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征 第二十五節 孟獲計窮(2 / 2)

畢竟是現代人的諸葛迷明白民族矛盾的嚴重性。南中百夷,說白了和整個益州民眾本該是一家人。但是由於成見和曆史等複雜因素,敵對情緒非常濃厚。丞相要征服南人的心,必須仁義的前提下首先尊重南人的風俗。譬如尊重久已流傳的神話傳說。

“漢人有漢人的法則,蠻夷有蠻夷的規矩。雙方要和睦相處,必須多一份寬容和理解。依在下愚見:我們漢人和他們蠻夷其實有著血水相融的關係。”諸葛迷認真地說道。

楊儀臉一沉,高聲喝道:“諸葛迷你又在一派胡言!丞相,請治他的虛妄荒誕罪!”

諸葛迷微微笑道:“請容在下說完。南人龍生十子的傳說與我儒家思想並不矛盾。龍有很多種,有善的也有惡的。昔日大禹治水就是惡龍為患。我們漢人天子是大龍生的,為長,尊;南人的王是小龍生的,為次,卑。上天讓他們出來輔助我國天子。很可惜因為種種成見,以至夷漢之間兵戎相見。”

“大龍,小龍。很好!我們漢人與蠻夷都是龍之後,本應和睦相親。孔惑的說法有助於我們安撫南中。”明知道諸葛迷是一派胡言,但有利於民族團結,也為夷漢之間消除成見立下理論基礎。諸葛亮非常欣喜,要知道這樣看似幼稚的說法他就是想破腦袋也未必想得出。

“你們不必害怕,將圖畫保留在石壁上,悉心保存,教給後人。”諸葛亮安撫受驚的洞蠻。眾人感激而去。

諸葛亮又問呂凱:“孟獲敗北會退往哪裏?”

呂凱食指順著平蠻指掌圖上路線劃去,落在一處:“靈應山,壁立萬仞,峰入雲天。佛光寨浪穹靈應山最高峰峰顛。伸手可摘星辰,枕石可挽白雲。寨倚青峰,如斧削刀劈。層巒疊嶂,內多崩崖疊壁,不易攀登,夙稱天險。孟獲必定在此糾集部眾負隅頑抗。”

諸葛迷疑惑道:說話這麼有文學涵養,看不出這個呂凱還會點文學呢。

“如此險峻,怎麼擒拿孟獲?”諸葛亮眉頭一皺。

呂凱獻策道:“由漾鼻江往北有條小路可通佛光寨。路途多有毒泉,不可飲水。”

“盛夏酷暑,饑渴難耐,行軍打仗路上不可能不喝泉水。”諸葛亮關心他的士兵,都是益州各郡招募的壯丁,他們有家有親人。誰也不犧牲戰死,更不希望無辜地死在路途上。

“聽說有解毒方法。”

諸葛亮不恥下問,從當地土人那裏得到藥苗解毒。關索的部隊潛入漾鼻江,悄悄來到佛光寨後。兩麵夾擊,孟獲又敗。諸葛亮還是釋放了他,幫助佛光寨周圍土民用耕牛種地。

孟獲整一個牛脾氣,退到浪渠崇州的山上。蜀軍一路追擊,駐師點蒼山山麓。諸葛迷感覺像在雲南旅遊,經曆奇峰險景,又過了一月。諸葛亮尊重當地風俗,也為了感激苦戰的將士們。於是祭祀山神,命令大軍把山斷成三段,三路進軍遭遇孟獲,一戰擒獲。孟獲還沒押解到中軍營帳,諸葛亮就派人對他說:“現在兩軍交戰死了很多無辜的生命。我不想見你繼續頑抗的樣子,你沒死心,我也不會殺你。”又放他走。諸葛亮和渠內土人在斬虎之峰祭祀雙方陣亡將士,把這裏叫做祭鋒台。又在東山澗上石壁鑿字,作摩崖碑,警示後人化幹戈為玉帛。當地人紛紛歸心。

蜀漢大軍每過一處,總會給當地百姓抹去戰爭的創傷,帶來實惠。將士們也從夷民安居樂業的生活中得到了教育。

諸葛迷忽然發現丞相多次捉住孟獲又釋放他,原來是通過孟獲為主要目標,以討伐叛逆的名義降服沿途南人的心。在魚龍混珠的南中,區分出忠於蜀漢的部落,指導蠻夷如何濃耕畜牧,教化他們最樸素的忠義,仁慈,守信的思想。其用心之良苦,讓部下將士們有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