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洪:以一生為筆 寫下教育夢
為人師表
作者:陳思琦
【人物簡介】
葉國洪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會監事會主席、香港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原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內地大學講師雙語教學課程兼任講師、原香港浸會大學疑難為本學習(PBL)教學與研究計劃總監、原香港樹仁大學曆史係課程評審委員、原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原葛量洪教育學院/羅富國教育學院資深講師、雅源貿易及人才培訓顧問公司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文化及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國際胎教聯會/國際早期教育聯會(香港)會長、大中華友好協進會總幹事、華中師大港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早教中心有限公司副主席、中國國際早教學會會長、創意及文化有限公司副主席等。
講台,是一個聖潔的地方。不曾豪情萬丈,指點江山,卻讓無數鍾情教育事業的人流連與此,一生樂而不返。葉國洪博士也是流連於教育事業的人。一駐足便是整個青春和年富力強的歲月,直至退休。
雖然“早已桃李滿天下”,依舊“退而不休忙種花”。心明如鏡,他看透現下教育中最缺失的部分,夜燈長明,“十Q教育理論”、“五行思考法”躍然紙上。它們承載了他的滿腔心血,還有他對未來的期盼。
流連教育工作中,葉國洪博士是一生的心甘情願,心滿意足。投身教育,他生活得細緻而執著,他思索的是如何培育楝樑,他追求的是完成自己的精神使命。他以“一生”為筆,寫下了他的教育夢想。
少時立宏誌 一生鑄師魂
葉國洪博士出生於書香世家,父母皆畢業於中山大學,父親葉玉堂先生曾留校做教學及行政工作,抗戰時期,往返於香港與內地間執教,她的母親亦是一位老師。葉國洪博士的童年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中度過,他從小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愛國理念。保釣、倡議反貪,儘管當時這樣的行動藏著危險,葉國洪博士仍無所畏懼;儘管移民可以讓他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卻因為移民可能會失去成為中國人的下一代,沒有了對國家的貢獻,所以他選擇留在香港,用行動表述著自己一腔愛國之誌。他讀史明智,心心念念想的是將來要在香港重振祖國的文化,年少時立下宏願,要做大學教授。夢想是行動的方向,行動成就夢想。葉國洪博士於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之後,繼續深造,修讀了碩士學位,後在香港師範學院做講師。他將整個青春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曾在葛量洪教育學院、羅富國教育學院任教,1994年於香港浸會大學任大學講師後遷任助理教授,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內地大學講師培訓班(雙語教學課程) 兼任講師。花開花謝又一春,春風化雨潤萬物,不求報;露澤桃李滿園香,德藝高。葉國洪博士在教育的領域中,守著一批批的學子,一年又一年。他百計千方育幼苗,年年歲歲不辭勞,深耕細作,不斷查閱數據,累積數據,前往各地實地考察,分析、借鑒,夜燈長明,鋪上宣紙,手握一支筆,著書立說,總結出一套適用於香港教育的方法。如《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說:西方文化衝擊儒家思想的曆史個案的回顧》、《孫中山先生的文化教育思想探析》、《周恩來現代化政策》、《中國教育製度》、《疑難為本創意寫作新嚐試》等,一字一句一文,全是他對教育的深思和心血。從自己有了孩子,做了父親之後,葉國洪博士將業餘工作向幼兒教育推移,之後,一直在這個領域苦思冥想,細心鑽研,從心理到行為,全麵地進行研究、教育、培養。他的兒子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為畢業於香港大學電子電機工程,並獲中文大學機械翻譯碩士,現從事金融工作,在自己喜愛的領域中開辟天地,成家立業。葉國洪博士現將精力放在了孫女的教育上,用心栽培。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以培養自家孩子為起點,開始研究兒童成長。他的每一個專題都圍繞對孩子的研究展開,這麽多年過去,一直沒有停過。教師的生活重複而單調,幼兒教育的學術研究亦是如此,難以享受燈紅酒綠,選擇了這一行,便注定要守得住清貧,唯有如此,才能寧靜致遠。腰纏萬貫是另一種貧,清貧儉樸是另一種富,正如葉國洪博士所說:“賺錢不多並不是失敗,我雖然沒有達到一定的物質標準,但是我卻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精神使命,於我而言,這也是一種精神滿足。我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