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師表》看諸葛亮(轉帖)(3 / 3)

或許由自己監督小事,會影響大事的決策,但諸葛亮絕不是個輕重緩急不分、無事忙碌的人,他做事認真而有條理,效率極高。隻是本身的確是個工作狂,一事完成立刻又忙著下一件事,要治國、要治軍、要治學、要修心、要發明、又要寫作,一天48小時也不夠用。他早已看出生命的無奈,而且也是個樂觀主義者,深知自己的理想,定能終其一生也無法達成。但他也不是個悲觀論者,將宿命化為積極無止境地工作,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力總會有成果。這或許才是他在深度兵法素養下,對這個世界及個人生命,經過冷靜透徹的了解,所建立出來的人生哲學。和神佛一樣,以無盡的關心,來麵對這個無奈又荒謬的人世,不企求任何代價,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不正是地藏王“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佛學普渡眾生的最高境界嗎?雖然我們無法從諸葛亮的作品及行為中,看出他有什麼宗教信仰,但他得以從兵法中的理性思辨,以最冷靜的態度,最溫暖的心情,來麵對有限生命及無限工作的挑戰。

或許是諸葛亮的努力,使他在廣大的中國百姓中,成為三國時代最受尊敬和懷念的人物,祭祀他的廟宇最為普遍,有關他的故事也流傳最廣。一代名君唐太宗在評論陶侃時,表示:“機神明鑒似魏武(曹操),忠順勤勞如孔明(諸葛亮這四個字‘忠順勤勞’,可以說是最明確的諸葛亮形象。

清朝一代名君康熙皇帝,更直接表示:“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這是同屬政治人物對他的評價。至於民眾百姓方麵,反應上則更熱情,諸葛亮去世後,蜀中人民非常懷念,‘“百姓巷家,戎夷野家”。雖然蜀漢當局以不合禮法,拒絕為諸葛亮立廟,但蜀中百姓、南中蠻夷、西方惑人,幾乎是全*動,盛況空前,政府也禁止不了。據說這種情形,曆數十年不衰。

唐代的孫樵表示:“諸葛武侯去世已五百年,迄今梁、漢一帶人民,仍然歌頌其事跡,立廟和祭祖者大有人在,他給人的懷念是如此地久遠而深刻。”

公元263年,即蜀漢滅亡的那年年初,步兵校財習隆、中書郎向克等上書劉禪,建議為諸葛亮立廟,他們表示:“咱漢代以來,有小善德之人,很多都能被繪圖在廟作為紀念。而諸葛丞相的品德,是可為四海之楷模,功勳更是舉世無雙。漢今能幸存,丞相之力最大。目前即使政府不作,百姓仍作私人祭祖,這絕不是紀念先賢的方法。所以我等建議,應立刻修建武侯廟宇,使其親可以按時追還祭祖,百姓願意者也可到廟中祭奠,才是正當的禮儀”。劉禪批準此奏議,下令在兩陽(陝西勉縣),鄰近諸葛亮的墓地旁,修建廟宇,即最早的武侯廟。

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又在成都的少城建有孔明廟。公元347年,東晉大將軍桓溫平滅成漢政權時,燒毀了少城,但孔明廟卻被刻意地保存下來,顯示後代人對諸葛亮的敬重,已超越了地域觀念……

後來在成都南郊原來劉備廟的後堂,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專設。到了唐代,諸葛亮的聲望超越劉備,此廟竟被稱為武侯樹,並且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成都重要的名勝古跡。這個武侯祠,名詩人杜甫、李商隱、陸遊都曾來此地贈遊,並且寫下不少懷念諸葛亮的詩詞。杜甫的《蜀相》流傳最廣,尤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詞句,更是流傳千古的不朽名言。成都武侯祠,存有大量紀念諸葛亮的文物,其中以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押最有價值。這是唐代著名政治家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執筆的。碑中稱讚諸葛亮有“開國之才、資人之術”並和曆史名臣薑尚(太公望)、伊尹、管仲、蕭何等人相比。更認同他的軍事成就,“北伐中原,曹魏震恐”。特別是讚揚諸葛亮權傾一國,卻能功高不震主的高貴品德及情操,充分顯示後代政治人物,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懷念。

在保存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稱為“諸葛鼓”的三麵銅鼓,其中一個是唐代以前鑄造的,另二個較小的則是明清的產物。銅鼓早在春秋時代,便流行於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起初是用作炊具的,日後才逐漸演變成樂器,在祭祖、集會或戰爭時使用。後世將銅鼓稱為諸葛鼓。主要基於一個傳說:諸葛亮遠征南中時,製作了這種銅鼓,白天作飯用,晚上若有情況使用以示意。這個傳說,一直在雲南、四川一帶廣為流傳,很多人相信諸葛鼓為諸葛亮所發明。

如同我們把很多的發明歸功於傳說中的黃帝一樣。酉南地區對諸葛亮的傳說,充分顯示當地人對諸葛亮事功的無限懷念。武侯祠中也有不少後代名人留下來的對聯,如清人趙想所寫:“產攻心則反側目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近代人馮玉祥所寫:“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風於遺跡,萬古清高。”充分顯示出,經過數千年的後代子孫,對諸葛亮的評價。

除了成都外,白帝城的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及襄陽武侯祠也都享有盛名。

白帝城的武侯廟,最有名的仍是詩聖杜甫的作品: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宋朝的民族英雄嶽飛,在瞻仰武侯祠後,對諸葛亮的忠誠為國感慨萬千。據傳他在當晚親筆書寫《出師表》,留於箱中,表達自己的心誌和對諸葛亮的懷念。

對於曆史人物,由於立場的不同,後代的評價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有正有邪,但數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卻都是正麵的,或許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場則是清一色的讚揚、欽敬及懷念。

*******************************************

文中對諸葛讚譽過高,但鐵杆粉絲對諸葛亮的熱愛之情拳拳,不過比起曆史上那些名人對諸葛亮的好評差不止一個檔次。文章例證基本參照史書,與演義不同。