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天生的孩子,在後天裏,外界的環境和內在的心靈讓我們的第三人稱單數從“it”變成了“she”,從孩子變成了女人。
7歲,我們開始從廁所的分間中體會到性別意識;
14歲,我們的卵子開始規律出動,我們的乳房開始發育和成長,突然改變的性激素含量讓我們臉上的“痘”爭頻繁;
21歲,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戀愛,盡管零零散散的青春痘還在預報著“大姨媽”駕臨的時間,但我們終於開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枝唇膏、粉餅,這些外來的顏色讓我們的臉光彩四溢;
28歲,我們開始學會享受作為女人的種種方便和權利,一大盤各式各樣的男人被捧上了餐桌,不斷成熟的智慧給了我們一些身體之外的美麗,可這智慧有時又不足以對自己的魅力評估準確;
35歲,我們從僅僅是一個女人,到成為這人的妻子,又成為那人的母親,我們被這些角色磨煉得越來越像個婦人,但是仍希望為自己搭建一個獨立的空間;
……
就這樣,我們成長著,變化著,身與心時而脫節,時而遷就,時而互相欺騙,時而互相呼應,跌跌撞撞地走過花季、雨季,經曆了無數次的蛻變,最後煉化成一個身心合一的女人。
有幅這樣的畫:各種門的無序排列,好像生生世世的輪回,落幕的繁華安然呈現。女人的一生也應該這樣,片段各有精彩;老去之後,更多自知,所以明達與純粹。
女人心裏的秘密無數:希望自己的身材再“均碼”些、皺紋遙遙無期些、愛情再甜蜜些、職場表現更出色些……
然而在我們無限靠近那個35/24/36的尺寸,成為了職業界麵上的大女人、異性界麵上的小女人和社會界麵上的好女人,完成了做父母的驕傲男人的理想的目標之後,湧上心頭的卻是莫名的悵然若失。我們獨立了,成功了,強勢了,為什麼忽然發現,有些什麼,很重要的什麼,是作為女人最重要的那些什麼,也在漸漸丟失了?
年齡大了,在很多方麵很自信,但在很多方麵又開始擔憂和不自信,比如自己的皮膚、情緒和健康,對於那種“你真漂亮”一類或真誠或客套的寒暄,隻有自己心裏清楚,眼袋和黑眼圈總是在一次加班後就活蹦亂跳地滋生出來。
和健康相比,美麗和身材在此時都退居二線。然而知易行難,總是在晚上6點那節瑜伽課前10分鍾決定還是赴一個飯局;總是借口自己又穿了高跟鞋,放棄了僅有的一點步行,改乘車……然後突然又在報紙上看到某名人英年早逝,驚嚇間踏上了家裏落滿灰塵的跑步機。
其實,隻有我們的健康,才是真正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經營的事業。雖然知道病痛不免敲門,衰老不可避免,但我們總還希望能將更多的風景留住。想讓美麗的景色更長久,你需要打開一扇門,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的健康做個計劃。計劃從現在開始愛惜自己,從了解自己的身體開始,關心自己的飲食,學會自我隨時調整情緒,無論家裏還是家外。健康和美麗需要計劃,需要經營,就如同幸福的生活需要智慧。
從生命初始到歸為塵埃,時間長河裏不過彈指一瞬間。入場的迷茫、中場的騰越到高潮的激越,以至最後的安定,女人天生就是舞蹈家,帶著舞者特有的虔誠與執著探訪生命。並在生命的輪回裏,一次次地由蠶變蛹、由蛹變蠶……不厭其煩地蛻變,將自己努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