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曆史具有一定的延續性,一個時代總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留下痕跡,但由於城市過於注重滿足功能需求,忽視城市發展脈絡,這使城市發展出現斷層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這是因為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發展,一個城市在大部分時間裏基本是穩定發展的,而城市都是在逐漸變化的,所有新建和改建的建築,很大程度上都是對以前或周邊建築形製的複製和模仿。經過逐漸演變,城市在此進程中得到不斷更新。在演變過程中,城市形象的變化是無數微觀變化的積累結果。這種成長方式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每天細胞在新陳代謝,幾十年後,最初的細胞可能完全被更新了,但仍然保持他的曆史特性。
2007年泉州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88.60億元,同比增長16.0%,泉州市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化率達到51%。泉州城市有原來的沿江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演化發展,城市空間向東、南、北方向發展。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古城就會被包在城市中間,城市中心區的地價會迅速攀升。而由於地處中心,無論保護和發展,都對其造成較大影響。城市規劃沒有很好的改善舊城區的基礎設施,同時,由於地塊的特殊性,也比較難吸引資金的投入。
3.2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尚未齊全
對於城市曆史文化的保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製定法律來約束破壞行為。由於法律的強製性、約束性,會使得一些行為得到遏製和懲罰,起到教育保護作用。中國城市曆史文化保護還未完善,沒有形成較完整的係統,使得很多曆史文化受到破壞,如福州三坊七巷的破壞,舟山古城牆拆除等都是典型的例子。相比之下,我們的鄰國日本在這方麵確實做得很好,日本的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法律體係很完善,先後出台了《古代神社及佛寺保護法》、《風致地區保護法》、《建築古跡保護法》和《古都保護法》。而中國隻有《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城鄉規劃法》、《文物保護法》等也隻涉及一些相關的條文,各地方缺少嚴格的專項法律法規。
泉州的曆史文化保護也基本都是遵照《中國城鄉規劃法》、《文物法》、《泉州城市規劃管理條例》,但作為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這方麵的法律法規也相當欠缺,導致很多文物受到破壞,古城風貌的完整性受到威脅。走在老城區,還發現不時地有大量違規建築的出現,使保護整個曆史街區的構想很難實現。而隨著大泉州戰略的實施,使得曆史文化保護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城市往外擴張的同時,由於沒有相應的保護法律規章,使得很多曆史文化古跡受到破壞。
3.3保護意識較弱,缺乏曆史文化名城觀念
曆史文化名城對於一個城市來講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而對政府或居民來講,榮譽多於責任,因此利用這個稱號對城市老城區進行開發,建成旅遊區、商業區。但在開發過程中,忽視了保護這一個最基本的責任,對城市成長的理解也出現了偏差。城市成長不是簡單的空間上的增長,更應該注重質的提高,加深對城市的文脈保護,使得城市成長更為係統、連續。
為了改善古城基礎設施,泉州市近年來加大了建設力度,拓寬了東街、塗門街、南俊巷等街道,以滿足城市成長的需要,但同時卻使城市曆史文化街區風貌受到嚴重的影響。在筆者走訪的幾個街區中,已經很難感受到曆史文化氛圍,而濃烈的商業氣息,大量的人流,使得街區的負載增加。城市交通沒有係統進行規劃,導致一次次的調整拓寬,缺少對古城交通及其他公共設施進行合理的規劃。
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更注重城市整體性保護,而在保護的過程中往往更關注與單體建築或街區的保護,沒有一個全局觀念。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不同於文物保護,不同於曆史街區的保護,要求更高。隨著2007年泉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形成,城市規劃區總麵積擴展到約3021萬平方米,曆史文化內容也隨之擴展。因此保護更需要有一種區域整體協調發展戰略,甚至上升到整個閩南文化生態圈的保護戰略上。
3.4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技術手法較單一落後
一個城市的曆史文化是通過幾百年、幾千年的發展而形成的。一旦消失了,就不可能恢複到原有的真實的風貌。因此,對於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尤為重要,需要大量的技術手法,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由於技術及更新理念的失誤,造成建設性的破壞,其影響往往十分嚴重。如東街的改造,基本是推倒重建的方式,在樓層和道路路幅選擇上均出現問題,造成對泉州古城風貌的缺失。對於如何處理古城風貌的保護和現代化等問題,過多地注重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沒有對城市成長進行有效的管理,使得曆史文化街區出現很多的假古董。而最近對於西街的改造也基本沿襲了這種方式,對外卻宣稱修舊如舊。
在單體建築改造技術與更新手法理念上也存在較大問題。城市風貌很大程度體現在建築上,單體建築是其最基本的元素。對於單體建築的改造,很多隻是停留在表麵的修飾,甚至還改變了原工藝、原材料。而對於內部的更新卻很少,使得空間出現浪費現象,導致老城區出現衰退。根據泉州文物保護區保護要求,不能隨意改變原有狀況、麵貌及環境。如需進行必要的修繕,應在專家指導下按照原樣修複,做到修舊如故。影響文物原有風貌的現有建築物、構築物必須堅決拆除。
城市是在不斷成長的,必須有新的技術,新的理念為城市成長提供支持,促進城市的發展。相反,落後的技術和理念會使得老城衰落,出現“城市角落”問題,使新城發展受到阻礙。
4泉州中山曆史街區案例研究分析
曆史街區保護是城市可持續發展重要的方麵和條件,它是一種動態的城市遺產,承載著城市的過去、現在,並演繹將來。在泉州市區眾多的街區改造中,中山路的更新改造,是泉州城市發展與保護的重要案例。
4.1中山路曆史街區形成及發展現狀
對一個街區的改造更新,必須要了解該街區的曆史沿革及在整個城市發展中的地位,所作的規劃設計也才具有適用性。
泉州中山路的發展主要經曆了三個過程。第一階段,中山路形成階段。唐代府衙前的南大街,就是現在中山路的一部分。第二階段,中山路興起後衰落階段。隨著宋、元時期泉州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泉州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中心之一,被馬可波羅稱為“東方第一大港”。那時的城市建設也達到相當水平,據說街道寬闊“可容十四匹馬齊驅”。而到了明、清,朝廷閉關自守,海外貿易萎縮,泉州漸漸失去其“東方第一大港”的地位,中山路逐漸退化,到清末時,街道寬度被減縮到一丈多寬。第三階段,改建騎樓而獲新生階段。民國初年,泉州中山路由南洋華僑投資改造成為騎樓街道,建築形式明顯受到南洋的影響。經過這次改造,泉州中山路及舊城區的街、巷都有較大變化。
中山路長達2公裏多,縱貫泉州古城南北,是泉州一個很重要的軸線,是泉州城市建設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曆史見證。隨著整個城市的發展,中山路商業的發展變遷,以及市民生活環境意識的提高,據規劃部門規劃,中山路將有可能被改建成步行街。
4.2街區更新手法分析
4.2.1進行分類,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更新
中山路的改造,采用了修複性的保護與整治做法。根據規劃,首先將中山路現存建築分成了三大類,並采取不同的整修措施。第一類:保存類,立麵保存完好,能體現中山路近代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結構良好,僅需簡單加固和局部維修,應完全保留。第二類:修整類,立麵因年久失修或改建與中山路建築風格略有差異,結構質量尚可,需作深入加固和局部複原,可修整後保留。第三類:重建類,建築立麵與中山路建築風格嚴重不協調的改建建築和結構質量差的危房,應拆除後按照與周圍建築相協調的風格進行設計、重建。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整個街麵、內部空間進行改造,達到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