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春季乙肝防治(2 / 3)

柴胡四草湯

“功用”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活血化淤。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柴胡10克,貫眾10克,山楂10克,黃芩10克,土茯苓12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敗醬草20克,甘草6克,丹參20克。

“加減用藥”如肝膽濕熱者,加茵陳、梔子、龍膽草;肝鬱氣滯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氣陰兩虛者,加太子參、白芍、女貞子。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2次服。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0例,顯效25例,有效3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1.67%。

“按語”柴胡四草湯用柴胡疏肝理氣,調暢氣血,改善肝髒循環;白花蛇舌草、貫眾、敗醬草、土茯苓、黃芩、蒲公英清熱解毒,利膽退黃,搜剔痰淤;丹參、山楂活血化淤;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故本方既可改善肝髒的病理變化,改善肝功能,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又可清除病毒,抑製病毒複製,對乙肝標誌物轉陰效果明顯。

養陰益肝湯

“功用”補血養肝、疏肝健脾、活血解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30克,重樓30克,虎杖30克,丹參15克,馬鞭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熟地黃15克,白芍15克,炙龜甲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雞內金1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以2個月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後複查肝功能與乙肝全套,未愈可重複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247例,1~2個療程後,基本治愈140例,有效55例,無效52例。總有效率為78.9%。

“按語”本方中虎杖疏肝解鬱,當歸、白芍蕎肝柔肝,丹參、川芎養血活血,雞內金健脾養胃,重用黃芪補氣助運,合當歸為補血湯,補血潤肝,再加上馬鞭草、白花蛇舌草清解毒邪。諸藥合用,共奏補血養肝、疏肝健脾、活血解毒之功,解毒不傷正,扶正不留邪,使肝鬱自暢而毒邪自除。

黃芪解毒活血湯

“功用”益氣扶正,清化解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炙黃芪30克,太子參15克,丹參15克,敗醬草15克,檳榔15克,山楂15克,炒白術12克,當歸12克,大黃12克,鬱金12克,菟絲子12克,白花蛇舌草20克,虎杖20克,車前草20克,三七(衝兌)4克。

“加減用藥”肝區痛劇者,加延胡索、三棱;伴黃疸者,加茵陳、田基黃;濕盛者,加蒼術、厚樸;肝脾腫大或陰虛者,加炙鱉甲、炙龜甲;陽虛明顯者,加仙茅、淫羊藿;淤血明顯者,加土鱉蟲、水蛭;有出血者,加茜草、紫草;浮腫或腹水者,加馬鞭草、豬苓、茯苓。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午、晚3次服。3個月為1個療程。對中青年患者,另酌情飯後服南通製藥廠產季德勝蛇藥片,每次0.6克,每天3次。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07例,痊愈19例,顯效71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84.11%。

解毒涼血祛淤湯

“功用”解毒,涼血,祛淤。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茜草20克,丹參20克,牡丹皮12克,人中12克,柴胡6克,炮穿山甲10克,白花蛇舌萆30克,垂盆草30克,茵陳30克,半枝蓮30克,薏苡仁30克,貓人參3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30例,臨床治愈(自覺症狀消失,腫大肝脾縮小,肝功能恢複正常,HBsAg、HBeAg轉陰,自身抗體有2項以上轉陽,隨訪1年無複發)8例,有效(自覺症狀消失,肝功能恢複正常,乙肝病毒標誌物有1項轉陰)17例,無效(治療前後無明顯變化)5例。總有效率為83.3%。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每半個月檢測1次肝功能,每月檢測HBV標誌物1次。

“按語”丹參、茜草、牡丹皮、炮穿山甲等涼血活血祛淤藥物,除有清除免疫複合物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有促進白蛋白合成、降低球蛋白及抑製纖維化的作用;柴胡有改善肝髒微循環的作用;白花蛇舌草、垂盆草、茵陳、半枝蓮不但有抑製免疫複合物的作用,還可以興奮網狀內皮細胞,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達到抑製或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

祛淤扶正湯

“功用”清熱解毒、補益肝腎、行氣化淤。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茵陳20克,蒲公英20克,半枝蓮20克,黨參20克,黃芪20克,苫參15克,紫草15克,重樓15克,丹參15克,炮鱉甲15克,白芍15克,淫羊藿12克,五味子12克,枸杞子12克,靈芝12克,甘草6克。

“加減用藥”氣虛明顯者,加西洋參;陽虛明顯者,加菟絲子;血虛明顯者,加當歸;陰虛明顯者,加南沙參、麥冬。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口服。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50例,顯效8例,好轉3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0%。

“按語”方中茵陳、苦參、紫草、重樓、蒲公英、半枝蓮均為清熱化濕、涼血解毒之品;淫羊藿、五味子、枸杞子、靈芝補益肝腎;丹參、炙鱉甲活血化淤、軟堅散結;柴胡疏肝解鬱;白芍養血柔肝,與柴胡合用,使之疏肝而不傷陰。上述各藥配合,共奏清熱解毒、補益肝腎、行氣化淤之功。

養肝健脾解毒湯

“功用”養肝健脾,解毒化濕。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丹參15克,白芍15克,黃芪15克,靈芝15克,虎杖15克,太子參10克,白術10克,炒柴胡10克,佛手10克,垂盆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用藥”血清膽紅素增高者,去白芍、太子參,加茵陳、赤芍各30克,黃芩10克;肝區脹痛者,加延胡索、鬱金各10克;納呆、腹脹者,去太子參,加枳殼、雞內金各10克;肝脾腫大者,加炙鱉甲、莪術各1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30天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26例。臨床基本治愈41例,顯效48例,好轉3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5.2%。平均治療時間61.9天,臨床服用本方未見副作用發生。

“按語”本方以白芍、丹參養血柔肝,以滋肝體;以黃芪、太子參、靈芝、白術、佛手益氣健脾,補而不膩,合而用之以治本;以虎杖、垂盆草、白花蛇舌草清化濕熱,解毒降酶;以柴胡配佛手理氣和胃。縱觀全方,養肝健脾而不留邪,解毒祛邪而不傷正。通過扶正祛邪,達到增強和調節免疫功能、促進抗體生成、抑製乙肝病毒的繁殖和複製的目的,從而使患者臨床症狀消失,肝功能恢複正常,HBeAg、HBV-DNA陰轉。

祛濕解毒湯

“功用”健脾祛濕,活血解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茵陳15克,虎杖15克,豬苓15克,黃芪10克,茯苓10克,板藍根10克,山豆根10克,連翹10克,蒼術6克,柴胡9克,幹薑3克,丹參20克。

“加減用藥”肝區痛者,加枸杞子、白芍;腹脹者,加陳皮、枳殼;胃痛者,加木香;腰痛者,加熟地黃、枸杞子;陰虛者,去蒼術、幹薑、豬苓,加南沙參、麥冬、生地黃。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5例,基本治愈22例,好轉28例,無效15例。

“按語”方中以黃芪、白術、茯苓、蒼術、豬苓健脾祛濕;用山豆根、板藍根解毒,虎杖活血解毒,柴胡解鬱,佐黃芩、茵陳清熱化濕解毒,少佐幹薑護脾陽。

健肝湯

“功用”疏肝健脾、養營活血、清熱利濕。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20克,丹參20克,白術12克,枸杞子12克,當歸10克,柴胡10克,太子參15克,鬱金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茵陳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麥芽30克。

“加減用藥”黃疸明顯者,去黃芪,加澤瀉15克,並加重茵陳用量;腹脹明顯者,加枳殼10克,炒萊菔子15克;失眠者,加酸棗20克;肝脾腫大者,加桃仁、紅花各1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1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56例,顯效40例,有效84例,好轉2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

“注意事項”每個療程後複查肝功能。

“按語”方中黃芪、白術、太子參益氣健脾,促運化;柴胡、鬱金、麥芽疏肝理氣,暢達氣機;目芍、當歸、枸杞子滋血而養肝體;丹參、赤芍涼血散淤,合柴胡、鬱金等,調和氣血而歸和平;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茵陳清熱利濕,除餘邪以安正。全方融健脾,養肝、清熱、利濕、化淤於一爐,標本兼顧,補而不滯,攻而不峻,共奏疏肝健脾、養營活血、清熱利濕之功,以應本病虛實錯雜之勢。

三五肝泰

“功用”補中益氣,活血通淤,清熱解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30~80克,煨靈芝3~6克,虎杖20~30克,垂盆草20~30克,平地木15~30克,岩柏15~30克,山豆根3~10克。

“加減用藥”食欲不振者,加穀芽、麥芽、雞內金、砂仁、生薑;便溏者,加蒼術、芡實、煨訶子、製附子;惡心者,加薑半夏、竹茹、厚樸、薏苡仁;濕重者,加蒼術、茯苓、車前草;熱重者,加敗醬草、蒲公英、梔子;黃疸者,加茵陳、田基黃、田字草;肝區痛者,加柴胡、香附;腹脹明顯者,加木香、枳殼、厚樸、神曲;肝脾腫大者,加丹參、川芎、紅花、王不留行。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共取液約500毫升,分早晚2次服用。30劑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7例,臨床症狀的改善:經半個月的治療,症狀體征如發熱頭痛、惡心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脅痛、皮膚鞏膜黃染、肝脾腫大、蜘蛛痣、肝掌等得到明顯改善,以治療3個月時症狀改善最為明顯。肝功能的變化:治療半個月後膽紅素、穀丙轉氨酶明顯下降,但需服藥1個療程後二者降至正常。白蛋白、A/G逐漸升高,但A/G升高緩慢,需用藥1個月才能明顯改善,服藥2.5個月才上升至正常。γ-球蛋白下降緩慢,需用藥2個月才降至正常。血清標誌物的變化:治療前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clgMAb陽性數分別為87、0、70、13、58、30例,治療後分別為82、0、58、16、46、28例,治療2個月後分別為75、10、47、20、41、16例,治療3個月後分別為62、15、34、36、37、13例。

“按語”本方黃芪甘溫,補氣升陽,強壯脾胃;煨靈芝性溫味甘淡,化淤通滯,補益五髒,扶正培本;虎杖活血行淤,利膽退黃,清熱解毒;平地木味辛性溫,活血化淤;岩柏、垂盆草、白花蛇舌草清熱利膽,解毒滌濁;山豆根消腫止痛。全方組合,諸藥協力,共奏補中益氣,活血通淤,清熱解毒之功效,並具陰陽兼顧,溫涼並行,鼓舞陽氣,扶正祛邪之藥力。故臨床用之,收桴鼓之效。方中山豆根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劑量為3~10克,偶感上腹部脹滿等不適,個別劑量稍大,可出現乏力、惡心、嘔吐等症狀,停藥後自消。

乙肝解毒丸

“功用”涼血活血,祛邪解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虎杖20克,茵陳20克,連翹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龍膽草20克,梔子10克,鬱金10克,蜂房10克,紫草10克,薏苡仁15克,蒲公英15克,板藍根15克。丹參15克,黃芪15克,甘草3克。

“用法”按以上比例,加大100倍,研末,煉蜜為丸,外用芝麻油打光,每丸含生藥6克。每天服3次(兒童每天2次),每次1丸,開水送服。以2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30例,近期治愈267例,顯效70例,好轉54例,無效39例。總有效率為90.94%。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中西藥。

“按語”本方中虎杖、梔子、茵陳、蒲公英、板藍根、連翹、白花蛇舌草、蜂房、鬱金、薏苡仁、龍膽草祛邪解毒;黃芪、甘草、蜂蜜、芝麻油扶正補虛;虎杖、丹參、紫草涼血活血。該方製成丸劑,既可使體內較長時間保持有效藥物濃度,又適應乙肝病人脾胃虛弱、納呆運遲的特點。此外,鬱金還有解鬱利痰的作用。

益肝抗纖方

“功用”活血化淤,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益氣養血。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10~30克,澤蘭10克,茜草10克,白英10克,炒白術110克,木香10克,炒當歸10克,赤芍20克,牡丹皮20克,大腹皮20克,丹參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加減用藥”熱甚者,去黃芪;水腫者。加防己、王不留行;曆節痛進,加防風;脾氣虛弱者,加黨參;胃寒者,加幹薑;脾虛泄瀉者,加煨葛根;腎陽虛者,加製附子、淫羊藿、巴戟天;濕困者,加蒼術、茯苓;肝區痛者,加延胡索、土鱉蟲、柴胡、鬱金。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2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50例,顯效(主要症狀消失占半數以上,肝髒腫大無變化或回縮;肝區無壓痛及叩痛;肝功能檢查恢複正常;乙肝病毒複製指標有1項陰轉而HBsAg可陽性)31例,好轉(主要症狀消失占1/3以上;肝功能檢查較原檢測值下降一半以上;乙肝病毒複製指標有所下降而HBsAg可陽性)7例,無效(症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值無變化,甚至加重)12例。總有效率為76%。

“按語”方中當歸甘溫,和血補血,又為血中之氣藥,血行則肝絡通暢;丹參氣平味苦,破宿血,生新血,調經脈,除煩熱,能治血虛血淤之候;赤芍、啦丹皮清熱涼血清淤;木香行氣止痛,溫中和胃;炒白術補脾益胃,燥濕和中;白花蛇舌草苦寒而不燥,清熱而不傷陰,是利濕解毒之要藥,且無苦寒傷胃之弊;黃芪甘微溫,補中益氣,張錫純認為又能補肝。諸藥合拍,故取良效。

扶正祛毒湯

“功用”健脾益氣,活血祛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25克,黨參25克,豬苓20克,板藍根18克,苦參10克,丹參15克,白術5克,雞內金12克,紅花12克,淫羊藿12克。

“用法”每天1劑,文火水煎服。1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96例,參照1990年上海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製定的療效標準,顯效58例,有效3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0%。用藥時間最長4個療程,最短1個療程。

“按語”方中黃芪、豬苓含有多糖,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尚具有誘生幹擾素作用,能促進肝細胞再生,修複損傷肝組織,降低乙肝病人HBsAg、HBeAg滴度;黃芪、黨參、白術既有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應,又能夠促進白蛋白的合成;黃芪中含硒,黨參中含鍺,是肝細胞再生的必需元素;雞內金健脾消積,增加胃腸蠕動;板藍根、苦參清熱解毒,其抗病毒作用可靠;淫羊藿不但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而且能夠擴張血管及改善微循環;活血化淤的丹參、紅花可抑製免疫和清除免疫複合物積聚及其損害,又能抑製淋巴吞噬細胞係統的慢性炎症反應而降低球蛋白,還能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流阻力,增加肝髒血流灌注,改善肝細胞缺氧狀態,使肝髒變軟回縮。

肝複康膠囊

“功用”益氣養血、柔肝健脾、解毒化淤。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黨參300克,丹參300克,柴胡300克,炙鱉甲300克,山楂300克,黃芪200克,茯苓200克,虎杖200克,炒白術200克,板藍根100克,五味子100克,甘草100克。

“用法”以上12味藥共研末,裝入膠囊,每粒0.3克,每次服10粒,每天3次。4個月為1個療程,連服半年。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44例,顯效106例,有效2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1.7%。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停用其他一切藥物。

“按語”肝複康膠囊具有益氣養血、柔肝健脾、解毒化淤的功效。方中黃芪、黨參、炒白術益氣養血柔肝;茯苓、山楂健脾和胃;柴胡、丹參、炙鱉甲舒肝解鬱軟堅;板藍根、虎杖、甘草清熱解毒;五味子增強降酶之功。諸藥合而成方,能改善肝髒血液循環,恢複肝細胞功能,清除病毒複製,阻斷乙肝病毒的持續感染。

黃貫虎金湯

“功用”益氣健脾、化濕解毒、理氣活血。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30克,山楂30克,蒲公英30克,丹參20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白術15克,貫眾10克,柴胡10克,虎杖25克,大黃(後下)6~10克,鬱金12克,三七末(分衝)3克,蜂房6克,炙甘草6克。

“加減用藥”若惡心、嘔吐、納呆者,加旋覆花(布包)12克,砂仁(後下)6克,雞內金20克;若脅叻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5克,醋香附10克;小便黃、口苦、苔黃膩者,減黃芪、黨參用量,加金錢草、茵陳各30克;大便秘結者,增加大黃用量;便次增多者,減大黃量,另加茯苓20克;肝脾腫大者,加醋鱉甲30克,土鱉蟲6~10克;若陰損及陽,伴陽虛者,酌加菟絲子、淫羊藿各1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13例,治愈57例,顯效4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0.3%。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每月複查1次肝功能及乙肝標誌物。

“按語”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健脾,脾氣健運,則濕邪得化,又可杜絕生濕之源;虎杖、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蜂房味甘性平,以毒攻毒,以除體內濕熱疫毒之邪;大黃苦寒泄降,解毒攻積,引濕熱積滯從大便而解;鬱金、柴胡疏肝解鬱,與活血化淤之山楂、丹參、三七相伍,對慢性乙肝兼鬱兼淤之證切中病機,鬱淤除,肝髒血液循環改善,則有利於肝功能之恢複及HBV的清除;炙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全方熔扶正祛邪藥於一爐,共奏益氣健脾、化濕解毒、理氣活血之功。

解毒健脾活血湯

“功用”解毒化濕、健脾活血。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蒲公英30克,土茯苓30克,茯苓15克,板藍根15克,虎杖25克,黨參20克,山楂20克,黃芪20克,甘草6克,白術12克,鬱金12克,厚樸12克。

“加減用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後下)10克;脾氣虛者,去板藍根,加陳皮6克;肝陰不足者,去板藍根,加白芍、女貞子各15克;淤血甚者,加丹參15克;肝脾腫大者,加丹參、鱉甲等。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72例,臨床治愈36例,好轉31例,無效5例。

“按語”方中虎杖、蒲公英、土茯苓、板藍根清熱解毒,且虎杖兼通下,土茯苓兼化濕,以清除體內濕熱疫毒之邪,阻斷乙肝病毒的持續感染。黨參、白術、茯苓、黃芪、甘草性味甘平,補脾益氣。脾氣健運,既可使濕邪得化,又能杜絕生濕之源。鬱金疏肝解鬱,與活血化淤的山楂為伍,對慢性乙肝之兼鬱、兼淤證,可謂切中病機,鬱淤除,肝髒的血液循環改善,又有利於HBV的清除。取厚樸辛能行氣以消脹,香能化濕以散滿,苫能下氣以導滯,實為治濕困脾胃之良品。諸藥為方,清熱不嫌其寒,化濕不嫌其燥,健脾而不壅,疏肝活血又無太過之弊。

益氣活血解毒湯

“功用”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18克,丹參18克,虎杖18克,黨參15克,半枝蓮15克,板藍根15克,白術12克,柴胡12克,鬱金12克,茯苓20克,甘草6克。

“加減用藥”肝脾腫大者,加大鬱金、丹參劑量;腹水者,加澤瀉。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30天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8例,基本治愈34例,好轉2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8.24%。

疏肝健脾湯

“功用”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疏肝健脾。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20克,茯苓20克,薏苡仁30克,白術12克,柴胡9克,木香6克,當歸15克,五味子15克,黨參15克,白芍15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甘草10克。

“加減用藥”有黃疸者,加茵陳20克,梔子10克;肝脾腫大耆,加炙穿山甲9克,澤蘭10克;肝區疼痛者,重用白芍,加延胡索10克;食欲不振者,加雞內金9克,麥芽10克;腹脹者,加枳殼9克;腰膝酸軟者,加牛膝20克,女貞子15克;惡心厭油膩者,加法半夏9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1個月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複查肝功能及乙肝5項。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9例,臨床治愈28例,顯效23例,有效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2.8%。

“按語”方中黃芪、黨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甘草等健脾益氣扶正;柴胡、木香疏肝理氣;五味子、白芍、當歸滋陰養血;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全方立足於疏肝健脾,扶正祛邪。發病之初,其病情往往虛實並見,多夾濕熱,治宜疏肝健脾,佐以清熱利濕。病久多氣血兩虧,重在補益氣血,疏肝健脾。治療應始終顧護脾胃,用藥宜平和,慎用苦寒之品,以防損傷脾胃。若用苦寒之品,當中病即止,不宜久用。

扶正解毒活血方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30克,丹參30克,土茯苓30克,太子參30克,柴胡18克,蒼術15克,白芍15克,法半夏10克,黃芩10克,虎杖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重樓9克,炙甘草6克,大棗6枚。

“加減用藥”兼見脾虛者,加白術、雞內金;肝氣鬱結者,加鬱金、佛手;肝陰不足者,加女貞子、生地黃、南沙參;平素陽虛之體者,加淫羊藿、附子;穀丙轉氨酶增高明顯者,加蒲公英、紫草、葛根、山楂等。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60天為1個療程,一般連續治療2~3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22例,治愈1例,顯效9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8%。

“按語”方中以小柴胡湯為主調理肝脾,用黃芪、太子參、丹參既能益氣扶正,又能活血生血,助扶正之力。據國內文獻報道,小柴胡湯具有使巨噬細胞、T細胞功能活化,白細胞間素產生增加,誘導產生幹擾素、LAK細胞活性上升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黃芪、人參有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作用;虎杖、蒲公英、重樓清熱解毒;柴胡、丹參、鬱金配伍可疏肝行氣,活血化淤,促進肝髒循環及肝髒合成蛋白,增強網狀內皮係統吞噬功能;蒼術、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使濕熱從小便而出,助肝髒的解毒之功。全方共奏扶正解毒、保肝活血之效。

化淤解毒湯

“功用”化淤解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柴胡15克,茵陳15克,澤瀉15克,丹參15克,虎杖15克,桃仁12克,土鱉蟲6克,板藍根20克,白背葉根30克。

“加減用藥”濕熱型者,於基本方中加田基黃30克,雞骨草20克;肝氣鬱結者,加枳殼、鬱金各15克;脅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5克;脾虛倦怠納呆者,加太子參15克,白術10克;肝脾腫大者,加炮穿山甲10克;陰虛者,加龜甲、炙鱉甲各15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後下)10克;肝病日久,病毒滯留者,加枸杞子15克,山藥、土茯苓各20克,烏龜1隻,加水燉服,每周1~2次。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療程3個月。服藥期間禁飲酒,少吃煎炸辛辣之品,注意休息。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39例,基本治愈17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9.5%。

“按語”化淤解毒湯中,虎杖、茵陳、板藍根、白背葉根清解邪毒,丹參、桃仁、土鱉蟲活血化淤,柴胡、澤瀉、茯苓疏肝健脾。

加味三才封髓丹

“功用”補腎柔肝、益氣健脾、化濕解毒。

“主治”老年慢性乙型肝炎。

“組成”熟地黃10~30克,西洋參10~20克,薏苡仁10~20克,白花蛇舌草10~20克,天冬10~20克,黃柏6~12克,砂仁6~12克,炙甘草6~10克,肉蓯蓉10~15克,白芍15~30克。

“加減用藥”脅痛明顯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肝脾腫大者,加炙鱉甲;有肝掌及蜘蛛痣者,加虎杖、丹參;合並腹水者,加大腹皮、澤瀉。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複查肝功能及乙肝抗原、抗體五項,不愈者,繼續第2個療程。基本痊愈後,原方配成散劑口服,每次服6克,每天2次。停止治療後每3個月複查肝功能1次,隨訪1年。

“療效”此方治療老年慢性乙型肝炎58例,治愈10例,基本治愈18例,好轉23例,無效7例,其中3例,總有效率為87.9%。

“按語”方中熟地黃、天冬滋陰補腎,養血柔肝;西洋參、炙甘草益氣健脾;砂仁醒脾化濕;黃柏入腎堅陰;肉蓯蓉補腎助陽,陽中求陰。加白芍斂陰柔肝,薏苡仁健脾滲濕,白花蛇舌草利濕解毒。諸藥合用,共奏補腎柔肝、益氣健脾、化濕解毒之功。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多病情遷延,久難向愈,治療應從長計議,緩緩調理,切忌孟浪從事,慎用大寒大熱、破氣逐淤之品,欲速則不達,反使病情加重。

黃芪芍藥丹參湯

“功用”健脾益氣活血。

“主治”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30克,芍藥30克,丹參30克,當歸15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山藥15克,黃精15克,澤瀉15克,薏苡仁15克,白術1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柴胡10克。

“加減用藥”黃疸深,濕熱明顯者,加茵陳、梔子、金錢草;淤血重者,加大紅花、桃仁、丹參、當歸劑量;腹脹浮腫者,加大腹皮、白茅根、車前子;肝腎陰虛者,加生地黃、麥冬。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參照1990年上海會議治愈標準。治療86例,近期治愈50例,好轉2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0.6%。

“注意事項”西藥用維生素C、肌苷、維生素E等保肝藥物,對較重者加強支持療法,輸注血漿、白蛋白等,3個月為1個療程。

“按語”黃芪中含有硒,黃精中含有鋅,黨參中含有鍺,是肝細胞再生的必需微量元素。活血化淤的丹參、紅花、桃仁、赤芍等可抑製免疫和清除免疫複合物積聚及其損害,既能抑製淋巴一吞噬細胞係統和慢性炎症反應而降低球蛋白,又能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流阻力,增加肝血流灌注,改善肝細胞缺氧狀態,從而逐漸使肝髒變軟回縮。

愈肝方

“功用”補脾益氣,清熱利濕,活血疏肝。

“主治”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組成”黃芪30克,田基黃30克,雞骨草30克,丹參15克,白術15克,黨參15克,柴胡15克,三七10克,甘草10克,薏苡仁2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療程為3個月。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48例,參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北京出版社,1993)的療效標準,基本治愈32例,有效12例,無效4例。表明愈肝方對臨床症狀具有明顯改善作用。

“注意事項”同時服維生素B,不使用免疫製劑及其他藥物。

“按語”黃芪、白術、黨參、薏苡仁健脾益氣,和胃祛濕;田基黃、雞骨草清利濕熱;丹參、三七活血化淤;柴胡清肝疏肝兼引經;甘草調和諸藥。綜觀全方扶正不留邪;清利不傷正,共奏補脾益氣,清熱利濕,活血疏肝之效。

柴芩夏枯草湯

“功用”益氣健脾、養血柔肝。

“主治”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組成”柴胡10克,黃芩10克,夏枯草10克,黃芪30克,薏苡仁30克,虎杖30克,赤芍30克,白芍30克,山楂30克。

“加減用藥”氣虛型者,加茯苓15克,炒白扁豆、炒白術各10克;濕熱型者,加茵陳30克,梔子10克,鬱金、炒雞內金各15克,金錢草20克;陰虛型者,加枸杞子、黃精各12克,石斛、麥冬、南沙參各15克;血淤型者,加牡丹皮12克,丹參、炙鱉甲各30克;肝區疼痛者,香附、延胡索各10克;齒鼻衄血者,加白茅根30克,墨旱蓮15克;抗原持續陽性者,加土茯苓、貫眾各15克,木賊草10克;伴腹水者,加益母草、澤蘭各15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110例,顯效37例,好轉48例,無效25例。總有效率為77.2%。

“按語”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早期屬於肝脾失調居多,而脾虛及濕熱是關鍵。若治療不當或病情遷延,則肝鬱化火傷津;或濕鬱化熱,濕熱留戀傷津;或濕熱入絡,血脈淤阻。後期多出現肝腎陰虛及氣滯血淤證候,而且在病理上往往相互影響,故用柴芩夏枯草湯為主,並結合中醫辨證及臨床化驗結果適當增損藥物,收到了一定的療效。對濁度異常者,多選用益氣健脾、養血柔肝等扶正藥物,如黃芪、當歸、白芍、太子參、枸杞子、山藥、黃精、石斛等;對穀丙轉氨酶及總膽紅素增高者,多選用清熱利濕解毒藥,如垂盆草、夏枯草、茵陳、梔子等;若總膽紅素及γ-GT持續不降者,再加鬱金、炒雞內金、金錢草、赤芍,而且劑量要大;有腹水者,選用澤蘭、益母草化淤利水而不傷陰。對HBsAg持續陽性者,不宜用大隊清熱解毒藥,以免苦寒過量傷脾。在用藥原則上,要做到養陰柔肝而不滋膩,行氣化淤而不傷血,清熱利濕而不傷陰,處處照顧脾胃之氣機,使濕去不留,注意養血活血不淤滯。並強調飲食、營養、藥物、情緒、休息等綜合調理,以促進氣血的運行和正氣的恢複。

扶正托毒清肝丸

“功用”健脾益腎為主,佐以助陽升陽通陽和甘寒解毒,托內蘊之毒邪外達。

“主治”慢性乙型遷延性肝炎。

“組成”黃芪、黨參、淫羊藿、巴戟天、靈芝、肉桂、升麻、葛根、柴胡、白花蛇舌草、蜂房、紫草、赤芍、丹參、薏苡仁、土茯苓、冬蟲夏草。(原方無劑量)

“用法”上藥研末,加蜂蜜煉製為丸,每次服10克,每天3次。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乙型遷延性肝炎49例,治愈17例,顯效13例,有效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5.7%。

“按語”方以黃芪、淫羊藿、巴戟天、冬蟲夏草、靈芝補益脾腎,小劑量肉桂助腎陽,升麻、葛根升脾陽,柴胡升發少陽清陽,白花蛇舌草、蜂房、升麻甘寒解毒,土茯苓、薏苡仁化濕毒。根據“久病入絡”、“久病必淤”的理論,再以赤芍、丹參、紫草入血分,話血行血以蕩除血中之伏邪。

二、乙肝病毒攜帶者

1.概述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攜帶者),是指HBsAg陽性,但無肝炎症狀和體征,各項肝功能檢查正常,經半年觀察無變化者。乙肝病毒攜帶者不等於乙肝病人。對這類攜帶者不應按現症肝炎病人處理,除不能獻血及從事直接接觸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但要加強隨訪;HBsAg攜帶者要注意個人衛生、經期衛生及行業衛生,牙刷、剃須刀及盥洗用具等應與健康人分開。

據統計,我國約十分之一人可能攜帶乙肝病毒。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母嬰傳播及免疫功能較弱的青少年、成人接觸乙肝病毒。

無症狀HBsAg攜帶者分為3類:①患過肝炎而本人全然不知。因其臨床症狀和肝髒損害輕微且很快痊愈,僅表現為病後的HBsAg攜帶狀態。②健康攜帶者,經多次反複化驗,肝功能均屬正常,無任何症狀、體征,甚至做肝活檢時亦未見病理損害,肝組織結構完整。③經肝活檢病理診斷為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

第一類無症狀HBsAg攜帶者應進行醫學跟蹤,每3個月複查一次肝功能,以便及時了解有無肝損害,若有肝損害則應及時治療。第二類無症狀HBsAg攜帶者可以照常工作、學習和勞動,大部分人預後良好。經過一段時間後,隨著機體自身免疫狀態的改善,可以自然轉陰。第三類無症狀HBsAg攜帶者經證實肝髒有病理損害後,應按現症病人對待,及時進行治療。

乙肝病毒攜帶者不等於乙肝病人。但是,無症狀HBsAg攜帶者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這些人體內有病毒存在,而且有進行複製或傳染他人的可能性,故不應從事飲食服務行業及保育工作。HBsAg攜帶者要注意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實行分餐製;不與他人混用洗漱用品。女性還要注意經期衛生,防止經血汙染日常生活用品。

目前對無症狀HBsAg攜帶者的醫學處理原則主要有三條。①保護肝髒:絕對戒酒,避免過勞,保持心情舒暢,合理營養,定期複查乙肝病毒標誌物及肝功能,必要時可服用維生素C、保甘維蕎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和加強肝髒營養,忌盲目用藥。⑦抗乙肝病毒治療: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用藥,如選用幹擾素、拉米夫定、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以及中成藥等。③家庭個人衛生處理:家庭其他成員可注射乙肝疫苗預防感染。無症狀HBsAg攜帶者的生活用具、衣物等可用0.2%的84消毒液浸洗(20分鍾),餐具亦可采用蒸煮30分鍾的辦法消毒或分開使用。

總之,乙肝病毒攜帶者一般轉歸良好,不僅有一小部分可自然轉陰,而且大部分為持續穩定的終身乙肝病毒攜帶狀態(其中約有半數出現肝髒輕微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是相對穩定的一種乙肝病毒持續感染的低反應狀態,需要治療);但是大約3%可發生肝炎,且發生肝癌的可能性也較非攜帶者大得多。作為乙肝病毒攜帶者仍然應該加強免疫調整和肝髒營養。請參考肝髒針對性高營養新方法。

2.乙肝病毒攜帶者四個正確對待

(1)不要自悲自責:乙肝不可怕,可怕的是跟正常人一樣的乙肝病毒無症狀攜帶者在就業、轉幹、升學……中所遭受的歧視和不公。

其實,乙肝病毒攜帶者中大部分屬於病毒複製不活躍的,傳染性比較弱。隻有少部分病毒複製活躍,具有傳染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預防。日本從1980年開始實行乙肝疫苗接種之後,乙肝病毒攜帶者由過去的10%~13%下降為0.8%~1.3%。我國從1992年實行乙肝疫苗接種後,特別是為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後,乙肝病毒攜帶率已開始呈逐漸下降趨勢。據推算,通過兩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乙肝病毒攜帶率可從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達到或低於日本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

乙肝病毒無症狀攜帶者,大部分隻是體內殘留病毒,而且複製不活躍,經臨床做肝穿證實,對肝髒損害較少。乙肝病毒攜帶者絕大部分沒有症狀,隻有少數人會有疲乏的感覺,經過休息之後即可消失。60%~70%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是通過各種查體發現的。在體檢時,一旦查出攜帶乙肝病毒,應該到正規的傳染病醫院、肝病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檢查時,醫生首先是問,然後是查。問的內容包括:是否有經常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厭油、尿黃、麵色暗等症狀;是否有家庭聚集現象;是否有與乙肝病人直接或間接接觸史;是否服用過一些對肝髒有害的藥物,可能還要詢問有無飲酒史。查的內容包括:①體征。是否有麵色晦暗、肝掌、蜘蛛痣、顏麵毛細血管擴張,皮膚及鞏膜黃染,肝髒、脾髒腫大情況、移動性濁音、雙下肢水腫等表現。②血清學的檢查。肝功、乙肝病毒標誌物,看病毒活躍的程度如何。③影像學(B超、CT)的檢查。通過“問”和“查”後,再進行綜合判斷。難以判斷的,必要時還要做肝穿病理檢查。攜帶乙肝病毒是不是肝炎,通過肝穿就可以確定,這通常被作為“金標準”。對沒有任何症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第一,要進行動態觀察。每隔3~6個月到醫院做檢查。第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肝髒有害的習慣要改變,比如飲酒、吸煙等。第三,自己心理上不要有壓力,應該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第四,患其他疾病就診時,要向醫生通報自己的情況,告訴醫生自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這樣,醫生在用藥時會考慮藥物是否對肝髒有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