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春季乙肝防治(3 / 3)

(2)不要把“轉陰”作為終生目標:在不少患者的心目中,治療的根本目的就是讓病毒指標轉陰,即所謂的“大三陽”、“小三陽”全部轉陰,誤認為隻要病毒指標轉陰了,肝炎才算是治好了。這一誤解帶來了許多問題:患者四處尋找轉陰良方,但用藥後往往令人失望,或是偶有一二項指標轉陰,但好景不長,出現反複。有的患者經過治療,“大三陽”確實轉為了“小三陽”,照理來說,病情應該好轉,但是,事實卻相反,病情進一步惡化。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說明上述病毒轉陰帶來了不良的後果,這些陰轉大多是病毒變異造成的,病毒變異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變異的後果也是相當複雜的。

據統計,一般乙肝病毒標誌物(俗稱兩對半)是“大三陽”者,經肝穿證實有30%~50%是肝炎患者,而且男性多於女性。乙肝的病情演變規律是,經過30~40年時間,沒有其他夾雜因素的話,發展為肝硬化。

乙肝病毒複製活躍的,對他人傳染性強,自己患乙肝的可能性也大。複製弱的或不複製的,傳染可能性小,患肝炎機會少。“大三陽”病毒複製活躍,傳染性強,“小三陽”病毒複製弱,病毒基本上複製不活躍,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大三陽”病情重,“小三陽”病情輕。其實真正決定患者病情輕重的大致有以下3種情況:①有一小部分“小三陽”患者,其乙肝病毒DNA仍然陽性,提示病毒複製仍然活躍,且有可能是乙肝病毒發生變異的結果,患者的病情可能較重和發展更快,應加以注意。②無論患者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沒有明顯的症狀,都稱為乙肝病毒攜帶者,而不能診斷為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攜帶者中,大多數人是在嬰幼兒時期感染乙肝病毒,由於當時機體免疫係統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無力清除病毒,乙肝病毒容易與其長期共處,而成為慢性攜帶者的。③無論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如果肝功能出現異常,或有臨床症狀、體征的,如肝脾大等,則應該判定為乙肝患者,需要積極治療。

(3)乙肝病毒攜帶者暫時不予特殊治療為好:乙肝病毒攜帶者占我國總人口數的8%~10%(約一億四千萬人),許多乙肝病毒攜帶者是偶然查體時被發現的,自身並沒有明顯不適。這些人群該不該治療呢?簡要分析、討論如下。

從理論角度上講,乙肝病毒攜帶者是應該及時防範和治療的高危人群。乙肝病毒攜帶狀態往往是乙肝發病的“潛伏狀態”,此潛伏期可長可短,長者可達數十年。潛伏期的長短取決於患者的遺傳、種族、年齡及感染方式等方麵的因素,眾多的遷延性和活動牲肝炎甚至肝硬化患者常常由乙肝病毒攜帶者發展而來。一般認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的15%~20%可能向顯性肝炎方向演變。因此,病毒攜帶狀態更像是潛伏在人體中的一枚“不定時炸彈”,可能在一些外因(諸如重度疲勞、酗酒、悲傷等因素)和內因(重疊感染其他病毒、病毒基因變異等因素)作用的條件下,突然發病。因此,把乙肝病毒攜帶者視為不穩定的高危人群是恰當的,及時的防範和治療非常重要。

從實際情況上看,乙肝病毒攜帶者又是最難以防範和不該治療的特殊人群。乙肝病毒攜帶者混雜在正常人群中,不可能天天對他們進行隨訪和隔離。他們何時有可能傳染給別人、何時有可能發病都是未知數。還有一些乙肝病毒攜帶者不僅定期隨訪,而且按時用藥,有用幹擾素的,有用胸腺素的,有用聚肌胞的,有用中藥的,幾乎都沒有明顯效果,“大三陽”還是“大三陽”,“小三陽”還是“小三陽”;有的還越治越壞,引起顯性肝炎發生。由於攜帶者本身所處的免疫耐受狀態、病毒與肝細胞整和等原因,決定了目前尚處在“無可奈何”的境地。另外,根據國情特點,也難以做到防範和治療。如果想要搞清我國究竟有多少乙肝病毒攜帶者,首先要在全國範圍內搞一次全麵檢查,不要說組織工作艱難巨大,花銷也非常龐大,一個人要做一次肝功能和“兩對半”檢查,需費甩為50~80元,全國則需近百億元;查出來的人如果還要治療,以人均1000元算,全國將需一千多億元。而且這些花費常常是“無功而返”,既損國家,也損個人。從這個角度看,乙肝病毒攜帶者暫時不予特殊治療為好。

從全麵角度分析,乙肝病毒攜帶者應是以防為主、以治為輔,“自治”為主、“外援”為輔相結合的原則予以處置對於乙肝病毒攜帶者不予特殊治療,並不等於放任自流,任其發展。

(4)一定要做好乙肝病毒攜帶者預防及隨訪工作:一定要做好乙肝病毒攜帶者預防及隨訪工作,預防其他傳染病的感染,注射甲肝疫苗和其他傳染病疫苗;禁酒;適度參加體育與休閑鍛煉,避免過度疲勞,起居有常;調心態,樂觀向上,豁達處世;定期複查肝功係列及B超,了解病變與否。

3.乙肝病毒攜帶者驗方

乙肝湯

“功用”扶正祛邪、益氣解毒。

“主治”乙型肝炎攜帶者。

“組成”黃芪50克,絞股藍50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丹參15克,紫草根15克,半枝蓮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柴胡9克,法半夏9克,黃芩12克,甘草6克。

“加減用藥”濕重於熱者,加藿香、蒼術、澤瀉、茵陳、豬苓;熱重於濕者,加茵陳、大黃、梔子、連翹;氣鬱型,選用柴胡、枳殼、黨參、白術、山藥;陰虛型,選用黃精、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何首烏;隱匿型,加桑寄生、五味子、靈芝等。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2個月為1個療程。總療程為2~4個月。兒童劑量酌減。

“療效”此方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100例,痊愈43例,基本痊愈22例,好轉29例,無效4例,反跳2例。

“按語”乙肝湯中以大劑量的黃芪、絞股藍為主藥,具有益氣升陽,提高人體免疫的功能;輔以紫草根、半枝蓮、白花蛇舌草以清熱解毒,增強人體抗病毒作用;佐以丹參、赤芍、柴胡、法半夏疏肝活血,具有改善肝髒血液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能力,防止肝組織纖維化作用,起著祛淤生新的功效;另以茯苓、甘草益氣補中為使。諸藥合奏扶正祛邪、益氣解毒之功。應用得當,療效頗佳。

乙肝丸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化痰散結,通絡柔肝。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瓜蔞200克,虎杖500克,酒炒丹參100克,炮穿山甲100克,檳榔100克,蜂房100克,明礬25克,浙貝母70克。

“加減用藥”黃疸指數偏高者,加茵陳100克;轉氨酶稍高者,加五味子或覆盆子100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粉,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服1丸,每天3次,溫開水送服。上藥為1個療程量,1個療程45天。每個療程後複查肝功能、兩對半1次。停藥1周,再進行下1個療程。

“療效”痊愈42例,好轉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7.9%。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停用其他中西藥物。

清熱解毒湯

“功用”清熱解毒,護肝利膽。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虎杖,蒲公英,茵陳,柴胡,丹參,赤芍,當歸,大黃(原方無量)。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30例,顯效2例,有效12例,無效16例。

“按語”清熱解毒方選用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虎杖、茵陳等大多具有抗炎、抗病毒、利膽和免疫調節作用;而柴胡可以引藥入經,其含的主要成分為皂苷揮發油等,體外實驗證明有抗肝炎病毒及保護肝細胞作用,經動物實驗證明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肝髒功能障礙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甘草含甘草酸,具有鹽皮質激素樣作用,促進鈉水瀦留,對某些毒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因此選用臨床有效的清熱解毒類中藥組成複方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當是行之有效的。

柴胡乙肝湯

“功用”疏肝、補氣、健腎、解毒。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柴胡10克,肉蓯蓉10克,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白芍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用藥”正常型(舌脈、精神、飲食量與飲食嗜好、情誌等均無異常)加蚤休、半枝蓮;脾虛型(體形偏胖,麵色淡,舌質偏淡、舌麵有少量薄白苔,飲食量減少,精神不振等)加白術、茯苓、白扁豆、山藥;肝鬱型(兼陰虛,體形偏瘦,性格內向,舌質偏紅且不潤,顏色偏紅,脈細數)加香附、鬱金、香櫞。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2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120例,Ⅰ級(各項實驗指標恢複正常。每2個月複查1次,複查2次無複發)45例,Ⅱ級(HBsAg滴度下降並穩定在<1:32,HBeAb、HBcAbl項陰轉)57例,Ⅲ級(各項檢查指標均無變化)18例。總有效率85%。

十全英蛇湯

“功用”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黃芪、肉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原方無藥量)

“加減用藥”陰虛者,重白芍,減肉桂,熟地黃改為生地黃;陽虛者,重用肉桂;氣虛者,重用人參、黃芪;血虛者,重用當歸、川芎、熟地黃;血淤者,白芍改為赤芍;脾虛者,重用四君子湯;邪實者(舌質紅、苔厚),重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用法”每天或隔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服藥100劑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94例,服藥1個療程,HBsAg轉陰24例,其餘滴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部有效。

“按語”十全大補湯可大補氣血,蒲公英清熱解毒,白花蛇舌草功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且含果酸、齊墩果酸、對香豆酸等,煎劑對兔能刺激網狀內皮係統增生和增強吞噬細胞活力。因此本方具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及榔的作用,是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比較理想的方劑。

溫腎健脾解毒活血方

“功用”溫補脾腎,祛濕解毒,理氣活血。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菟絲子15~30克,淫羊藿15~30克,桑寄生15~30克,黃芪15~30克,白花蛇舌草15~30克,虎杖15~30克,敗醬草15~30克,薏苡仁15~30克,黃芩15~30克,貫眾10克,丹參30克,鬱金15克,巴戟天15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50例,經服上述中藥1~6個療程,有27例HBsAg陰轉,未轉陰者23例。

“按語”方中淫羊藿、巴戟天、桑寄生、菟絲子、黃芪溫補脾腎而扶正。藥理學研究,補氣補陽藥有促進受抑製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恢複的作用。白花蛇舌草、虎杖、敗醬草、慧苡仁、黃芩、貫眾清熱解毒祛濕,消炎抗病毒;丹參、鬱金活血行氣,改善肝內微循環。諸藥合用,溫補脾腎,祛濕解毒,理氣活血,並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禦感染,抗炎解毒。

解陽湯

“功用”益氣溫陽、清熱解毒、健脾滲濕、養血柔肝。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黃芪20克,草河車20克,土茯苓20克,半枝蓮20克,丹參20克,鬱金20克,山藥20克,薏苡仁20克,芡實20克,仙茅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附子5克,茵陳30克,山豆根1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50~200毫升,2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無症狀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215例,治療期間每月免疫學檢查1次,連續4次。HBsAg轉陰性98例,占45.5%;HBsAb轉陽性者34例,占15.8%;HBeAg轉陰性者188例,占87.4%;HBeAb轉陽性者50例,占23.2%;HBcAb轉陰性者9例,占4.2%。

“按語”方中黃芪、仙茅、附子益氣溫陽,草河車、土茯苓、茵陳、半枝蓮、山豆根清熱解毒,丹參、鬱金活血涼血,當歸、白芍養陰柔肝,白術、茯苓、山藥、薏苡仁、芡實健脾滲濕。綜觀全方,溫涼並行,調理氣血,具有益氣溫陽、清熱解毒、健脾滲濕、養血柔肝之功。

固本解毒丸

“功用”固本解毒。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黃芪10克,白術10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女貞子15克,半枝蓮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虎杖15克,丹參12克,柴胡6克,白豆蔻6克。

“用法”上藥研末,水泛為丸,早晚各服10克,連用6個月。

“療效”此方治療無症狀HBsAg攜帶者39例,陰轉14例,好轉11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64.1%。

“按語”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培補生化之源;柴胡、白豆蔻舒肝理氣;女貞子濡肝益陰;赤芍、虎杖、丹參涼血活血;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利解毒。諸藥合用,共奏固本解毒之功。

清澳湯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淤。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板藍根30克,黃芪30克,丹參10克,大黃10克,桃仁10克,生地黃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川芎1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2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43例,經1個療程治療後有4例各項指標轉陰。經2個療程治療後,血清HBV標誌物如下:HBsAg轉陰者16例(37.2%);HBeAg轉陰者32例(74.4%),HBcAb轉陰者17例(39.5%)。3例神乏力疲者均症狀消除。

“注意事項”陰轉病例繼續服藥1個月鞏固療效。

轉陰散

“功用”益氣補腎,清熱活血。

“主治”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

“組成”黃芪30克,淫羊藿30克,女貞子30克,虎杖20克,板藍根20克,丹參20克。

“加減用藥”單純HBsAg陽性者,加補骨脂20克;HBV複製標誌陽性者,加白花蛇舌草20克。

“用法”上藥焙幹研末,過100目篩,裝塑料袋中備用。每次10克,每天服3次,開水調和服用。兒童可取同量藥粉水煎後取液服用。60天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80例,經1~3療程治療後,治愈(血清HBsAg及HBV複製標誌轉陰,隨訪半年無異常變化者)41例,有效(血清HBV複製標誌轉陰者)28例;無效(血清HBsAg及HBV複製標誌均無轉陰者)11例。總有效率85%。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停用一切西藥。

“按語”本方中重用補腎之品淫羊藿、女貞子,並配以當前普遍認為治療乙肝病毒攜帶者有效的藥物黃芪。黃芪除扶正補氣外,還具有改善細胞免疫功能,促進巨噬細胞和T細胞生成、誘發機體產生幹擾素、抑製病毒複製等功效。虎杖、板藍根清熱解毒,藥物實驗證明此二藥有較強的抑製HBsAg的作用。丹參活血化淤,具有擴張血管、加速血流、改善肝血微循環、激發淋巴細胞的活性、增強清除病毒的能力。全方共奏益氣補腎、清熱活血之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建立機體抗病毒狀態,抑製HBsAg複製,促使HBsAg從陽轉陰,終止乙肝病毒的長期慢性感染狀態,以達到治療目的。

三、脂肪肝

1.脂肪肝概述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正常肝內脂肪占肝重3%~4%,如果脂肪含量超過肝重的5%即為脂肪肝,嚴重者脂肪量可達40%~50%。脂肪肝的脂類主要是三酰甘油。

2.脂肪肝驗方

肝脂消煎劑

“功用”活血化淤,利濕化痰,疏肝理氣。

“主治”脂肪肝。

“組成”柴胡10克,香附10克,澤瀉10克,雞內金10克,大黃6克,何首烏15克,決明子15克,丹參15克,山楂15克,黃芪20克,鬱金12克,白術12克。

“用法”每天1劑,加水8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早晚兩次服。30天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8周。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西藥。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39例,顯效10例,有效2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1%。

“按語”方中大黃、山楂、丹參活血化淤;黃芪、何首烏補氣養血,白術、雞內金健脾消積;柴胡、決明子、香附、鬱金疏肝清肝;澤瀉利濕,使水濕從小便而解。故可治療痰淤內阻所形成的積聚。

加味通淤煎

“功用”祛濕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脂肪肝。

“組成”山楂20克,當歸10克,紅花10克,製香附10克,烏藥10克,青皮10克,木香10克,澤瀉15克,莪術15克,薑半夏9克。

“加減用藥”痰淤交阻型者,加王不留行12克,厚樸9克,澤蘭10克;痰濕偏重型者,加蒼術9克,佩蘭9克;淤血偏重型者,去薑半夏,加三棱10克,桃仁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2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48例,治愈25例,有效2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7.9%。

“注意事項”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祛除病因,避免進食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嚴禁飲酒。

“按語”本方用當歸、紅花行血祛淤,山楂消積化淤,製香附、青皮、羈藥、木香行氣疏鬱,澤瀉利水滲濕,加入薑半夏、莪術以增強化痰活血散積之功。故本方可用於治療脂肪肝。

祛癖湯

“功用”疏肝活血,健脾化痰。

“主治”脂肪肝。

“組成”柴胡10克,枳殼10克,佛手10克,白芍15克,決明子15克,絞股藍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黃芪30克,海浮石30克,海藻30克,丹參30克,山楂3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30例,治愈17例,有效11例,無效2例。治愈率56.7%。總有效率93.3%。

“按語”方中柴胡、枳殼、白芍、佛手疏肝理氣,黃芪、茯苓、薏苡仁、澤瀉益氣健脾利濕,海浮石、海藻散結化痰,絞股藍、決明子清肝化痰,丹參、山楂活血消積。

破淤化濁方

“功用”理血化淤,峻化痰濁。

“主治”脂肪肝。

“組成”茶樹根30克,柴胡9克,法半夏9克,陳皮9克,桃仁9克,茵陳15克,炒大黃6克,紅花6克,八月劄12克,當歸12克,川楝子12克,莪術18克,丹參18克。

“加減用藥”惡心、納呆者,加雞內金、神曲各9克,山楂15克;肝功能異常者,加用垂盆草30克,梔子12克,龍膽草6克,虎杖15克;肝區脹痛顯著者,加延胡索、徐長卿12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溫服。連服8周為1個療程。來愈者間隔2周進行第2個療程,最長不超過3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120例,顯效63例,有效40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86%。

“注意事項”藥後大便偏稀或大便次數增加,為正常現象,不影響療效。

“按語”本方具有理血化淤、峻化痰濁的功能。其主要藥物茶樹根對降低膽固醇、三酰甘油具有一定作用,並對血液流變學的改善有良好效果,加入活血化淤一類藥物,可顯著增強本方的破淤功能,再益以疏肝理氣之藥,對因脂肪肝引起的脅痛、惡心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祛脂湯

“功用”清肝解鬱,健脾化濕,活血化淤。

“主治”脂肪肝。

“組成”茵陳12克,丹參20克,山楂30克,陳皮15克,澤瀉10克,決明子10克,五味子10克,大黃6克。

“用法”每天1劑,頭煎加水400毫升,煎30分鍾,取液200毫升;第2煎加水300毫升,煎20分鍾,取液150毫升。2次煎液混合,分早晚服。2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41例,顯效23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7%。治療期間及之後所有患者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不服用其他任何藥物。

“按語”方中茵陳、澤瀉清肝利膽,化濕祛脂;山楂、陳皮健脾消食,散淤行滯;大黃、決明子清肝利膽,攻積導滯,活血祛淤;五味子柔肝降酶;丹參活血化淤。全方共奏清肝解鬱,健脾化濕,活血化淤之功。

山楂消脂湯

“功用”疏肝健脾、理氣、活血軟堅。

“主治”脂肪肝。

“組成”山楂30克,柴胡6克,三棱6克,莪術6克,枳實10克,黨參10克,炙鱉甲(先煎)10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川楝子12克,赤芍15克,白術15克。

“加減用藥”肝經有熱者,加梔子、牡丹皮;肝陰虛者,加女貞子、墨旱蓮;兼嘔者,加竹茹、陳皮;納呆厭食者,加砂仁、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脅痛者,加鬱金、香附;腹脹者,加大腹皮、木香;肝陽上亢者,加龍骨、牡蠣、決明子;失眠者,加遠誌、炒酸棗仁。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45例,顯效34例,好轉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3%。

“按語”脂肪肝多因長期過食高脂肪、高膽固醇、低蛋白飲食,長期過量飲酒,肝炎治療後期體重增長過快,內分泌及代謝疾病所致,最終病理產物屬中醫積證範疇。

祛脂方

“功用”疏肝健脾,活血祛淤,養血補腎。

“主治”脂肪肝。

“組成”虎杖20克,山楂20克,女貞子20克,丹參15克,柴胡15克,白術15克,靈芝15克,昆布15克,桑寄生15克,川芎10克,澤瀉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1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評定療效。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164例,基本痊愈41例,顯效80例,有效26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6.95%。

“按語”祛脂方中柴胡、白術疏肝健脾;川芎、丹參、虎杖活血行氣祛淤;輔以靈芝、女貞子、桑寄生養血補腎以扶正氣;山楂消食降脂。現代醫學證明,丹參、山楂、虎杖、女貞子均有明顯降脂作用。

消脂複肝合劑

“功用”清熱利濕,化痰祛淤。

“主治”脂肪肝。

“組成”茵陳100克,連翹100克,澤瀉50克,虎杖50克,莪術50克,大黃25克。

“用法”上藥製成合劑,每天服2次,每次50毫升。服4個月,每月複查1次肝功能、血脂。4個月後,複查4次B超。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30例,顯效18例,有效8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

“按語”方中茵陳、連翹、澤瀉、虎杖清熱利濕,濕去痰自化;大黃、莪術通腑活血,化痰淤之積。全方用藥精煉,配伍嚴謹,利濕而不傷陰,清熱而未敗胃,因而在臨床上無任何毒副作用。

肝脂清

“功用”健脾燥濕,軟堅化痰散結。

“主治”脂肪肝。

“組成”海蛤粉30克,陳皮9克,法半夏9克,白豆蔻9克,浙貝母9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茵陳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天一劑,水煎服。1個月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100例,臨床治愈58例,顯效25例,有效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

“按語”方中二陳湯(陳皮、法半夏、茯苓、甘草)是燥濕化痰之代表方劑,其中陳皮行氣和胃化痰,茯苓健脾滲濕化痰,法半夏既燥濕化痰又能散結;甘草培中醒脾以助運化;加以白豆蔻化濕和胃,行氣寬中散結;浙貝母、海蛤粉軟堅散結。另外,在治療過程中,並囑病者節製飲食,控製體重,適當活動,可獲滿意之效。

化淤泄濁湯

“功用”化淤泄濁散結、健脾疏肝滋腎。

“主治”脂肪肝。

“組成”黃芪30克,丹參30克,山楂30克,決明子20克,澤瀉20克,製何首烏20克,海藻20克,製大黃10克,柴胡10克,枸杞子15克。

“加減用藥”氣虛便溏者,去決明子、製大黃,加黨參、白術、薏苡仁;肝腎陰虛者,加黃精、女貞子;氣滯為甚,脅痛腹脹者,加鬱金、枳殼;淤結較甚,肝脾大者,加桃仁、莪術、赤芍、白芍、陳皮、法半夏;苔黃膩者,加黃芩、梔子、法半夏;伴高血壓者,加石決明、益母草。

“用法”每天1劑,頭煎加水500毫升,煎30分鍾,取液1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20分鍾,取液150毫升。2次煎液混合,分2次服。同時適當的鍛煉、禁酒、限製脂肪類食物,糖尿病患者繼續服用降糖藥控製血糖。

“按語”方中選丹參、山楂、海藻健脾化淤散結,製大黃、決明子、澤瀉清肝化淤泄濁,枸杞子、製何首烏滋補肝腎,黃芪、柴胡健脾疏肝。諸藥合用共奏化淤泄濁散結、健脾疏肝滋腎之效,補瀉並施,標本兼顧,相得益彰。

健脾疏肝湯

“主治”脂肪肝。

“組成”黨參12克,白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參9克,柴胡6克,黃連6克,薏苡仁15克,白及30克,決明子30克。

“加減用藥”穀丙轉氨酶升高者,加垂盆草30克;血脂升高明顯者,加山楂15克;肝區脹痛者,加延胡索9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以6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治療期間進食低脂飲食、禁酒,穀丙轉氨酶升高者適當休息。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42例,臨床治愈10例,顯效22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48%。

“按語”健脾疏肝湯經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澤瀉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白及含有多量的高分子葡萄多糖,能有效阻止脂肪吸收和促進脂類物質排泄,經臨床應用取得好的療效,且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治療上多數降脂藥物具有促進血液中的脂質進入肝髒代謝排泄的作用,用藥不當極易導致肝損害和肝脂肪沉積加劇。因此藥物選擇應更加謹慎,相對來說,中醫藥在用藥安全方麵具有一定優勢。

清濁降脂湯

“功用”疏肝腱脾,化痰祛淤,利膽降濁。

“主治”脂肪肝。

“組成”黃芪30克,丹參30克,絞股藍30克,山楂20克,葛根20克,澤瀉20克,何首烏20克,決明子15克,海藻15克,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膽南星10克,鬱金10克,薑黃10克,大黃6克。

“加減用藥”脅痛、噯氣者,加川芎、香附;口幹口苦,舌苔黃膩者,加茵陳、梔子;口幹咽燥,舌紅少苔,脈細者,加枸杞子、女貞子、熟地黃;脅肋刺痛,舌紫,脈澀者,加桃仁、紅花、地龍等。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溫服。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47例,治愈17例,好轉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6%。

“按語”方中黃芪健脾益氣,助脾健運而消痰濕;何首烏補精養血,使水濕得利而不傷陰耗血;二藥同用,扶正固本。法半夏、膽南星化痰除濕;澤瀉滲瀉水道;海藻利水泄熱去濁;大黃通腑利膽,推陳出新;山楂味酸入肝經,化淤消積;葛根、丹參、鬱金、薑黃等活血祛淤;柴胡疏肝理,引諸藥直達肝經。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丹參、海藻、鬱金、澤瀉、葛根、山楂、薑黃、大黃在抑製脂質吸收、促進脂質分解代謝及排泄、減少其沉積等方麵發揮各自作用,從而降低血脂;柴胡可降穀丙轉氨酶,與絞股藍配伍能保肝、護肝;丹參改善肝微循環,與海藻為伍,還能回縮腫大的肝髒,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療程中囑患者低脂飲食,適度運動,使體重指數維持在正常範圍,不僅能有效祛除誘因,阻斷發病之源,亦能提高藥效,使本病愈後不致複發,到得良好的遠期療效。

茵陳丹參降脂方

“功用”疏肝祛濕化痰,活血化淤行氣,健脾和胃消食。

“主治”脂肪肝。

“組成”茵陳30克,丹參20克,赤芍20克,山藥20克,山楂20克,澤瀉15克,車前草15克,柴胡10克,鬱金10克,防己10克,大黃6克,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餐服,1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35例,痊愈17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3%。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注意調節飲食,勿食油膩、刺激性食品。

“按語”方中以茵陳、丹參為主藥,疏肝祛濕,活血化淤。赤芍、柴胡、鬱金行氣活血開鬱;大黃通腑導滯;澤瀉、車前草、防己利水滲濕;山藥、山楂健脾和胃消食。全方合用有疏肝祛濕化痰、活血化淤行氣、健脾和胃消食之功用。

消脂保肝湯

“功用”消脂保肝。

“主治”脂肪肝。

“組成”山楂30克,澤瀉20克,梔子20克,丹參20克,雞內金10克,蒼術10克,白術10克,製大黃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鬱金15克。

“加減用藥”脅肋疼痛者,加延胡索、白芍;上腹痞滿者,加枳實、急性子;乏力者,加仙鶴草、黃芪。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溫服。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60例,治愈33例,好轉1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6.7%。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本病的藥物。

“按語”過食膏粱厚味、嗜酒及營養不良、感染、藥毒等均可損傷肝脾。肝脾失調以致疏泄運化失常,濕熱內生,甚或氣滯血凝而成本病。消脂保肝湯中,重用山楂、澤瀉、梔子、雞內金消滯利濕、降脂;柴胡、鬱金、製大黃疏肝解鬱利膽;蒼術、白術健脾化濕;丹參、川芎、製大黃活血祛淤、散結生新。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化濕、活血祛淤之功,使肝脾得調,濕化淤祛,氣血暢利,故獲良效。

降脂調肝湯

“功用”瀉熱祛淤,養肝健脾。

“主治”脂肪肝。

“組成”山楂30克,何首烏30克,澤瀉30克,黃精30克,丹參20克,虎杖20克,決明子20克,柴胡10克,大黃3克(後下),荷葉15克。

“加減用藥”脅痛者,加延胡索15克,白芍15克;下肢浮腫者,加豬苓15克,白術15克;腹脹納果者,加雞內金10克,佛手10克;胸悶者,加瓜蔞10克,鬱金10克,薤白5克;痰多者,加膽南星10克,法半夏10克;氣虛血淤者,加黃芪15克,蒲黃10克;肝陽上亢者,加鉤藤15克,夏枯草15克;濕熱者,加茵陳10克,龍膽草3克;脾虛便溏者,去大黃。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30例,顯效17例,有效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6%。

“按語”方中重用山楂、澤瀉、大黃瀉熱祛淤,消食化積;荷葉、決明子清肝醒脾助運;何首烏、黃精補肝益脾;丹參、虎杖活血行淤通絡;柴胡疏肝理氣。現代藥理研究也認為,山楂可擴張血管,增加胃中酵素,促進消化,降低膽固醇;澤瀉能使血液中的滯留尿素及膽固醇含量減少,並有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大黃能促進大腸蠕動增快,從而減少膽固醇的吸收而具降脂作用;決明子可降低血壓及血清膽固醇;何首烏能阻止膽固醇在肝內沉積,減輕動脈粥樣硬化;黃精有抑製血糖作用,對防止肝髒脂肪浸潤有一定作用;丹參、虎杖降低膽固醇及三酰甘油均有效。總之本方治療脂肪肝,收效甚為滿意。

疏肝降脂方

“功用”疏肝健脾、活血化濕、通絡消積。

“主治”脂肪肝。

“組成”柴胡10克,薑黃10克,澤瀉15克,紅花15克,黃芪15克,鬱金15克,決明子15克,丹參30克,山楂30克,五味子8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每次取液150~200毫升,分早晚溫服。以連續服用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150例,經1個療程治療後,顯效56例,有效8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2%。

“注意事項”在治療前半個月內即停用降脂、護肝降酶藥。

“按語”方中柴胡、鬱金疏肝理氣、利膽消脂;丹參、紅花、薑黃、山植活血化淤,疏通肝絡;黃芪、澤瀉健脾益氣、祛濕化濁消積;五味子補腎益氣;決明子平肝通便;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活血化濕、通絡消積之功。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上述藥物具有良好的降低血脂、護肝降酶、改善肝髒脂質代謝的作用。在治療中,部分病例出現短期大便次數增多,毋須擔心,乃因方中有通便作用之決明子所致。

碧玉湯

“功用”祛濕化痰,疏肝利膽,活血化淤。

“主治”脂肪肝。

“組成”茵陳30克,青黛(包)10克,鬱金10克,白礬3克,決明子15克,山楂15克,醋柴胡9克,丹參15克,澤蘭12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溫服。30天為1個療程。療程後期可用原方研末裝入1號膠囊,每天服2~3次,每服6粒,飯後服用,以鞏固療效。

“療效”此方治療脂肪肝31例,痊愈26例,有效4例,無效1例。

“按語”現代醫學認為脂肪肝主要是由於脂肪過量浸潤,脂肪微滴散布於肝髒而成。臨床所見大部分患者舌苔白膩、舌質暗,脈弦滑,且血脂指標異常,符合“肥人多痰多濕”之旨。故治療參照漢代張仲景的“硝石礬石散”組方,用茵陳、青黛、白礬除濕熱清肝膽,鬱金、柴胡疏肝利膽,決明子清肝火,丹參配澤蘭調肝膽祛淤血,山楂祛淤消積化脂。本方用藥旨在清除濕、熱、痰、淤,可調整肝髒的代謝功能,保護肝細胞並加速肝內脂肪轉運。

消脹調肝湯

“功用”疏肝健脾、利濕化痰、祛淤通絡。

“主治”肥胖性脂肪肝。

“組成”三棱12克,莪術12克,炮穿山甲12克,丹參30克,白術30克,山藥30克,薏苡仁30克,焦山楂30克,澤瀉30克,大腹皮30克,鬱金15克,香附15克,烏藥15克。

“加減用藥”腸鳴便溏,遇冷則甚者,白術、山藥、薏苡仁改為炒用;舌苔厚膩,口苦而黏者,加藿香10克,龍膽草15克;大便幹結者加大黃(後下)10克。

“用法”水煎服,每2天1劑。控製飲食,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肥胖性脂肪肝64例,治愈45例,顯效10例,有效7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70.31%,總有效率為96.88%。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按語”消脹調肝湯中三棱破血中之淤結,莪術行血中之鬱滯,兩者配伍消淤散結、行氣消積;丹參、鬱金活血化淤,解鬱理氣;炮穿山甲善走竄,有祛淤通絡、軟堅散結之功;香附、烏藥入肝經暢肝氣,走少腹暢大腸,共奏行氣活血之效;白術、山藥、薏苡仁、焦山楂可健脾胃,杜痰濕之源;澤瀉、大腹皮利水濕,直折痰濁。現代研究亦證明,澤瀉、山楂、丹參有降血脂及抑製肝內三酰甘油合成而抗脂肪肝的作用。

養肝祛脂湯

“功用”健脾化濕,活血降脂。

“主治”肝功能異常性脂肪肝。

“組成”黃芪20克,蒼術15克,陳皮15克,決明子15克,山楂15克,荷葉15克,丹參15克,鬱金15克,澤瀉25克,柴胡1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以30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後進行療效評定。

“療效”此方治療肝功能異常性脂肪肝34例,結果不僅肝功能有改善,脂肪肝也有不同程度好轉。

“按語”養肝祛脂湯中黃芪、蒼術、陳皮健脾利濕化濁;山楂、丹參、鬱金活血化淤;澤瀉利水除飲,通利腸胃,使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所以應用本方劑對肝功能異常性脂肪肝的治療有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