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麗聽了我的解釋,高高興興地走了。兩個月後她告訴我,她這段時間嚴格按照我的醫囑執行。為了避免自己又再連續玩幾個小時網遊不休息,她還專門安裝了一個軟件,每隔半個小時,這個軟件就會強製電腦黑屏,提醒她起來活動頸部,放鬆肌肉。如此堅持了一個星期後,她的手就再也沒有麻過。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疾病也會引起手麻,就是“腕管綜合征”。這個病是因為前臂的正中神經受擠壓而引起的。治療起來也有個簡單的偏方,在前臂中線上,由腕關節處至肘關節,由下往上揉搓,以左右橫向揉搓為主,注意用力要大,力透深處。這樣做是為了揉鬆正中神經周圍的組織,解除神經的壓迫,病症自然就能消失了。
此外,按摩頸椎側麵的這種方法,其實不僅對於手麻有效,如果你出現了上肢的乏力、疼痛,也可以嚐試用這個方法。這是因為頸椎側麵的斜角肌如果把支配手臂、上肢的神經給壓迫住的話,不但會導致手麻木症狀,也可能會導致乏力、上肢疼痛等不適,所以如果有後麵這兩種情況的話,也不妨試試,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26.咽部有異物感,試試“拔蘿卜”
症狀:咽部異物感(頸源性咽炎)
偏方:將雙手的大拇指壓在頸椎脊柱兩旁,由第七頸椎棘突開始,平行於脊柱,自下往上按摩、推動,力度要大,每次按摩5分鍾,按摩時要求患者同時做吞咽口水的動作。按摩完畢後,雙手置於兩側枕骨下,用力向上拉伸頸部,持續拉伸5秒鍾後,放鬆休息約10秒鍾,再行拉伸,反複3遍。每日治療1次。
有位二十多歲的女患者來門診找我看病,她的職業是秘書,每天一上班就要坐在電腦前處理文件,忙起來時,一上午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她說,在三個月前,突然覺得咽部不舒服,具體表現為咽部異物感,總覺得喉嚨裏卡住了一口痰,又緊又貼。她總是要“嗯、嗯”地咳嗽,希望能把這口痰咳出來,但總是無法如願。
當她工作繁忙、精神集中的時候,這種咽部異物感倒不太強烈,但一靜下來,這種感覺就比較明顯,弄得她一到休息時間就會“嗯嗯嗯”地呻吟,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哮喘病發作呢。這位女患者已經在五官科、內科看過一輪了,吃了不少藥,總不能見好,現在,經人介紹找到了我。我仔細翻了她之前的病曆,她確實看了不少醫生,有醫生認為她是咳嗽變異性哮喘,開了抗過敏藥,無效;有醫生認為她是鼻炎引起的咳嗽,開了治鼻炎的藥,無效;也有醫生認為她可能是胃病引起的咳嗽,開了治胃的藥物,無效;還有幾個醫生認為她隻是慢性咽炎罷了,但開的治咽炎的藥,這位女士吃了依然無效。短短的幾十天,這位患者的病曆已經寫滿了十幾頁,但困擾她的症狀依然沒有任何好轉。看完病曆,我心裏大概有數了,又詢問了一下病情,然後對她說,我有一個叫做“拔蘿卜”的按摩偏方可以試一下,如果奏效的話,很快就能解決她的不適了。征得同意後,我先讓她端坐在椅子上,然後我將雙手的大拇指按在她頸椎脊柱兩旁,由第七頸椎棘突開始,平行於脊柱,自下往上稍微用力地推動,推動時還要深按,並要求她同時做吞咽口水的動作。如此推動、按摩了幾次,患者突然告訴我,原來咽喉處那塊緊緊的痰塊,似乎有點兒鬆動了。我又按了幾次,最後將雙手的拇指置於她兩側枕骨下,用力向上拉伸頸部,持續拉伸5秒鍾後,讓患者放鬆休息幾秒鍾,再行拉伸,反複3遍。
做完這些動作後,我問女患者的感受,她驚喜地告訴我,喉嚨處的不適感,減輕了一半呢。隻是,我的手勁實在很大,剛才按摩的時候,她幾乎要痛得叫出聲來了。我說,要治病,當然要受點小苦,長痛不如短痛,女患者聽了點頭稱是。
我請她第二天再過來門診部接受第二次治療,估計照這樣治療上三四次就能痊愈了,女患者說不行,她明後兩天要到外地出差。那也沒問題,我告訴她可以自己把雙手的拇指伸到頸後進行按摩治療。此外,如果自己沒時間按摩,還有個懶辦法叫做“蹭床欄”,具體做法:躺在床上,將脖子的下端靠在床欄上,身體向下移,將頸部在床欄處上下摩擦10次,以按摩脊柱兩旁的頸肌。另外,將枕骨靠在床欄邊上固定不動,以此為支點,頸部肌肉用力收縮,向下拉伸脖子,也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女患者回去依方行事。出差回來複診,她告訴我方子果然有效,現在她的咽部不適感大約隻剩下十分之一了!另外,她平時經常有頸部僵硬、酸痛的不舒服感,這兩天自己“拔蘿卜”、蹭床欄後,這些症狀也明顯減輕了很多。我給這位女患者采用的是中醫推拿的理筋、拉伸手法,在民間的俗名就叫做“拔蘿卜”。這是因為拉伸脖子的手法與拔蘿卜的動作比較相似。像她這樣整天坐辦公室對著電腦的人士,經常出現頸部酸痛不適等症狀,這個大家都容易理解。但頸部不適可能導致咽喉部不適,一般人就不太了解了。
有人做過統計,如果患者的頸椎或頸椎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出現病變的話,就有42%的概率會同時出現咽部不適感,原因是咽喉部的神經與頸部的神經是相通、相聯係的。當頸椎或頸椎旁的軟組織有病變時,刺激到頸部的神經,就可能連累到咽喉部的神經,造成咽部不適了。而“拔蘿卜”、蹭床欄這些偏方,能夠針對性地治療患者的頸部不適。頸部不適消除了,咽喉部的神經不再受到刺激,患者的症狀自然就能夠迅速消失了。
這次看病後,這位女患者從此成了我的忠實粉絲。後來她告訴我,她的幾位朋友也有咽部異物感。她用從我這裏學的招數把朋友們的病都治好了,朋友們因此稱她為“半仙”。
27.想治好足跟痛,揉搓小腿
症狀:足跟痛
偏方:在足跟上方的跟腱,以及小腿後側肌肉處尋找一個反應點(一般在三陰交穴的附近為多),按壓此處後,如果足跟痛可明顯減輕,即可在此反應點反複用力揉搓,每天揉搓5~10分鍾。
趙女士一年前右腳得了足跟痛,不算嚴重,主要症狀是站在地上,身體後傾,踮起前腳掌時足跟會明顯疼痛,平時走路久了也會疼痛。其他醫院的醫生告訴她,可以在足跟處打封閉針,效果肯定好。但趙女士一想到要把那麼粗的針頭紮進腳跟裏就不寒而栗,於是斷然拒絕了。後來采用不打針的方法,例如泡腳、理療之類,弄了兩個月都沒什麼效果。後來,趙女士來找我看病,我告訴她一個值得試試的方法。我先讓她站起來,身體後傾,踮起前腳掌,她試了一下,說一做這個動作右腳跟就會疼痛。我蹲下身去,用拇指和食指緊緊捏住她右腳跟腱處平齊三陰交穴的地方,然後讓她重複剛才的動作。這回她告訴我,感覺不到疼痛了。
我讓她坐下,然後在剛才捏住的那個位置用力反複揉搓。我的手勁很大,趙女士連連叫痛。我讓她忍一忍,連續給她揉搓了5分鍾,然後讓她起來再做做身體後傾、踮起前腳掌的動作。她連試了幾次,臉上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驚喜地告訴我,困擾她一年多的足跟痛,竟然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鍾內消失了。我叫她先不要那麼快下結論,一個星期後再來複診,到時候才能知道這足跟痛是不是真的完全消失了。三天後趙女士回來複診,欣喜地說這幾天她的足跟痛確實沒有再出現過,昨天她還出去逛了次街,連續走了兩個多小時也沒有出現疼痛的症狀,要是以前走半個小時就會疼痛難忍了。於是,我又幫她在小腿跟腱處揉搓了一會兒,告訴她如果還有不適再回來複診。
大約三個月後,她告訴我足跟痛沒有再出現過,已經完完全全好了。按常規來說,對付足跟痛,一般要在足跟處著手治療,為什麼在這個病例中,我在遠離足跟的跟腱處揉搓幾下,就能輕鬆消除頑疾呢?其實臨床研究發現,不少患者感覺足跟處疼痛,其實是一種錯覺。這些患者的足跟處並沒有什麼損傷,而是在足跟上方的跟腱、小腿後側的肌肉上存在著損傷病灶。這些病灶會產生一種有趣的醫學現象,叫做“牽涉痛”。有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產生錯覺,損傷病灶的地方感覺不到疼痛,反而在遠離損傷病灶處感到疼痛。這種“牽涉痛”的現象臨床上並不少見,最典型的例子是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發作時心髒缺血,患者一般都會感到胸前區有悶痛感;但臨床上也有很多患者的胸前區並沒有疼痛,反而在肩膀處、肩背處、胃脘處感到疼痛,有些患者甚至還會表現為牙痛。
趙女士的足跟痛,也是這種情況。她的實際病灶是右腳跟腱處的慢性損傷,但她的大腦卻錯誤地感覺到足跟處有損傷,從而產生了足跟痛的錯覺。她之前接受的治療,全部集中於足跟處,根本沒有針對病灶進行針對性治療,效果又怎麼會好呢?那麼,為什麼我為趙女士治病時,隻在她右腳跟腱的平齊三陰交穴處揉搓,而不在其他地方尋找病灶點呢?答案很簡單,根據臨床經驗發現,這個區域最容易產生“足跟牽涉痛”現象,所以我才會第一時間在這裏進行治療。各位讀者碰到足跟痛時,也不妨首先選擇這個區域一試。如果不知道“三陰交”這個穴位在哪裏的話,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定位:伸直手掌,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並攏緊靠在一起,然後把手掌放在患者的腳踝上,食指緊靠著內踝尖,尾指處的平麵,就是三陰交穴所在的平麵了。
不過,並不是所有足跟痛的患者,都能夠通過搓揉三陰交穴而達到治愈效果的。如果在三陰交穴位揉搓無效,就應該再在小腿後側的其他區域耐心地一處一處按壓。如果找到某個區域,按壓後足跟疼痛能夠立即減輕或者消失,那麼就在這個區域揉搓治療,往往會取得理想效果。
總之,如果足跟痛是“牽涉痛”引起的,治療時可以首先在三陰交穴位附近尋找治療點,但不可拘泥於這個區域,一定要靈活變通,在小腿後側細心尋找理想區域,才是取得療效的最根本所在。這就像武術搏擊一樣,按拳譜出招是沒錯的,但是搏擊時如果隻拘泥於拳譜,而不會根據實際應對,那肯定是要被打得鼻青臉腫的。
28.推按踝關節,治療腳底發涼
症狀:足部發冷,尤以腳底冷為主
偏方:在內髁尖與足跟腱之間找到一個明顯的壓痛點,大拇指用力按壓此點5~6秒,再用力前後揉搓3~5分鍾。
張女士今年41歲。她從去年開始,雙足時常發冷,尤其是在夜晚和空調房裏,以兩個腳底最為明顯,嚴重時,甚至不能吹風。去醫院查血,醫生說可能是風濕或受涼了,就開了治風濕的藥,吃了幾天,病情好一點,但一停藥,還是老樣子。後來聽說我有偏方治療的經驗,張女士專程來找我看病。
我給張女士做檢查時,室內溫度在30℃左右,我發現她的小腿處皮膚溫度正常,腳背的溫度也基本正常,但雙腳腳底的皮膚溫度卻明顯偏低,手感明顯較涼。我心裏基本有了底,對她說有一個簡單的偏方可以治療這個病症:在雙足踝關節的內髁尖與足跟腱之間的區域,尋找一個有明顯壓痛的穴位點,找到後,以大拇指用力按壓此點,並使勁前後揉搓。越用力越好,時間無需太久,關鍵在於力量要大。
我在張女士的雙腳內髁尖下各找到一個明顯的壓痛點,按壓時分別隻用了5~6秒鍾,但力量很大,雖然事先告知她可能會感覺疼痛,但按下去時她還是痛得忍不住叫了出來。按壓後,又揉搓了3~5分鍾。張女士感覺雙腳開始變暖,首先是足踝處變得溫暖起來,然後溫暖感漸漸蔓延,不到幾分鍾就擴張到整個腳底。當晚睡覺時她的腳底發冷的症狀完全消失了。為了鞏固療效,張女士回家後每天都堅持用這個偏方,堅持了兩個星期,她腳底發涼的毛病就再也沒犯過了。腳底發涼這個病好發於女性,男人得這個病症在臨床上比較少見。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都是高跟鞋惹的禍。穿高跟鞋一方麵容易扭傷腳,引起踝關節處的軟組織損傷;另一方麵,即便沒有扭傷腳,穿高跟鞋的時候,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處於一種長期過度拉伸的狀態,時間久了,就會發生慢性損傷。正是這個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損傷導致了腳底發涼的症狀。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在內髁尖下有一條“脛神經”的分支。這條脛神經的分支通過踝關節後,最後會一直通往腳底,並支配著腳底處的血管。當踝關節軟組織損傷後,就會產生纖維組織增生,增生的纖維可能會對這條脛神經分支產生擠壓。由於這條分支正好連係著腳底的血管,神經受刺激後,就可能導致腳底的血管過度收縮,令腳底的血液供血減少,這樣患者就會感到腳冷,手摸上去也會感到皮膚溫度降低了。之所以要在內踝尖與足跟腱之間找到一個有明顯壓痛的點,是因為這個點就是軟組織損傷、纖維增生的地方。在這裏通過強力的揉搓按摩,能夠揉鬆局部緊張的組織,減輕對脛神經分支的壓迫。神經不受壓了,支配神經的腳底血管就會放鬆,重新擴張,就能夠達到腳底迅速溫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