的身體進行全麵檢查,收集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各係統病理變化的客觀資料。身體評估一般於采集完護理病史後開始,其目的是為進一步支持和驗證問診中所獲得的有臨床意義的症狀,發現患者所存在的體征及對治療和護理的反應,為確定護理診斷尋找客觀的依據。

(二)身體評估的注意事項

1.評估者應態度和藹、舉止端莊、操作輕柔,體現對被評估者的關愛。

2.檢查前先向患者說明檢查的目的,檢查中適當和被檢者談話,盡可能消除被檢者的緊張情緒,爭取合作。檢查前先洗手,以避免醫源性交叉感染。室溫、光線應適當,環境應安靜,選擇適當的體位。

3.評估者應站在病人的右側。檢查時盡量做到在一個體位做較多的檢查,避免反複搬動被檢者,尤其是危重者。檢查時動作要輕柔、規範、準確,既要全麵也要有重點。

4.按順序檢查,首先進行生命體征和一般檢查,然後按頭、頸、胸、腹、脊柱、四肢和神經係統的順序進行檢查,必要時進行生殖器、肛門和直腸檢查。

5.做到手腦並用,邊檢查邊思考與解剖位置的關係及病理生理意義。

6.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新的症狀和體征,因此要及時複查,及早發現新的症狀和體征,以調整和完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

(三)身體評估的基本方法

身體評估的基本方法包括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要熟練掌握和運用這些方法並使檢查結果準確可靠。必須反複練習和實踐,同時還要有豐富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護理專業知識指導。

1.視診

是用視覺觀察被評估者全身或局部表現的診斷方法。視診不是一個單獨的過程,而是從接觸患者即開始,貫穿於整個體格檢查的過程中,可分為全身視診和局部視診。全身視診用以觀察全身一般狀態,如年齡、性別、發育、營養、意識狀態、麵容、體位、步態、姿勢等。局部視診是對評估者某一局部進行更為細致和深入的觀察,如皮膚、黏膜、頭顱大小、胸部、腹部、四肢肌肉、骨骼、關節外形等。不同部位的視診其內容及方法有所不同,它簡單易行,適應範圍廣,常能提供重要的診斷資料。但隻有在豐富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基礎上才能減少和避免視而不見的現象,將視診與其他檢查方法緊密結合起來,將局部征象與全身表現結合起來,才能發現並確定具有重要意義的臨床征象。

2.觸診

是被評估者通過手的感覺來判斷被評估者身體某部位有無異常的評估方法。它可以補充視診檢查而無法確定的異常征象,也可明確視診所不能明確的體征,如體溫、濕度、震顫、波動、壓痛、摩擦感及包塊等。觸診的適用範圍很廣,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的評估,尤以腹部評估更為重要。

(1)觸診的方法

根據檢查的目的不同,施加的壓力不同,因而觸診方法可分為淺部觸診法和深部觸診法。

1)淺部觸診法

將手放在被檢查部位,以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的協同動作柔和的進行滑動觸摸,以觸知被檢查部位有無壓痛、抵抗感、搏動、腫塊等。淺部觸診可觸及身體的深度為1-2cm,適用於體表淺在病變,如表淺淋巴結、淺部的動、靜脈和神經、陰囊、精索,胸腹壁的病變、關節等。

2)深部觸診法

可用單手或雙手重疊,由淺入深、逐漸加壓的方法進行觸摸,以達到深部觸診的目的。深部觸診可觸及身體的深度為4-5cm,主要用於檢查和評估腹腔病變和內髒器官的情況。根據檢查的目的和手法不同可分為如下幾種。①深部滑行觸診法:被評估者應平臥屈膝、張口平靜呼吸放鬆腹肌,檢查者用右手並攏的第2,3,4指的掌指運動,向腹部深層進行滑動觸摸,對被觸及的髒器或腫塊應做上下左右滑動觸摸,如為腸管或索條狀包塊,應作與其長軸垂直的方向滑動觸摸,了解其形態、大小、表麵情況及硬度等。此法主要用於檢查腹腔髒器、胃腸道病變和腹部包塊。②雙手觸診法:右手置於被檢查的部位,左手置於被檢查的髒器和腫塊的背部,並將被檢查的髒器和腫塊推向右手的方向,使髒器和腫塊接近體表以利於右手的觸診。此法主要用於肝、脾、腎及腫塊的檢查。③深壓觸診法:用拇指或並攏的兩個或三個手指的指端,逐漸施壓於腹部的某個部位,用於探測腹腔深在病變的部位或確定腹部壓痛點,如闌尾壓痛點、膽囊壓痛點、輸尿管壓痛點等。檢查反跳痛時,在上述手指深壓的基礎上迅速將手抬起,並詢問病人是否感覺疼痛加重或觀察麵部是否出現痛苦表情。④衝擊觸診法(浮沉觸診法):以中間並攏的三個手指末端,置於腹壁相應的部位(手指與腹壁的角度為70°-90°)作數次急速而較有力的衝擊動作,通過指端以感觸有無浮動的腫塊或髒器。此法用於有大量腹水且伴有髒器腫大或腫塊的病人。因急速衝擊下可使髒器表麵的腹水暫時移開,髒器或腫塊隨之浮起,使指端易於觸及腫大的肝、脾及腫塊。操作時應注意避免用力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