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老年生涯規劃(3 / 3)

(5)思考時間

思考時間就是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思考時間可著重用在計劃自己未來的發展,也可用在反省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是不是值得等等。思考如何再改進,如何再調整,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等等,而不必特別為了什麼目的思考,思考中如果發現了一些好的想法,或者一些好的理念,應該立刻記錄下來。

3.時間管理理論

時間不可重來,不可儲蓄,不可延伸,不可替代,但卻可以管理。對時間的不同管理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對時間的處理方式不同造成的。許多學者十分關注對時間管理的研究,他們的探索也推動了時間管理理論的發展。具體來說,時間管理理論的發展經過了4個發展階段。

(1)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十分注重便條與備忘錄的運用。這種管理方式可以將目標細化,並且具有提醒、督促計劃執行的作用。

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的缺點在於:沒有“優先”的觀念。雖然每做完備忘錄上的一件事,會給人帶來成就感,但是這些成就未必都符合人生的遠大目標。

(2)第二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二代時間管理理論強調運用計劃與日程表。這種改變,反映出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計劃未來的重要性,雖然第二代時間管理理論使人的自製力和效率都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沒有注意到事情的輕重緩急。

(3)第三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三代時間管理理論是目前最流行的觀念,它強調優先順序,也就是依照輕重緩急製訂短、中、長期目標,再逐日訂立實現目標的計劃。

但是對於第三代時間管理理論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種管理方法將每天的時間安排都填滿了,會產生副作用,使人每天糾纏於急務之中,拘泥於計劃,會造成視野不夠開闊,降低生活品質。

(4)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是在前三種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心內容是以原則為中心,配合個人的使命感;兼顧重要性與緊迫性;注重生命因素的均衡發展;始終把個人精力的焦點放在“重要”的事務上。

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強調:判斷“重要”的標準就是目標,凡是有利於實現目標的事務均屬重要,越有利於實現核心目標就越重要。該理論將事情按照緊迫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為A,B,C,D4類。

先做A,後做B,少做C,不做D。這樣一來,方向重於細節,策略勝於技巧。始終抓住“重要”的事,才是最有效的時間管理、最好的節約時間的方法。

4.老年人如何規劃時間

對於老年人而言,時間比年輕人更寶貴,但是如何規劃好時間,做到合理安排,讓時間發揮更大的效力,並不是每個老年人都想過的問題。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然而時間使用的方式不同,其結果會相差很遠。一天睡眠4小時的人可能比一天睡眠8小時的人完成更多的工作,但並不代表他達到了目標,他可能把省出來的時間用於處理無關緊要的瑣事。因此,由於老年人的時間有限,如何規劃時間就顯得更加重要。規劃得好可以事半功倍;規劃得不好,可能會事倍功半。

(1)評估目標

老年人做事最好目標單一,太多的目標會分散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最終會身心疲憊。然而麵對太多要做的事情又該如何取舍呢?

1)帕雷托法則(80/20法則)。帕雷托法則(80/20法則)又稱為猶太法則、二八法則、80︰20法則或最省力法則。該法則主張隻要控製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就能控製全局,“團體中的重要項目,是由全體中的小部分人來完成的”。如80%的考題來自考試範圍的20%;80%的銷售額是源自20%的顧客;80%的看電視時間都花在20%的節目;80%的閱讀的書籍都是取自書架上20%的書籍;80%的看報時間都花在20%的版麵;80%的電話都是來自20%的朋友;80%的教師輔導時間都被20%的學生所占用,等等。

帕雷托法則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便是: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為就算你花了80%的時間,你也隻能取得20%的成效:你應該將時間花在重要的少數問題上,因為掌握了重要的少數問題,即使隻花20%的時間,也可以取得80%的成效,即小部分的工作決定大部分的工作成效。

2)ABC分類法。拉肯恩提出了時間管理的ABC法則,具體為將計劃要做的事情根據其重要性做一優先序列表。

首先在紙上列出所有的工作,然後逐一評估各項工作,在最重要的工作前標上A,次重要的工作前標上B,最不重要的工作前標上C,其中A類工作最為重要,因此,應先處理A類工作。當完成目標分類的工作後,再將A群中的工作依照其重要性重新排序,因為所有的工作不會具有同等的價值,至於B,C類的工作則暫時擱置。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A,B,C三類工作的優先性也可能改變,今天的A類可能是昨天的B類,今天的C類亦可能是明天的B類。運用ABC分類法,需要確認評估工作順序的標準是“重要”而非“緊要”。

(2)有效規劃每天的時間

有效地運用時間就是指在適當的時段做適當的事情,有些事情需要全神貫注地投入,如老年人練習寫作或繪畫,有些事情不需要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就可以完成,甚至同時可以做幾件事情,如洗碗時同時可以看電視和唱歌……有些事情初始要全神貫注,熟練後則無需太多的注意力,如彈琴,新學一首曲子時需要全神貫注,一旦熟悉了整首曲子後演奏者就可一邊彈琴一邊聊天。

規劃時間還應注意對每天零星時間的合理安排。零星時間在每一天中占很大的時間比例,我們常常需要處理一些瑣碎但必須做的事情,可以將這些瑣事一一記在紙上隨身攜帶,一有空閑時間就可以處理,避免利用整段時間,善用零星時間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老年人在規劃時間時應充分考慮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特點,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規劃和安排時間。

(3)事先作出計劃

預定計劃是有效運用時間的重要環節,計劃作得越周詳,完成起來就越容易。如果事先沒能很好地計劃,那麼,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處理突發事件。

老年人由於記憶力減退,因此,每天在睡覺前最好想一想第二天要做的事情,並作出合理的計劃。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所作的計劃不要安排得過於緊張,一定要預留一些時間作彈性安排,免得出現疏漏。

(4)適當授權

老年人的精力和體力有限,一天不可能幹很多事情,適當的授權非常重要。在安排好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後,根據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可以將不很重要但必須做的事情交給其他家庭成員去做。但是老年人應該注意,交給別人做事情一定要放心,不可嘮嘮叨叨,患得患失。

(二)老年人的休閑生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存在著對“休閑”的偏見,認為“遊手好閑”是沒有責任感的最直接的表現。千百年來,人們常常認為放棄個人的一切閑暇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事業是一種美德和社會責任感。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休閑”的界定和認識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休閑時間的拓展和休閑活動的質量,休閑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漸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

爭取休閑是生產的根本目的之一,閑暇時間的長短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同步的,人類之所以要從事勞動和生產,就是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從而使人們更好地享受生活,也就是為了更好地休閑,提高個體的生命質量。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類所擁有的閑暇時間的數量和質量有著極大的差別;原始人一生中的勞動時間占33%,閑暇時間隻占16%;農業社會裏,人一生中的勞動時間占28%,閑暇時間占22.9%;到工業社會人的一生中的勞動時間約為10.4%,閑暇時間能占到38.6%。

隨著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擺脫出來,擁有越來越多的閑暇。有專家預計到2015年發達國家的人們可以將生命50%的時間用於休閑,西方社會將進入“休閑時代”,發展中國家也將緊隨其後,休閑將逐漸演變為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

1.休閑的定義

對於休閑,不同領域的學者有不同的界定,一般認為休閑是指由自己決定的,根據可隨意支配的收入、時間和社會行為而開展的活動和取得的經驗;這些活動可以是身體的、智力的、自願的、創造性的或以上4個方麵的綜合。休閑可以包括時間、活動及心理狀態3個維度。

休閑所強調的核心是自由,包括時間上的自由與精神上的自由,不存在任何強製性,而且休閑活動本身既是過程還是目的。因此,休閑的消極特性是脫離社會責任,其動機不在於獲得,也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而休閑的積極性是個人在休閑時可以自我實現。

2.休閑的功能與分類

(1)休閑的功能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大多認為光陰似箭、寸金難買寸光陰,因此,將休閑看做是不務正業和玩物喪誌,對休閑多持否定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休閑的重要性。休閑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促進健康。人類生活有其自然的節奏,不可能處於永無休止的工作和創造之中,因此在學習或工作一段時間後必須有休閑活動,以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這樣,才能為投入下一輪的學習或工作儲備足夠的能量。可以說休閑是人類的自然需求。

2)促進人際交流。借助多樣有益的休閑活動,可以擴大社交圈,增進人際溝通和交往。休閑過程中的人際關係具有隨意、自由、多樣等特點,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促進情感交流,消除心理隔閡,有助於心理健康。

3)緩解壓力。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往往枯燥和單調,容易產生厭倦感,休閑活動使老年人自由支配自己,放飛心靈,享受無拘無束的輕鬆。

4)啟發智慧,激發創造力。由於休閑緩解了壓力,使得老年人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新事物、新思想,可以從容自由地進行冥想和各種探索,使人的心智變得更加清明,會湧現出許多靈感。看似無所事事的休閑,不經意間也可以對科技進步起到推動作用,激發出超常規的創造力。

5)拓展學業或工作的資源。人們可以通過休息而重新獲得充沛的體力,還能夠利用閑暇時間接受新知識、新技巧、新文化,不斷學習,促進事業的進展。

6)完善自我。老年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雖然離開了相伴多年的工作崗位,但是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探索更廣闊的領域,進行心理、文化素養、智商、情商、享受能力等方麵的探索,提升人的價值,激發老年人的潛能。古人非常重視休閑過程中的健身、修心、養性,認為: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繹理可以養心,彈琴習字可以養腦,逍遙杖履可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骸。這正是所謂借休閑來完善自我。

7)促進自我實現。有了充裕的閑暇就等於擁有了自由,老年人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愛好、興趣和才能。由於老年人不再為謀取生活資料而操勞奔波,因此,可以在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充分發展,發揮潛能,實現個人理想。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認為人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實現”,休閑恰恰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

8)增進社會福利。近些年來,由於精神文明事業的發展,許多人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豐富閑暇時間的內涵和外延,如參加誌願者活動、慈善捐助、社會救助、環保宣傳等等,鼓勵人們將自我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有機地聯係在一起,以此營造充滿溫馨的、友善的、公益的、互助的社會氛圍,增強社會的凝聚力、親和力,增強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人與文化的同生共榮。

(2)休閑活動的分類

休閑活動項目繁多、種類不一,用於分類的方法與角度也不盡相同,一般用來分類的方法大致有3種:

1)主觀分類法。主觀分類法是由研究者根據休閑的性質,將休閑活動加以分類。例如休閑活動可分為:①娛樂性活動,如歌詠、體操、棋類等;②知識性活動,如書畫、演講、作文等;③技藝性活動,如攝影、插花、烹飪等;④體育性活動,如登山、郊遊、球類等;⑤宗教及社交活動,如宗教聚會、社團活動。

還有學者把休閑活動分類如下:①創造活動:發明、園藝、作曲、繪畫、製陶、養寵物等;②搜集活動:收集古物、槍支、昆蟲、裝飾品等;③教育活動:動物研究、書籍研究、旅遊、天文活動等;④競爭性運動和遊戲:體育競賽、擊劍、賽球、猜字謎、下棋等;⑤非競爭性運動和遊戲:騎馬、舞蹈、演戲、騎腳踏車、劃船、露營、釣魚、徒步旅行等;⑥觀賞活動:觀看芭蕾舞、電影電視、歌劇戲劇、音樂會等;⑦社會團體活動:參加歌詠組織、社團組織、聯誼會、合唱團、青年會、管弦樂隊等。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根據老年人參與活動的頻率加以分類,如果頻率相當的活動即看做相似,歸為同一類型活動。有學者認為目前所有的休閑活動均可分為11個類別,包括手藝性活動、娛樂性活動、文藝性活動、知識性活動、社交性活動、一般性活動、休息性活動、棋藝性活動、親子活動及農藝性活動等等。

3)特征分類法。目前國外常用的分類法是根據休閑的性質,將休閑活動分為9大類,下麵分別舉例說明並解釋其價值:

運動與遊戲

舉例:射擊,跑步,跳繩,劃船,騎馬。

價值:參與上述活動,可以鍛煉身體促進健康,同時還增加了參與者的社交機會、安全感以及團體的歸屬感。這類活動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有好處。因為有時老年人的生活節奏可能過於單調乏味,參與此類遊戲性運動,可以使人更加超脫於日常生活之外,在遊戲中完善自我,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

音樂

舉例:聽合唱團唱片,作曲,管弦樂,現場演唱。

價值:音樂可以安撫情緒,溫暖心靈,對人們的情感有很好的激發和引導作用,會升華精神,由此改變一個人對生活的感受,甚至行為。目迷五色耳好五音是人的本性需要。老年人可以去參加現場演唱會或演奏會來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也可借助家庭音響設備;甚至在鍛煉、買菜的路上用“隨身聽”欣賞悅耳的歌曲;如果自己能夠演奏音樂就更怡情養性了。

戶外活動

舉例:露營,生態保護研究,釣魚,天象觀察。

價值:通過活動親近與了解大自然,學習戶外生活技能,既增進生活體驗,又能獲取有關大自然的知識。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範圍都很局限,如果有機會重新走進大自然,沐浴著清風朗月,仔細觀察天空的星星,尋訪原野裏的植物動物,會別有一番樂趣。

社交性活動

舉例:派對,俱樂部活動,聚餐,訪友,會議。

價值:老年人在社交活動中可互相建立友誼,擴大社交圈,有機會結交各種新朋友,使生活更充實豐富。現代社會,與別人交往獲得友誼、認同和尊敬,也是個人心理需要的重要方麵。

藝術與手工藝

舉例:繪畫與書法,雕塑,皮革製作,烹飪,紙藝。

價值:人類天生具有創作的欲望,藝術與手工藝活動就能滿足這樣的表現欲,能培養老年人的動手能力,進而培養心、手協調能力。藝術創作還能表達個人的情感、風格、文化修養,使個人在創作過程中獲得自信與認同。中國古人就喜歡寄情於書法,繪畫,以此來充盈生命感受,提升人生境界。

舞蹈

舉例:民族舞蹈,社交流行舞,芭蕾舞,健身操,交際舞。

價值:舞蹈可自由表達人的情感,使肌肉強健,儀表姿態優美,此外,能增進社交社會與文化交流。其實,舞蹈作為最原始的表達個人情感的方式,是表達情感最直接、最強烈的方式。如今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學習舞蹈,借助舞蹈與他人交流情感,也可通過舞蹈訓練而增加自己身體的表現力。

戲劇

舉例:實驗劇場,歌劇,木偶戲,講故事,朗誦。

價值: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擁有兩件可以隨時表達自己的工具,那就是聲音與軀體,戲劇的價值是為這兩件工具的運用而產生的。老年人參與演戲或當眾朗誦詩詞、文學作品,可以獲得難得的體驗,學習如何在公眾麵前表現自我和調控場麵的能力,同時也是別人認可自我的最直接方式之一。

智力與文藝活動

舉例:閱讀,寫作,拚圖,演講,通信。

價值:上述活動能增進老年人的創造性思維和智力。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有限的,改變這種狀況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閱讀,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增進對世界的理解,其實質是分享人類優秀的智慧和經驗。如果將自己的經驗為別人所分享,那麼寫作、演講、通信是很好的方式,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把個人的體驗凝固下來,傳遞給他人,與人分享自己的思想乃至情感,這是一件愉悅他人也愉悅自己的好事。

特殊嗜好與興趣

舉例:集郵,養寵物,聊天,美食。

價值:嗜好指一個人特殊的愛好,往往可以使一個人保持深刻而長久延續的興趣。嗜好可以使人感到生活充實,可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借助良性的嗜好,老年人可以獲得新知識及新技能,甚至可以使之成為終身受益於生活的藝術。

3.休閑管理

2001年11月,“中國公眾休閑狀況調查與研究”課題組在對上海、天津、哈爾濱3個城市在業群體進行的調查表明:人們的休閑時間在工作日為4小時46分鍾,休息日為8小時9分鍾,休息日比工作日多出3小時23分鍾。

可以看出,人們平均每天可自由支配的休閑時間,占每天生活的1/5,休閑時間正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逐年增加。從全社會公眾的休閑時間總量來看,每天的休閑時間總量是驚人的;如果以個人計算,每天將近5小時的自由時間,一年就是1800多小時,一個20歲的年輕人到60歲退休,將有超過72000小時的自由時間。

(1)影響休閑內容的因素

參與休閑活動,會受到個人、社會與生態環境三大類因素的影響,了解影響個人休閑選擇的因素,有助於個人對休閑活動的選擇與評估。

1)個人因素。

性別

男女由於生理上的差異以及性別角色的期待不同,在休閑活動的選擇上也不盡相同。傳統社會裏這一點尤其明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冒險性或刺激性活動,比如攀岩、拳擊的項目,許多男性也參與編織、插花等休閑活動,現代社會休閑活動選擇的範圍在不斷擴大。

年齡

人類體能的發展大致呈正態分布曲線,即自幼年起逐漸增強,在20至40歲時達到高峰,之後逐漸衰退,因此,不同年齡的社會個體對休閑活動的選擇也有很大差異。在參與休閑時,應先評估自己的體能狀況,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特點的活動。例如蹦極、飆車等刺激性活動多以年輕人為主,老年人一般不會選擇這類活動。

個人特質

每人的人格、愛好、需求以及生長環境都會影響其對休閑活動的選擇。了解自己的個性與興趣,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活動,才能真正達到休閑目的,並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會因素。

職業

每種職業都有特性,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行業,其生活形態便會受到工作性質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休閑可能是對工作活動的補充,也可能是對工作活動的延續,也可能與工作完全無關。

收入

每種休閑活動的花費是不一樣的,如看電視,散步,下棋,所需要的經費極少,而上夜總會,打高爾夫球或旅行的經費就相當可觀。休閑活動的選擇應視個人的經濟狀況而定,切記不要把休閑變成經濟上的巨大負擔。

受教育程度

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會影響職業類型、收入及社會地位,因而也會對休閑活動的選擇產生影響。

3)生態環境因素。每個人因其居住地域、居住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同,所呈現的休閑類型也會不同。如居住在海邊的人,會遊泳的比例比居住在山區的人自然要高;住在公園附近的人就常有散步的習慣。周圍的環境和設施在無形中支配我們的休閑活動。為增加休閑生活的豐富性與擴大休閑活動的範圍,個人除自行規劃不同的休閑活動外,也可借助團隊的力量,影響所在地的管理單位甚至政府,對當地休閑環境進行建設。

(2)個人休閑狀況的了解

個人在規劃休閑生活時,必須先了解個人的休閑狀況。了解休閑狀況可從兩個角度出發:一是評估自己經常從事的休閑活動內容;二是找出自己喜歡或希望從事的休閑活動。從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對於無法從事所喜好活動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5個方麵評估:

1)時間因素:是否因為沒有時間?時間不夠?或假期不連貫?

2)經濟因素:是否因為缺乏預算?所需金額太龐大?

3)場地因素:是否缺乏活動場所、空間?活動地點不便利?

4)家人因素:是否家人反對?

5)其他。

通過實際評估,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個人參與休閑活動的困難之處。

(3)休閑活動的管理

根據個人的喜好以及現實條件(時間、經濟、場地等),每個老年人都可以規劃自己的休閑活動,有效、合理、充分地利用閑暇時間,促進自身的全麵發展。

在從事某項休閑活動之前,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這是休閑得好,休閑得有質量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