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小孩護理老偏方,精心嗬護助成長(3 / 3)

中醫認為,小孩流口水是脾胃濕熱,或脾胃虛弱,不能攝納津液所致。脾胃濕熱的孩子流的口水黏稠,口氣重,舌紅苔黃,指紋色紫,還有食欲不振、腹脹、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等症狀,治療時宜清熱祛濕。脾氣虛的孩子則食欲不佳,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曾女士的孩子就是屬於這種情況。按照中醫的理論,脾虛的人麵部肌肉容易鬆弛,加上口腔內腺體分泌物多,睡覺時不能自主咽口水,口水很自然就流出來。

我告訴曾女士,脾虛主要與飲食不節製有關。孩子三餐無規律,暴飲暴食,或過量吃甜食、生冷油膩的食物,都會導致脾虛。曾女士連連點頭,說這孩子平時是老人帶,確實不太規律,甜食也吃得多,以後真得注意了。

對於脾虛的孩子,補脾益氣才是治療的根本,於是我給曾女士推薦了一個偏方:取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幹,一並研為細末備用;將大米煮成稀薄粥,待粥將熟時,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趁熱服食。每日早晚兩次,連用5天。

中醫認為,益智仁可溫補固攝,暖脾、止瀉、攝唾,溫腎、固精、縮尿;茯苓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現代研究發現,益智仁含揮發油、益智仁酮、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多種氨基酸、脂肪酸等,益智仁煎劑具有健胃、抗利尿、減少唾液分泌的作用;而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鬆弛消化道平滑肌,具有抑製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兩者合用,對脾虛造成的小兒流涎症有很好的療效。

我囑咐曾女士,平時可給小孩吃健脾食物,如芡實、山藥、薏米、蓮子、大棗、栗子、胡蘿卜、香菇、扁豆等,隻要不過量,慢慢就能把脾胃給調過來。曾女士的寶寶按我的方子服用了一個療程,口水量逐漸減少,之後她繼續給寶寶調養,一個月後就徹底止住了口水。

6.寶寶整夜哭鬧好心煩,五倍子膏讓全家都睡安穩

症狀:小孩受驚夜間哭鬧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五倍子1.5克,研成細末,用老陳醋調成膏狀,外敷臍中,用膠布固定,貼10~12小時。每日換藥一次,連敷3天見效。

小孩晚上哭鬧,是許多新媽媽最頭疼的。尤其是還在上班的媽媽,白天累了一天,晚上還不能休息。很多姐妹生孩子之後,比以前瘦了很多,原因就是這個。我表妹的孩子,從四個月大時就有夜啼的毛病,白天還好好的,到了夜晚常突然驚醒,哭鬧一兩個小時,表妹簡直煩透了,換尿布、喂奶、安撫……婆婆也在一邊出主意,可幾乎沒一個管用,最厲害的時候,一直哭到天亮,連聲音都嘶了。

後來,表妹打電話向我訴苦,我一邊安慰,一邊提醒她,別小看孩子哭鬧的問題,小孩夜間哭鬧,不單單是睡前過飽過饑、被褥太厚、尿布濕了等生理因素引起的,它還可能是某種疾病的表現,如急性中耳炎、蟯蟲病、軟骨病等,一定要帶孩子上醫院檢查一下。表妹聽了我的勸,上醫院做了一係列檢查,沒查出什麼疾病,脈象唇舌沒異常變化,也不缺鈣,這是怎麼回事呢?

表妹又說,這孩子白天午覺和精神都好,胃口也照常,便便也正常。但隻要到了晚上,肯定睡不踏實,常在夢中驚醒,醒來哭得臉色泛青,緊緊抱住她不放,運氣好也要安撫很久才會入睡。

中醫認為,小孩夜間哭鬧一般是中焦虛寒、心經積熱、恐懼驚嚇所致,寒則痛而啼,熱則煩而啼,驚則神不安而啼。根據表妹的描述,我想這個孩子應該是受驚夜啼,於是我建議她試一個小偏方:取五倍子1.5克,研成細末,用老陳醋調成膏狀外敷在肚臍中心的神闕穴,再用膠布固定,貼10~12小時。每日換藥一次,連敷3天可見效。

小孩夜間哭鬧是一種常見病,臨床上因熱擾心神而煩躁哭鬧的孩子最多見,但也有不少是因為突受驚恐而引起。現代醫學認為,驚嚇是由於小孩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對外界的變化,特別是聲音的變化不能作出正常反應而引起。中醫則認為小孩髒腑嬌嫩,形氣未充,心氣虛,膽氣弱,腎氣虧,易受外界的幹擾,有時看到什麼可怕的東西、聽到什麼異常聲響,或受到其他外來刺激,都可能會引起小孩驚恐而氣機逆亂、神誌不安,這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對於夜驚啼哭的孩子,治療時需鎮定安神。上方中的五倍子斂肺益腎、止瀉固脫,歸肺、大腸、腎經,一般用來治肺虛久咳、自汗盜汗和拉肚子的比較多,但它還可以治小兒夜啼,這個功效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神闕穴又名臍中,是人體經絡總樞,古人有“臍為五髒六腑之本”“元氣歸髒之根”的說法。肚臍是最怕著涼的地方,作為腹壁的最後閉合處,它的屏障功能較差,但正因為它是腹壁最薄的地方,在這個部位敷藥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吸收,藥效可以直達病所。這個方法見效快,無副作用,特別適合年齡小的孩子,臨床上年齡越小的孩子治療效果愈明顯。五倍子敷肚臍,除了對小孩夜間哭鬧有效,對小孩遺尿和小孩盜汗也有一定效果,如果家裏的孩子有這個毛病,也可以一試。

表妹按我的方法給孩子敷藥,果然,敷了三天,孩子夜間哭鬧的時間明顯縮短了,第四天晚上,孩子不再容易驚醒,安安穩穩睡著了。表妹問我要不要繼續給孩子敷藥,我叫她可以不用再敷了,夜間啼哭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好轉的,不用太擔心。

7.小孩吐奶不用怕,按按小肚子即可

症狀:嬰幼兒吐奶,量多頻繁

偏方:喂奶半小時後,以嬰兒肚臍為中心,四指並攏,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嬰兒腹部,用力要適中,幅度不能太大。按摩5~10分鍾,每隔4~6小時按摩一次,堅持數周,吐奶現象減少後可相應減少按摩次數。此方適合因脾胃虛弱引起吐奶的小孩,如急性疾病引起的吐奶、嘔吐現象,應采取其他方法或送院治療。

甘小姐是我以前的病人,最近她喜添一位小千金,一家人都寶貝得不行,給孩子吃的,用的都是千挑萬選,但小寶寶卻似乎“不領情”,不管是吃母乳還是吃奶粉,給她喂奶後沒多久就把奶吐得差不多了,於是隻能一點一點地喂,給她喂一頓奶,往往要折騰幾個小時。為此,甘小姐都給孩子換了好幾種進口奶粉,喂奶時也嚴格按照婦嬰手冊的指導來做,但小寶寶的胃口卻沒有一點改變。

家裏的老人喜歡看中醫,看到孩子這樣,說還是找中醫調理一下比較好,甘小姐就帶著孩子來找我看病。

我給孩子做了一些體表檢查後,又問了一些平時的症狀,了解到她還是能喝奶的,大小便也基本正常,應該不屬於腸道病變導致的吐奶。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應屬於小兒脾虛,無法下納。嬰幼兒的腸胃功能發育尚未完善,胃的入口——賁門的收縮功能比較弱,而且寶寶的胃在腹腔內是處於水平位置的,很容易因為喂奶的姿勢不正確吸入大量空氣,在喝完奶後就容易因為打嗝、噯氣等原因出現吐奶或溢奶。

吐奶的情況常出現在四個月以內的嬰幼兒,四個月後嬰幼兒的腸胃功能逐漸完善,吐奶就比較少出現了。甘小姐的孩子才兩個月大,如果用藥物來調理的話,怕孩子的腸胃不容易接受,另外也比較麻煩,所以就建議甘小姐給孩子做做腹部按摩。可能因為孩子太小,我看她比較遲疑,就告訴她,小兒按摩是經過長時間驗證的中醫治療方法,通過按摩刺激小兒身體相關的穴位和部位,就可以達到緩解病情、改善體質的效果。

這種小兒腹部按摩的方法也很簡單,以嬰兒的肚臍為中心,四指並攏,按順時針的方向輕輕按摩,用力要適中,幅度不能太大,按摩最佳時機選擇在寶寶兩次吃奶之間,不宜在吃奶後立即按摩,以免加重嘔吐,按摩5~10分鍾,每隔4~6小時按摩一次,堅持數周,吐奶現象減少後可相應減少按摩次數。初學按摩的人容易犯摩擦皮膚的錯誤,其實用力的要點是向下,而不是向周圍,手指和皮膚是不形成摩擦的,按摩完畢後,皮膚不會出現發紅的現象為好。

我給甘小姐示範了幾次,她很快就掌握了方法,我又告訴她,這種按摩腹部的方法適合因為脾虛引起吐奶的情況,也適合小兒出現便秘、上火的症狀,如果是有腹瀉的時候,就可以采取逆時針的方向來按摩,可以起到止瀉的效果。不過,如果是因為腸胃炎等急性疾病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就不能隻靠按摩來治療了,必須要采取藥物治療和相應的處理,所以及時帶孩子上醫院看病才是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