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奧秘縱橫談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你須知道自己”。我們想借用這句名言,提醒每一個中老年人,“你須知道自己”,這裏的“自己”是指自己的機體。也就是說,每個中老年人都應該學習和掌握點醫學基礎知識,如生命的起源、人體生理解剖、人體各時期的生理變化特點等。以便能夠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生命的過程中健康地駕馭自己。
有人會覺得,我對自己早已很熟悉了。一個正常的人體,無非是頭顱、頸部、軀幹、四肢四大部分,麵部有五官,軀幹裏有五髒六腑,這都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是,機體的具體結構,各器管的生理功能,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每個年齡時期的生理變化特點等方麵的知識,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缺乏的,如果人們缺乏這方麵的知識,就不可能搞好自我保健、飲食營養、勞動保護、體育鍛練及預防疾病。久之,就會影響身本健康,甚至發生疾病,縮短壽命。
人類對於認識自己,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現在人們都知道,人的意識和活動都是由大腦支配的。可是在古代,人們認為心是意識和思考的器官,所謂“心之官則思”,所以,“思”“想”“慮”“念”等與思考有關的文字,下邊都有個“心”。
關於血液循環,已知是由心髒和血管組成。心髒裏動力“泵”,血液在心髒的推動作用下,由動脈血管到毛細血管,之後回流到靜脈,再回到心髒,這樣周而複始不停地工作,維持著人體的正常功能。盡管人們很早以前也知道心髒和血管相連,但對動、靜脈血管中的物質和各自的作用,卻不十分清楚。如古希臘時代的醫生們,由於從屍體上觀察到血液幾乎全部在靜脈血管中,而動脈血管是空虛的,就認為人體動脈血管裏充滿著由肺髒進入的空氣。公元二世紀,古羅馬時期的大醫學家蓋倫認為,人的靜脈和心髒的右部相連接,動脈和心髒的左部相連接。血液在肝髒生成,帶有富有營養的“天然精氣”。一部分血液由心髒經過靜脈流到全身各部,另一部分血液卻經過心髒中間間隔裏看不見的血管,由心髒的右邊流到心髒的左邊,在那裏和肺髒吸進來的空氣相混合,然後這種帶有“生命精氣”的高級血液,又通過動脈在身體的各部象潮汐那樣不停地漲落,使人體的各種器官發揮著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六世紀後半期,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又提出了靜脈血液從右心室經過肺循環流入左心房,變成新鮮的動脈血液的新見解。後來英國的醫生哈維,親自解剖了八十多種動物後,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血液循環學說,並在1628年出版了《動物心血運動的解剖研究》一書。哈維死後,意大利解剖學家馬爾比基等,用顯微鏡觀察到動、靜脈血管之間的毛細血管網,完全證實了哈維的學說,才最後完成了人們對血液循環的全部認識過程。
我國清代名醫王清任,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認識到一個醫生掌握人體內部結構,對於疾病的診治,具有重要的意義。他除了精心研究古代解剖學外,還經常解剖觀察屍體,把人體內髒的各部位詳細繪製成圖,並出版了《醫林改錯》一書,改正了古代醫書中,記載髒腑結構和功能上的某些錯誤觀點,為發展我國的解剖醫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前人為了認識人體,走過了一個曲折漫長的曆程。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種先進的醫療儀器不斷問世,解剖生理學的研究,也由宏觀發展到微觀,由組織細胞發展到對分子、原子的研究。人們對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機體,似乎已不成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是無止境的,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奧秘未被揭示。如祖國醫學中的經絡學說,中醫認為,它是人胸部氣血運行的通路,經是縱行的通路,絡是橫行的通道,它內聯髒腑,外通肌膚,布滿全身。但是,時至今日,經絡在人體內的構成、形態、存在形式及與各髒腑的功能聯係,卻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仍然是醫學界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問題。
由此可見,人體的奧秘是深奧的,認識自己的機體,也非容易之事。我們意在通過介紹些人體解剖生理學基礎知識,中老年時期,尤其是老年時期人體生理變化特點以及影響人體健康的有關知識,幫助廣大的中老年人學習和了解機體的結構、功能、生理特點、變化規律,以便能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為學習和掌握其他方麵的衛生知識,實施有效的個人自我保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奠定良好的基礎。
中老年生理變化
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內逐漸發生重大生理變化,即衰老。衰老是人類生命過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主要表現在人體內的細胞和各個器官的功能減退狀態。“有生之年歎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便是描寫人體衰老的變化過程。
人體功能的減退狀態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麵:一是細胞內物質代謝的分解過程大於合成過程;二是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降低;三是對損傷的修複能力降低;四是對致病因素的感受力升高;五是對外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減退;六是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老年人各器官、各係統的衰老變化特點,對人們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延緩衰老過程,以達到“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的目的,為人類多作貢獻更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