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再重要,也沒有我們的身體重要。
50.應酬多得了脂肪肝,記得大蒜和山楂
症狀:暴飲暴食、喝酒引發的脂肪肝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每天1個大蒜(約10瓣),出外應酬前或應酬時吃。
②山楂20克,泡水飲用,每日2~3次。
有位中學老同學調到卷煙廠任業務經理,工作之一就是陪客戶大餐小宴。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茅台洋酒,營養豐盛,不到半年人就發福了一圈。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很高興,覺得可以出入高級酒店,盡情享用各種高級佳肴美酒,這人生也算是混得像模像樣了。但年底單位組織的體檢卻讓他笑不出來,因為B超顯示他得了脂肪肝。醫生告訴他,這是長期喝酒、進食過多肥膩食品導致的,叮囑他要注意飲食控製,還開了降脂藥給他吃。
服用了一段時間的降脂藥,複查B超脂肪肝總算好轉了,醫生建議他再吃一段時間的藥,我同學這回可不大樂意了。他看過降脂藥的說明書,上麵講這個藥有多種副作用,而且對肝功能也可能產生損傷,他擔心吃久了反受其害。但不吃降脂藥吧,自己的職位決定了必須還得經常出去陪客戶吃喝,雖然他已經很注意席上隻吃清淡之品,肥膩的基本不碰,但是喝酒卻完全控製不住。沒辦法,不喝酒,誰跟你談業務啊!他很是發愁,覺得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於是專門過來找我,想求個妥善的處理辦法。
我安慰他不必擔心,其實降脂的措施有很多,並不是隻靠降脂藥才能解決的。比如吃大蒜就是個安全又有效的辦法。實施起來也很簡單,出去吃喝時,自己帶一頭大蒜(10瓣左右),席上邊吃喝邊把這頭大蒜給吃掉就行了。看他露出疑惑的神色,我說可別小看大蒜,雖然值不了幾個錢,但對脂肪肝來說,還真是妙藥呢。
大蒜相傳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早已是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藥物價值更是不可低估。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大蒜含有能夠降脂、控脂的大蒜素和大蒜油成分。大蒜對脂肪肝的功效也已得到許多實驗證實。比如有研究對一批愛吃高脂肪飲食的受試者進行觀察,讓其中一部分受試者同時吃大蒜,另一部分不吃。三個月後檢查他們的肝髒,吃和不吃的區別非常明顯。常吃大蒜的那組受試者,肝髒基本處於正常的形態,但沒有吃大蒜的那組人,卻有一部分得了脂肪肝。
除了能夠減少脂肪對肝髒的損害,防治高脂飲食引起的脂肪肝,對於喝酒導致的脂肪肝,大蒜也有作用。研究發現,隻要在喝酒前或喝酒時吃幾瓣大蒜,酒精對肝髒的損傷就能降至最低,但如果喝完酒後一兩個小時再亡羊補牢,那就沒有什麼效果了。
老同學聽完很感興趣,又問我:飯桌上的很多菜肴裏都有蒜作為調味料,吃菜不就行了,何必要自備生大蒜呢?我告訴他,大蒜就是生的好,因為像大蒜素這些有效成分並不穩定,高溫一煎炒,很快就會被破壞掉,降脂護肝的作用自然就大打折扣。南方人吃蒜,一般都是放到菜裏作調味料炒熟了吃,在北方,人們則把生大蒜用蒜臼搗成蒜蓉,拿來做拌黃瓜等涼菜,或者直接拿著生蒜頭佐餐。從醫學的角度看,北方人吃蒜的方法才是正確的。
老同學聽得連連點頭,想了一下他又有了新的問題:生大蒜吃完有口氣,而且口感比較辣,他怕長期吃受不了。再說他去的都是高級酒店,見的往往是大客戶,要是自己帶頭大蒜過去,有時候怕被人笑話,麵子上過不去,問我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我想了一下告訴他,可以吃醃製過的大蒜,比如常見的有糖醋大蒜頭,而且在很多酒店都有準備,往往作為餐前小菜供應,吃飯前要上一盤,喝酒前或喝酒時食用,就完全不必擔心尷尬問題了。
糖醋大蒜頭,有些地方俗稱糖蒜,就是拿生大蒜浸泡在米醋裏,加上紅糖,密封上十天左右醃製出來,醃後的大蒜原先的辣味減少很多,且變得酸酸甜甜,味道相當不錯。而且大蒜裏的有效成分經過醋的酸性環境浸泡後,會變得更加穩定,因此在防治脂肪肝的功效上與生大蒜基本一致。
我還告訴老同學,如果吃膩了大蒜,還可以換用另一個方子:山楂20克,泡水飲用,每日2~3次。山楂裏的黃酮成分具有顯著的降脂作用,而且山楂本身還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對於像他這樣經常吃喝,容易出現胃腸食滯的人最是適合不過了。
老同學得了兩個方子,高高興興地回去了。他按我說的做,大蒜、山楂換著用,盡管應酬未減,半年後複查,肝髒B超也完全正常。他高興地請我吃飯,席上他主動要了碟糖醋大蒜頭來吃,還跟我說自己在單位、家裏經常用山楂泡水當茶飲用。我告訴他最好能堅持下去,因為大蒜和山楂被發現還對於心髒大有裨益。如早在《本草綱目》就記載,大蒜可以治“血逆、心痛”,現代研究證實它對於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炎、保護心肌細胞、降血壓均有作用。至於山楂,它能夠強心、抗心律不齊,甚至還有降血壓功效,因此這兩樣食物,常服實在是大有裨益的。
51.款冬、紫菀加冰糖,巧治感冒和咳嗽
症狀:感冒後咳嗽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取10克款冬花,配上10克左右的冰糖,用沸水衝泡後,蓋上蓋子,燜上10分鍾左右,每天喝上2~3次,1周為一個療程。
②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冰糖20克,將款冬花與紫菀用紗布包裹紮緊後,加入冰糖共同加水煎服,2大碗水小火煎至1碗即可,每日1劑,1周為一個療程。
感冒往往會引起咳嗽,原理是病毒或細菌入侵呼吸道後,導致咳嗽反射出現。咳嗽的過程會把痰液、病原體排出體外,從而有利於疾病的恢複。一般來說,引起感冒的病毒、細菌等病原體一旦清除,咳嗽自然就會消失。但臨床上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況:感冒的其他症狀如頭痛、發熱、流涕等已經完全消失,但咳嗽仍然存在,患者往往表現為幹咳無痰,或者僅僅為少量的白痰。而且患者的咳嗽還有個特點,在聞到刺激氣味、吸入冷空氣、煙霧等情況下,才會誘發劇烈咳嗽,離開這些刺激後,咳嗽又會消失。這種疾病,在醫學上就叫做感冒後咳嗽,或者感染後咳嗽。在廣東的民間,又稱之為“肺熱未清”。
李小姐就是這樣一位患者,她因為要趕一個項目,連夜加班。同一個工作組中,剛好有人得了感冒,於是她也被傳染上了,頭痛、低燒、身重疲乏、咳嗽、咯痰等感冒的症狀全都有,不過吃了感冒藥後,兩三天基本上就痊愈了。讓她奇怪的是,咳嗽卻斷不了根,走在路上一陣風吹來,都會引起她劇烈的咳嗽,不得不停下腳步,等咳完了才走。回到辦公室,空調的風一吹過來,她也會咳嗽個不停。
同事們看她這個樣子,笑說李小姐像林黛玉一樣,弱不禁風。李小姐聽了隻好笑笑,以為隻是感冒還沒好透。但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她的症狀依然沒有改善。這回李小姐不淡定了,從報紙雜誌上,她知道感冒一般的病程就在一周以內,現在自己卻已經有十多天了,照理感冒怎麼都應該好了啊?同事們提醒她別不是像林黛玉那樣得了結核病,李小姐聽了很是害怕,馬上去醫院拍了胸片,卻發現肺部根本沒有問題。她聽說中醫治這類病很有辦法,於是就來中醫院掛號找到了我。
我看了李小姐帶來的胸片,又問了她的具體病症,告訴她得的就是感冒後咳嗽,這種病實際上是外邪入侵呼吸道的後遺症。其原理是呼吸道存在著過敏狀態,醫學上的專業名詞稱之為“氣道高反應性”。如何理解這種現象呢?有一句成語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過敏”、“高反應性”。舉個例子,美國在9?11事件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不管是警察還是公眾,總是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尤其在機場這種敏感地區,稍有異常,都會引起高度戒備,也時常發生反應過激的事情。這也是一種“過敏”、“高反應性”。
9?11後美國的過度敏感我們很好理解,與此同理,我們就不難明白感冒後為什麼也會存在著“過敏”。細菌、病毒(相當於恐怖分子)侵入了咽、喉、氣管等等部位,在這些地方,人體的免疫細胞跟這些外敵進行了殊死的搏鬥,終於把他們給完全殲滅,也就是說,感冒已經治好。雖然外敵已經清除,呼吸道處的免疫細胞、咽喉處的神經感受器細胞們卻還是如臨大敵,處於高度警惕狀態,會對本來正常的事物也作出過度的反應,比如吸一口涼風進來,本來正常情況下不算個事,但在“過敏”的狀態下,這口涼風也會視作恐怖行動,引發劇烈的咳嗽,以希望通過劇烈的咳嗽,把這口涼氣給快點咳出去。
李小姐聽我解釋完,笑著問我應該怎樣處理這個氣道高反應性。我給她寫了個方子,取10克款冬花,配上10克左右的冰糖,用沸水衝泡後,蓋上蓋子,燜上10分鍾左右,每天喝上2~3次,一周左右就能好轉。如果不嫌麻煩的話,則可以用下麵這個方子: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冰糖20克,將款冬花與紫菀用紗布包裹紮緊後,加入冰糖共同加水煎服,2大碗水小火煎至1碗即可,每日1劑,1周為一個療程。
款冬花,又名冬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款冬的花蕾。款冬花早被古人發現有止咳的功效,唐代有位著名詩人張籍,一次外感後出現了咳嗽,久久不能治愈,一位僧人介紹他用款冬花這個方子,他讓家人采來款冬花,煎服幾次後,咳嗽立刻就消失了。於是他高興地寫下了一首詩:“僧房逢著款冬花,出寺吟行日已斜,十二街人春雪遍,馬蹄今去入誰家。”以作為自己用款冬花治愈咳嗽的紀念。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款冬花有確定的止咳、抗過敏、消炎、祛痰的功效,所以單用款冬花泡茶飲用,已經能夠對感冒後咳嗽有效。而如果將款冬花與紫菀相配合的話,效果將為更佳。《本草綱目》款冬花項下記載:“得紫菀良”,紫菀項下指出“款冬為之使”,《備急千金要方》、《太平聖惠方》等大量古代醫籍中,也均有款冬花與紫菀配伍使用的記載。所以我建議李小姐如果有時間的話,采用第二個方子會更好。
我還專門提醒李小姐,款冬花在泡茶飲用時,最好是采用那種有金屬濾網的茶杯或茶壺來泡,否則泡出來的茶可能會漂浮著許多款冬花的碎屑,影響飲用。用款冬花、紫菀煎煮時,之所以要求用紗布先包裹起來,也是這個道理。
李小姐回家後,就按照我介紹的方子如法炮製。三天後她回來複診,說咳嗽已經明顯減輕,吹冷風時症狀也不像先前厲害了。我讓她再使用幾天,鞏固療效。後來李小姐沒再來複診,想來已經痊愈了。
52.職位升了,血糖高了?趕緊用這三個好偏方
症狀:糖尿病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取幹玉米須10克、幹桑葉10克、茶葉5克,將玉米須洗淨,同桑葉、茶葉一同放入杯中,衝入沸水250毫升,加蓋浸泡5分鍾,製成“玉米須桑葉茶”,反複浸泡,於三餐前後飲用。
②取新鮮香菇50克、黑木耳30克、生薑10克,將所有材料倒入鍋中,加水400毫升,煎煮至250毫升,加入調味料,即可當湯飲用。
③取薏米75克、白果(去殼)8枚,鍋中加入適量水,放入洗淨的薏米及白果仁,小火煮至薏米變軟,即可食用。注意,白果每日食用建議不要超過10顆。
老唐今年剛過五十,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在下屬眼裏,老唐似乎一整天都在外應酬,吃香喝辣,生活滋潤得不得了。而老唐自己卻明白,老板的工作和生活,不但精神壓力巨大,而且生活極不規律,簡直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苦不堪言。不久之前,老唐在體檢中發現餐後2小時的血糖增高,醫生告訴他還好發現得早,隻是早期糖尿病,但最好是開始吃西藥控製。老唐問這藥得吃多久能好,醫生告訴他這就難說了,搞不好下半輩子得一直堅持服用。老唐想想下半輩子得一直吃西藥,有些害怕,想找中醫看看,能否采用些綠色自然的方法調理調理。
我看完他的體檢報告,確實隻是餐後2小時的血糖超過了標準,空腹血糖是正常的。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做“糖耐量異常”,可以理解為早期輕度的糖尿病,但也不必太緊張,采用一些小偏方,還是能夠有效控製的,我給老唐提供幾個方子,供他選擇。
1.取幹玉米須10克、幹桑葉10克、茶葉5克,將玉米須洗淨,同桑葉、茶葉一同放入杯中,衝入沸水250毫升,加蓋浸泡5分鍾,製成“玉米須桑葉茶”,反複浸泡,於三餐前後均衡飲用。
2.取新鮮香菇50克(如為幹品,可用20克左右)、黑木耳30克(已泡發好的)、生薑10克,將所有材料倒入鍋中,加水400毫升,煎煮至250毫升,加入調味料,即可當湯飲用。
3.取薏米75克、白果(去殼)8枚,鍋中加入適量水,放入洗淨的薏米及白果仁,小火煮至薏米變軟,即可食用。注意,白果每日食用建議不要超過10顆。
這幾條偏方控製血糖的原理各有不同。第一個方子玉米須桑葉茶:方中的玉米須又稱為“龍須”,是一味古老的中藥。玉米須入藥記載首見於《滇南本草》,能治婦人乳結紅腫、乳汁不通、怕冷發熱、頭痛體困等病症,後世的醫家又漸漸發現它還有其他的功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發現玉米須水提取物有降血糖之功效。國內學者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玉米須能夠降血糖,原因在於其內含的多糖、皂苷成分。此外,玉米須還有降壓、降血脂之功,適宜“三高”人士常服。
至於桑葉,自古以來就是治療消渴症的常用藥。《本草綱目》中載“桑葉乃手足陽明經之藥,汁煎代茗能止消渴”。《中藥大辭典》則記載“桑葉有抗糖尿病作用”。藥理研究顯示,桑葉中含有的總多糖成分能明顯拮抗高血糖,其療效甚至與西藥二甲雙胍作用相當,對糖尿病高血糖症狀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此外,桑葉總生物堿及精製黃酮同樣也是降血糖的有效成分之一。
第二個方子中用到香菇,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掃光》中曾介紹了它提高免疫的功效,其實它內含的香菇多糖成分,還有降血糖、改善糖耐量、增加體內肝糖原的功效,其作用是通過調節糖代謝、促進肝糖原合成、減少肝糖原分解引起的,而非通過胰島素的作用。其中還用到黑木耳、生薑,也都有各自的功效。糖尿病真正的危害是對血管壁造成損害,從而導致動脈硬化,引發血管栓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而黑木耳有延緩、對抗動脈硬化的效果,生薑有減少血栓形成之效。他們的功效《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掃光》、《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煩惱一掃光》中都已介紹過,在這個方子裏和香菇搭配起來一起用,就能既控製血糖,又避免血糖引起動脈硬化、血栓形成了。
第三個方子裏的薏苡仁具有“益氣、主消渴”作用,同樣是中醫臨床治療“消渴”的常用藥物之一。其有效成分為薏苡仁多糖,主要是通過影響胰島素受體後糖代謝的某些環節,抑製肝糖原分解、肌糖原酵解,從而影響非糖物質的轉化,以及提高機體SOD活性,抑製氧自由基對胰島細胞膜的損傷,起到保護胰島細胞的作用。
這三個方子原理各有不同,我建議老唐回去後可以交替使用,如果最後發現哪一個最適合自己,也可以長期服用。老唐聽完,覺得這幾個方法使用的基本都是食材,使用起來也很簡單,非常滿意地回去了。一個月後他回來找我開驗單複查餐後2小時血糖的指標,結果顯示是正常水平。老唐非常開心,我告訴他不要麻痹大意,以後還要繼續堅持服用,並且堅持三個月或半年定期複查血糖。此外,他得這個早期糖尿病與其工作緊張、精神壓力大、應酬多都有關係,以後還是要盡量放鬆心情,能不管的事,就交給下屬去辦,能推的飯局,盡量推掉,這樣才會讓糖尿病長治久安,不引起嚴重後果。
最後要向讀者格外強調的是,對於早期、輕度的糖尿病,不少患者應用以上的方子是可以達到較理想控製效果的,但是對於中重度的糖尿病,它們一般隻能起到輔助作用,是不能完全替代降糖藥物的。
53.得了十二指腸潰瘍,烏貝散是奇藥
症狀: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烏賊骨、浙貝母按3:1比例,兩藥均烘幹後研磨成細末,裝入密封的瓶子內攪勻,每次取5克細末,用溫開水送服,三餐前各服1次,4周為一個療程。
有一天,我接診了一位馬先生,說自己有十二指腸潰瘍,請我幫他開個方子治療。我翻看他的病曆,發現馬先生上星期剛做完胃鏡,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他還掛號找過兩位醫生,他們都已經給他開了處方了,為什麼還要來找我呢?
我向馬先生提出這個疑問,馬先生不好意思地說他來自湖南,在廣州打工,工作很辛苦,為了省錢,他一日三餐都吃得很節省。去年開始他經常有胃痛,但因為經濟不寬裕,他一直忍著,沒敢去醫院看,上個星期胃痛得實在難受,才下狠心來醫院看病,並做了胃鏡檢查。醫生也給他開了中藥和西藥,但價格不菲,而且要連吃一個月左右,他算了一下總費用,覺得對他來說難以承受。後來,他想再試試,就又找了個醫生開方子,但開出的方子同樣不便宜,所以他都沒有去拿藥。後來一位老鄉叫他來找我看看,說我能提供些便宜的小偏方,既治病又能省錢,所以他就來找我了。
聽馬先生這樣說完,我明白了他的處境了,想了一下,我給他開了個方子,隻有兩味藥:烏賊骨、浙貝母按3:1比例,兩藥均烘幹後研磨成細末,攪勻後裝入密封的瓶子內備用,每次取5克,用溫開水送服,三餐前各服一次,4周為一個療程,一般服用三四天後即可見效。
這個方子稱為烏貝散,雖然組方簡單,價格便宜,但有清熱解毒、製酸止痛、祛腐生肌的功效,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效果很不錯。
烏賊骨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海螵蛸”,在一般中藥材鋪都可以買到。《本草綱目》裏麵記載了海螵蛸具有強大的收斂作用,可治多種內外潰瘍出血。現代研究顯示,海螵蛸內含有大量的碳酸鈣成分,能夠中和胃酸。有研究者還將海螵蛸與碳酸鈣片進行臨床對比,發現海螵蛸甚至要明顯優於碳酸鈣藥片。這是因為海螵蛸內還含有如“海螵蛸多糖”等其他營養成分,能夠增加受損黏膜處的局部血流循環,減少黏膜細胞損傷,促進細胞修複,因此比單一的碳酸鈣片有更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